陳合強 江蘇京海禽業集團有限公司 226103
肉種雞群生產性能持續性差的原因,主要有育雛條件差、飼養密度高、采食和飲水位置不夠、早期限料不當、均勻度差、設備使用效率低、15~25周增重不當、過度刺激雞群開產、未遵守加料先于產蛋的原則、通風差、累計營養不足、疾病因素等。生產性能表現良好的雞群應保持育雛育成階段性能良好,整個育雛育成階段周增重的曲線基本符合該品種的體重標準,種母雞20周時應達到標準體重及與雞群周齡相對應的豐滿度和體況。種公母雞保持良好的均勻度,育成階段末期雞群變異系數低于10%,羽毛覆蓋良好。育雛育成階段為雞群將來的生產性能奠定了基礎,沒有全方位的精細化管理,生產性能會大打折扣。要取得較好的生產效果,需要從各個方面加強管理,如比較重要的健康水平、體重和周增重、均勻度、營養累計及羽毛覆蓋等。實際生產中通過改善管理,能夠維持生產性能(產蛋率、受精率和孵化率)的持續穩定。
種雞累積營養不足或不均衡,胸肌發育差,豐滿度不夠,產蛋潛力和持續性差。光照刺激前累計營養進食量與產蛋率密切相關。如表1。

表1 20周累計營養與產蛋率的相互關系
隨著遺傳育種工作的不斷進展,現在的肉種雞對環境造成的應激更為敏感,可直接影響每周的體重增長。因此,公母雞在整個生命周期中,需要持續穩定地增加體重,否則影響產蛋率和受精率的持續性。在育成期間應據體重增長情況決定飼喂程序,開產后根據產蛋率的變化調整料量,避免因超重或體重不足影響性成熟和生產性能的持續性。4周達到或略超標準體重;5~10周嚴格限飼,保持周增重95~110g;10周末走標準的下限,可比標準低20g左右;16~23 周每周增重 130~170g,20 周達到標準體重。13周后周增重不足尤其是連續增重不足,會嚴重影響雞的性腺發育,造成雞的性成熟均勻度差,推遲開產。加光前3周配合體重、飼料快速增加效果會更好,尤其對體況較差的雞群。同時還應保持公母雞的體重差異合理。如表2。體重控制是日常管理措施中最主要的方法,不能每批種雞都一樣簡單地執行既定的飼喂模式。雞群體重、產蛋持續性以及飼料水平都必須進行量化管理。對超重雞群減料過猛或不考慮平衡雞群的超重情況,會造成產蛋持續性下降過快,所以必須調整周增重、產蛋率和維持能之間的平衡。料量增加過快,試圖使低于體重標準的雞群達到體重標準,會使雞只增重過快,反而造成產蛋率降低。料量調整時,一定要考慮總營養攝入,而非每日攝入的飼料克數。每日能量和蛋白攝入的變化會對雞只體重、蛋重、產蛋率和總產蛋量產生影響,如雞群超重。要保持該雞群產蛋水平的持續性,必須保持其已經偏離體重標準的體重,雞群整個生產周期給予的料量都高,但卻能保持正確的總營養攝入,這樣會維持較好的產蛋率水平。產蛋率、蛋重、體重、維持能的需求、彼此之間的平衡對體重低于標準的雞群更為重要。如需減料,最好的方法是7d內分兩次小幅減料,而非1周一次大幅減料。超重雞群必須保持高來高走,保持與標準體重相平行的體重,以維持產蛋的持續性。調整采食量要考慮料量、產蛋水平、蛋重、蛋總重量和體重等方面的因素。產蛋進入40周后,每群每周抽100枚種蛋進行檢查,了解受精率的變化趨勢,以便及時更換公雞,以維持較高的受精率。

表2 公母雞體重比例
每天監測蛋重使其符合標準,以相應調整料量。蛋重上升趨勢的變化往往發生在產蛋率下降之前,這也是雞群存在潛在問題的第一跡象。高峰后產蛋水平低于標準的雞群再加之喂料過多,其蛋重會至少連續4d的時間高于日蛋重增長標準。產蛋性能不好的雞群喂料過多,不僅對產蛋率而且對整個孵化率都會產生負面影響 (蛋重較大的種蛋通常蛋殼質量較差),這種情況下減料應更多些,如產蛋雞群減料太快或減料量太大,蛋重就會下降,從而導致產蛋下降,如蛋重連續4d下降,料量應恢復如前。
應考慮環境溫度變化所引起的能量需求的改進,許多生產管理人員不論環境溫度變化如何,一年四季都按照周齡飼喂同樣的料量。炎熱季節達到高峰期的雞群通常給予的高峰料量應略低一些,且高峰后減料的速度可能會快一些,而當溫度下降,料量則必須重新評估。產蛋逐漸進入冬季或較寒冷的季節,料量也許需要增加,或保持在較高的水平,或維持更平穩的狀態,這樣在不增加母雞體重的條件下可以提高產蛋持續性。冬季達到產蛋高峰的雞群一般需要較高的高峰料量,但產蛋高峰后進入夏季或較熱季節則應減料快一些,這樣可以減少雞群超重的風險,同時可以維持產蛋持續性。密閉式雞舍高峰后減料的總累積料量 (產蛋高峰至產蛋結束),冬季為10%~11%,夏季為8%~10%。操作溫度不同于20℃時,飼料攝入也應隨之變化;能量攝入必須根據溫度的變化做相應的調整;以20℃為基準,15~25℃之間,每上下1℃的變化對種母雞而言每天將需要減少或增加1%的能量。
通風是飼養管理系統中重要的組成部分,與產蛋持續性密切相關。通風方式不適宜或通風量不足都會導致產蛋持續性差,必須與雞群的總體重、羽毛覆蓋狀況和外界的環境條件相匹配。整個生產周期都要盡最大可能密切監測通風系統。
墊料發霉潮濕結塊或有異物,不利于雞群活動,造成種雞發生腳或腿部疾病,影響交配成功率,進而影響生產性能的持續性,因此應勤翻換墊料,保持良好的墊料狀態。
為使年輕雞只不產生光照不應期,育成期間雞群必須經歷至少18周較短的日照長度(8h)。之后雞只應給予日照長度的增加,雞只也能夠對光照長度的增加(光照刺激)產生反應,以啟動產蛋過程。較長時間暴露于長時間的日照長度(多于11h),雞只會進入成年光照不應期,雞只不會再對長時間的日照刺激產生應答反應,產蛋開始隨周齡增長而下降(相對于正常的產蛋曲線)。產蛋期建議給予13~14h的光照時間,雞群在產蛋期接受14h以上的光照時間會導致成年光照不應期的提前,造成產蛋持久性差,產蛋下降快。開放式產蛋雞舍,每天早晚最好利用遮黑簾把光照時間控制在13~14h。根據恥骨間距適時光照刺激,其與種母雞性成熟有直接關系,允許我們有效地延遲但不可太長,達不到性成熟的種母雞會發生脫肛,性成熟的種母雞會產蛋,超重的種母雞未必能達到性成熟,變異系數差的雞群種母雞的恥骨間距會有很多差異,延遲時間越長雞群會越均勻。18周開始密切觀察恥骨間距,雞群只有在恥骨間距至少能容下兩指后才能加光,并要考慮泄殖腔尺寸、濕潤度、顏色和第二性特征。光源的種類、強度、光照時間的長短、房舍條件以及加光的時機和次數對性成熟產生直接的影響,必須根據當地的條件、當時的氣候及各雞群的育成情況靈活調整。光照程序必須與雞只身體發育相結合。如表3。并注意公母雞性成熟的同步發育。光照時間每變化5d,性成熟會變化2d。如表4。有經驗的管理者還可以從雞群見蛋到產蛋達5%的間隔時間判斷加光是否恰當和估算高峰產蛋率,就同一個批次的雞群來講間隔時間每推遲2~3d,高峰產蛋率低1~2%。如表5。

表3 建議密閉雞舍的光照程序

表4 加光時間與開產日齡

表5 從加光到5%產蛋間隔時間與高峰產蛋率
實際生產中只有產生較大問題,造成雞群生產性能發生突然或巨大變化時才會被注意到雞舍條件,因此,按常規進行監測,必要時進行調整。雞舍條件與生產性能持續性相關,如產蛋箱面積、飼喂器和飼料管理、飲水器和飲水管理;寄生蟲,如蠕蟲和紅螨(造成種雞面部顏色變化、飲水增加、產蛋水平降低);飼養密度、通風不正確等雞舍條件不理想,都會影響產蛋的持續性。
產蛋高峰后的雞群管理,種母雞的羽毛覆蓋在產蛋率和孵化率的性能表現方面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羽毛覆蓋未達到理想目標的雞群,如果管理不到位,孵化率和產蛋率都會出現明顯的下降,且很多情況下難以恢復。因而要密切注意飼料水平、雞舍溫度、公母比例等方面,特別是雞群中有打斗性強的公雞或公雞數量過多的情況,更要注意公母比例。母雞羽毛覆蓋差會增加飼喂需要量,而且影響產蛋率和受精率,羽毛覆蓋差的母雞易受傷,應激也大,躲避交配,營養會造成羽毛生長問題。產蛋期影響羽毛覆蓋的管理因素有飼養密度過大、種母雞采食位置不足、飼喂器維護差、飼料線的間距不正確 (飼喂器線間距保持在100cm)、飲水位置不足、飲水器和飼喂器高度不合理、飼料分配時間不好、公母雞性成熟不同步、公雞比例過高、墊料中有異物或結塊,雞不能在墊料中洗澡等。整個生產周期種母雞的羽毛覆蓋可采用0~5分值評分,0為羽毛完全覆蓋,5為最差;每周抽查,與稱重和觸摸雞只同時進行。飼料營養特別是蛋氨酸和胱氨酸影響羽毛覆蓋;飼養標準是基于20℃的環境溫度,環境溫度和飼料水平與種母雞的羽毛覆蓋的關系對高峰后產蛋持久性起重要作用,羽毛覆蓋較差的雞群都應調整其飼料水平以增加其能量需求。在溫度較低時,需額外增加料量以保持其產蛋性狀。夏季羽毛覆蓋良好的雞群與冬季羽毛覆蓋較差的雞群相比之間的料量差異每天每只雞可能會達到25g之多;羽毛覆蓋差的種母雞不愿意接受種公雞的交配行為,如沒有一層羽毛的保護,正常的交配行為根本不可能發生。避免種公雞數量過多,以免交配過度,羽毛受損、種母雞躲藏,一生中都應保持合理的公母比例。如表6。

表6 建議公母比例(公雞數/100只母雞)
飼料質量出現問題會導致發育受阻。全價飼料中即使配方正確,但飼料加工原料的質量、運輸、儲存等環節也難免會損失一部分營養,從而造成某些營養物質缺乏,同樣會影響生產性能的持續穩定。很多產蛋雞性能不能充分發揮,原因多是飼料方面的問題,如氨基酸、維生素、礦物質等不平衡或缺乏,另外一個原因就是飼料霉變。在育成期如果增料正常或偏多,而周增重連續幾周不達標,一般多因飼料缺乏營養、含水份高、發霉、中毒或疾病等因素引起,要及時查找原因。
在飼養過程中,追求并維持良好的均勻度是保證雞群高產、穩產的重要手段之一。均勻度差,換羽不整齊。如表7。影響后期的產蛋持續性,更為重要的是通過加強管理,使各項技術落到實處,應牢記均勻度是“養出來的,不是挑出來的”。保持均勻度是一項永無止境的工作,均勻度要求達到85%以上。雞群均勻度越高,性成熟均勻度高,產蛋持續性好,入舍產蛋數越高,如20周前的均勻度分別為76%、81%和87%,66周累計產合格種蛋依次為164枚、173枚和177枚。雛雞到場時雞只應大小一致且來自同一種雞群;育成前期分群和挑雞;提供充足有效的料位。如表8和水位。0~20周鐘型飲水器1.5 cm,乳頭飲水器 8~12 只/個,杯式飲水器 20~30只/個;20周后鐘型飲水器2.5 cm,乳頭飲水器6~10只/個,杯式飲水器 15~20只/個;保持合理的飼養密度,0~20 周母雞 4~7 只/m2、公雞 3~4 只/m2;20周后3.5~5.5只/m2;供給最佳的育雛溫度。如表9。有助于提高均勻度。

表7 均勻度與主翼羽更換(144d統計)

表8 料位

表9 保溫傘育雛溫度
控制雞疫病,特別是雞新城疫、禽流感、霉菌和霉菌毒素等疫病的控制尤為重要,確保雞群健康,維持生產性能的持續穩定。每年約有25%的谷物受到霉菌毒素污染。多數情況下,家禽受到霉菌毒素的傷害不太明顯,表現為性能下降和對其它疾病敏感性增高。家禽只有吃下嚴重污染的飼料才會出現霉菌毒素中毒癥狀,少量的霉菌毒素也會危害免疫系統,并且抑制動物的生長。在以谷物和油籽餅為基礎的日糧更易受到霉菌毒素的危害,尤其是破碎和加工的副產品,如麩皮、稻糠等。霉菌毒素在飼料中的分布不是均勻的,每一種霉菌、真菌或霉菌毒素都很少單獨產生,而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毒素在一起產生的毒性作用比任何一種毒素單獨產生的毒性都大。實踐中飼料增加蛋氨酸的含量可減低霉菌毒素的有害作用,原因是肝臟可利用谷胱甘肽生物氧化還原反應解毒,谷胱甘肽由蛋氨酸和胱氨酸組成;增加飼料中維生素、微量元素,特別是硒、蛋白質及脂肪可降低霉菌毒素的危害;用次氯酸飲水消毒也有助于降低霉菌毒素的危害,因霉菌毒素對次氯酸敏感;硫酸銅、龍膽紫可抑制霉菌的活性,但對霉菌毒素無效。在提供無污染的飼料后,大多數霉菌毒素中毒的家禽會很快恢復。
隨著遺傳育種工作的不斷進展,對環境和日常飼養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生產實際中應按照各項標準,監控羽毛覆蓋、環境溫度、雞群狀況、體重和蛋重的變化、雞舍條件和外來威脅。正確調整料量水平,降低或改變不正確的公母比例,降低雞群的各種威脅,維持良好的均勻度,以維持較好的生產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