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琪++徐光華
【摘 要】 地方國有企業負責人經營業績評價對于地方國有企業的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當前各地現行的地方國有企業負責人經營業績評價辦法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缺乏對長期效益的評價,沒有涉及對社會責任方面的評價,沒有考慮國有企業的特殊性。針對各地現行辦法的不足,筆者基于企業共生戰略模式,結合經典評價理論,重新構建一套符合地方國有企業特點的負責人經營業績評價體系,以期為地方國資委的考核提供先進且全面的方案。
【關鍵詞】 地方國有企業; 負責人; 業績評價
一、引言
當前,地方國有企業已經成為當地經濟發展的頂梁柱,是改善民生的重要保障,也是當地各類其他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表率。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負責人的作用不可忽視。他們從事企業戰略性決策,并對企業的經營活動和經濟效益負責。企業的經營狀況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企業負責人的綜合素質以及能力發揮情況,因此,建立一套科學規范的地方國有企業負責人經營業績評價體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現行的各地方國有企業負責人經營業績評價方法大同小異,內容主要參照2010年開始實施的《中央企業負責人經營業績考核暫行辦法》,一般分為年度與任期考核的評價,采取由市國資委主任與企業法定代表人簽訂經營業績責任書的方式進行。
現行的評價方法有許多不足,主要是過分依賴財務指標,缺乏對長期效益的評價,缺乏涉及對社會責任方面的評價,沒有考慮被評價企業的特殊性。
因此,本文將針對現行地方國有企業負責人經營業績評價的不足,結合地方國有企業的具體經營特點,結合現有的經典績效評價模式和理論,構建一套新的國有企業負責人經營業績評價指標體系。
二、績效評價文獻綜述
自1891年泰勒提出“科學管理理論”,績效評價作為一種理論開始為人們所關注并深入研究,不同的專家學者分別從不同角度對企業和經營者的績效進行了較為系統的研究、探索和實踐。本文主要研究的企業負責人業績評價,而負責人業績評價的發展是以企業績效評價的發展為背景的。
(一)國外研究綜述
在國外研究中,企業業績評價的發展過程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成本績效評價模式、財務績效模式和企業創新績效評價模式。
成本績效評價模式產生于19世紀中葉,持續至20世紀20年代。主要以成本為基礎,對企業資產負債表中資產、負債及利潤進行分析。1911年哈瑞提出的標準成本評價模式,通過對標準成本及差異的分析來實現成本的控制和提高勞動生產率,從而使得標準成本的執行情況和差異分析結果成為該時期評價企業經營績效的主要指標。
財務績效模式產生于20世紀初的生產管理階段,延續至20世紀80年代。經歷過最初的成本績效評價模式后,經營權和所有權的分離產生了代理問題,對企業業績評價的目標逐漸轉移到提高生產效率來追求利潤最大化。由于需要不斷地通過外部融資擴大生產規模,為滿足外部投資者即股東和債權人的要求,企業最為關心并評價以投資報酬率為核心的財務指標。因此在考核企業負責人績效時,是將財務指標的評價結果和企業負責人或員工的薪酬情況相掛鉤的。杜邦公司(1915—1918)提出了傳統財務績效模式中最為著名的杜邦分析體系;亞歷山大·沃爾(1928)在《財務報表比率分析》中提出了沃爾比重法;20世紀50年代末,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默頓·米勒和弗蘭克·莫迪深刻研究了企業資本結構和企業價值,提出MM定理,為EVA方法奠定了理論基礎;美國會計學會(1973)提出在進行預算比較時應區分可控因素與不可控因素,并開始使用附加的非財務指標。
20世紀80年代以后,研究者們開始區分企業與經營者的績效評價。喬伊·米勒在《國際會計》中指出,良好的績效評價系統能夠幫助企業經營層判斷企業經營情況,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從而評價管理者的管理績效。克萊夫·伊曼紐爾和戴維·奧特利提出“權變績效計量”體系,加入了對企業應變能力、生存能力的評價,從而使得評價結果可以反映企業生命力。
企業創新績效評價模式階段從20世紀90年代至今。斯圖爾特咨詢公司(1991)提出了經濟增加值(EVA)的評價方法。杰弗里(1997)又提出修正的REVA評價企業的經營績效,支出公司真正為投資者創造利潤必須超過期初資本市場價值計算的資本成本。羅格森(1997)認為剩余收益指標與投資項目的凈現值在一定假設前提下具有一致性,可以使得剩余收益指標成為評價職業經理人績效的主要指標。華萊士(1997)做了有關基于EVA指標的管理激勵計劃影響的研究,得出可以減少股東與管理者之間利益矛盾的實證結論。EVA是在優于一般財務指標的基礎上建立的,但是其對企業的考核局限于財務方面的考核,缺乏非財務方面的考核,而且在經營者考核方面,只將經營者與股東利益相聯系,而忽視了其他利益相關者的利益。
羅伯特·S.卡普蘭和大衛·P.諾頓在《哈佛商業評論》上發表了《平衡計分法:良好績效的測評主體》(1992)提出平衡計分卡其業績評價體系,包括財務、客戶、內部流程和學習與成長四個方面的內容,將利益相關者納入了業績評價體系,以滿足不同的利益相關者獲得企業的經營績效情況。安迪·尼利和安達信咨詢公司(2000)提出了“績效棱柱模型”,對企業組織的背景進行了最全面的考慮。用棱柱的五個方面分別代表組織績效存在內在因果關系的五個關鍵要素:利益相關者的滿意、利益相關者的貢獻、組織戰略、業務流程和組織能力。
國外學者對企業績效考核方面的研究起步較早,理論也比較成熟,為我國企業績效考核研究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二)國內績效評價研究
國內企業績效評價的萌芽是20世紀50年代,處于計劃經濟時代,企業能源及原材料等都是由國家定價,產品也由國家按計劃價格收購和調撥,主要是進行實物量考核為核心。這種考核不能體現企業的實際經營情況,也不能體現企業負責人的能力。20世紀80年代市場經濟起步后,我國出現了承包制,企業績效評價也開始以利潤作為考核中心。但是,這種考核制度沒有能夠全面考核企業負責人,反而企業負責人與各利益相關者的矛盾更加突出。20世紀90年代初,我國經濟體制和國有企業的管理發生很大的變化,企業績效考核才開始深入研究,提出以投資報酬率為核心的企業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淡化了產值指標,強化了效益指標。20世紀90年代后我國企業績效評價在政府的主導下經歷多次變革,當前我國使用的是國務院國資委2010年出臺的新的中央企業績效評價的新準則《中央企業負責人經營業績考核暫行辦法》,主要采用的是EVA績效評估方法。
在理論界,國內各專家學者在國外理論的基礎上,也做了深入的研究。李蘋莉(2001)從利益相關者角度對經營者業績評價進行研究,構建了影響經營者行為的來自企業內外誘導因素的分析框架,還提出設計經營者業績評價的方案模式。周長青(2001)從管理控制系統的角度對經營者業績評價進行了研究,對EVA、平衡計分卡和智力資本評價體系三種當代公司業績評價系統分別進行了知識的整理和歸納,從而揭示這三種評價體系間的內在聯系和區別,還在提高我國經營者業績評價效率方面提出了建議。朱火弟(2004)則認為由于存在企業經營者工作的特殊性與績效的特有結構,因此把對企業經營者的績效評價分為對其任務績效的評價和對周邊績效的評價。施家芳、張媛(2004)提出的平衡供應鏈計分法(BSC-SC),包含客戶導向角度、信息技術角度、供應鏈內部運作角度、供應商關系角度、未來發展角度及財務價值角度等方面。王光映(2005)在平衡計分卡基礎上,補充“其他利益相關者”,構建了“模糊綜合績效評價模型”。徐光華、周小虎(2008)對企業共生戰略績效模式研究,在充分考慮企業社會責任的企業戰略下,提出“企業共生戰略績效評價時鐘模式”,評價模式將財務目標和非財務目標結合、過程目標與結果目標結合、企業發展與社會責任結合。
當前研究國有企業績效評價和企業負責人的業績評價,主要是從財務績效方面入手,還有部分是從企業社會責任、經營目標入手的,很少有學者從國有企業的特殊性出發。本文將基于國內外績效評價方法的基礎上,結合地方國有企業的特殊性,對企業負責人業績評價進行研究。
三、地方國有企業負責人經營業績評價體系框架構建
本文在企業共生戰略評價模型的基礎上,重新構建了一套新的地方國有企業負責人經營業績評價體系,包括經營績效、財務績效和社會績效三大模塊。在具體評價方面,新體系使用年度經營業績評價和任期經營業績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基本框架如圖1所示。
四、地方國有企業負責人年度經營業績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企業負責人年度經營業績評價主要考慮企業在短期的一個經營發展狀況,三個模塊下分別設置核心指標、輔助指標。(具體如表1所示)
(一)核心指標構建
核心指標主要包括:國有資本投資收益貢獻率、不良資產比率、凈利潤現金保障比率、△EVA、資金利稅率,維穩工作。這6個指標兩兩歸屬于經營績效、財務績效、社會績效3個模塊。具體指標闡述如下:
“國有資本投資收益貢獻率”是一個相對指標,這個指標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監督市屬國有企業對國有資本的運營情況,從而確保國有資本投資的有效性。
“不良資產比率”這個指標可以使市屬國資委了解國有企業資產的質量,從而可以促進國有企業加強資產管理以及對企業資產的運營狀況進行補充修正。在本文中不良資產是指不能參與企業正常資金周轉的資產,如債務單位長期拖欠的應收款項,企業購進或生產的呆滯積壓物資以及不良投資等。
“凈利潤現金保障比率”源于現行評價體系中的年度利潤這個指標,與年度利潤相比,凈利潤現金保障比率是一個相對值,也是一個動態指標,能夠在一個動態基礎上考核企業情況。因此,能夠排除不同的國有企業因為企業所處的行業環境不同,規模大小不同而造成的差異,在年度經營業績評價時更能夠考慮到利潤與資產規模的匹配程度。
△EVA作為考核財務績效的一個重要指標,源于現行的中央企業負責人經營績效考核中的EVA這個指標。考慮到市屬國有企業的實際運營中,需要進行大量政府部門的投資,并且這些投資大多具有長遠性,考核年度EVA不太合適,因此使用△EVA作為考核指標,考核一個相對值,從而達到促進企業負責人重視企業EVA的目的。
“資金利稅率”這個指標是社會績效的一部分,市屬國有企業經營的是國有資產,經營的是當地人民的資產,同時享有地方各種政策的扶持,與一般的民營企業相比有明顯的優勢。資金利稅率可以反映地方國有企業對當地財政收入的貢獻情況。
“維穩工作”這個指標是一個定性指標,在和諧社會建設中,國有企業還有一項很重要的任務就是維持企業穩定,做好社會榜樣的作用。因此企業負責人需要及時解決合理訴求,做好矛盾糾紛排查化解工作。在考核時,市屬國資委可根據當年度企業情況進行打分。
(二)輔助指標闡述
輔助指標也根據3個模塊分別設置:政府任務完成情況、發展創新能力、自主投資平均報酬率、風險防范、員工滿意度、勞動就業。在輔助指標的設置方面,主要是以定性指標為主。
“政府任務完成情況”是表現市屬國有企業特有特點的一個指標。相對于一般企業來說,要承擔更多的政府建設以及公益項目,這些項目的執行,也是企業負責人企業經營能力的一個體現,因此市國資委需每年對負責人任務完成情況進行考核。
“發展創新能力”主要反映企業負責人在經營管理創新、工藝革新、技術改造、新產品開發、品牌培育、市場拓展、專利申請及核心技術研發等方面的措施及成效。
“自主投資平均報酬率”是核算市屬國有企業在自主投資項目(非政府下達任務項目)的綜合加權平均報酬率。這個指標是輔助指標中唯一的定量指標,排除了政府任務投資,考核的是國有企業的主營業務報酬率。這個指標的設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進企業重視自身主營業務的發展,防止企業因一味想完成政府任務而忽視企業自身經營。
“風險防范”是對企業財務情況的考核,也是對負責人能力的一個考核。在財務經營方面,作為負責人,應該隨時關注市場經濟形勢,重視各方面與市場有關的政策與事件,從而督促企業落實財務風險防范措施,不發生重大的經濟損失。
“員工滿意度與勞動就業”是這兩個作為社會績效的輔助指標,從員工以及社會大眾的角度出發考核企業社會責任履行情況。員工作為企業內部數量最大的利益相關者對企業的滿意程度,反映企業的人文關懷情況。而“勞動就業”是國有企業對社會大眾履行的一項社會責任。(具體指標計算說明如表2所示)
五、地方國有企業負責人任期經營業績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在任期基本指標的選擇上,主要是要考慮如何在三年一個任期的背景之下,讓企業負責人的目標與企業可持續發展的目標相趨同,從而避免企業負責人為了應付短期考核而損害企業長遠利益的行為。在新建的任期業績評價模式中,和年度業績評價體系一樣,將指標分成經營績效,財務績效,社會績效三個模塊,每個模塊又有核心指標和輔助指標兩部分。(具體如表3所示)
(一)核心指標闡述
在核心指標構建時,保留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率指標,用三年平均可持續增長率指標替代三年主營業務收入平均增長率指標,從而引導企業走可持續發展道路。除此之外,增加一個循環經濟投入指標。具體指標闡述如下:
“任期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率”沿用現行考核體系中的指標。實現資本保值增值是投資者的基本要求,國家以所有者的身份進行投資,其直接目的是為了創造財富,獲取投資收益,實現國有資本保值增值,資本保值是簡單再生產的前提,是資本增值的基礎,也是獲取資本收益的分界點。因此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是國有企業必須承擔的責任。作為國有企業的負責人,任期內能做好國有資產的增值保值,是企業經營的第一要務。
“三年年平均可持續增長率”這個指標,是在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方面考核企業財務績效,避免企業負責人只考慮任期內的短期效益,使企業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具體計算過程為:
年平均可持續增長率=
■×100%
年可持續增長率=
■×100%
“循環經濟企業資本投資比率”指標關注的是企業資本在發展循環經濟方面的投入情況,有利于國有企業負責人關注循環經濟,發展循環經濟,提升循環經濟發展的進度和效率。在發展循環經濟方面,我國已經頒布并實施了《循環經濟促進法》,該法律對減少資源消耗、“三廢”利用和“三廢”資源化等問題都已經做出了明確的規范。
(二)輔助指標闡述
“安全生產”是考核企業經營運作的一個定性指標,作為國有企業負責人,更應該落實好企業在運作過程中的安全責任。
“累計橫向貢獻率”作為任期考核中考核企業利潤的一個輔助指標,可以促進企業負責人關注企業在整個地區財政收入的貢獻度。在計算過程中,首先將企業規模化,從而排除各個企業應為企業規模的原因而造成利潤的差異。具體計算過程為:
某企業的利潤規模率=
■×100%
橫向貢獻率=
■×100%
累計橫向貢獻率=■橫向貢獻率
“任期內其他社會責任貢獻”是考核企業除了核心指標中的環境責任之外的一些社會責任,從綜合方面考核了企業負責人在任期內的社會責任履行情況。其中包含了社保責任和慈善責任。可以用國有股轉社保、慈善捐贈、國有資本收益收取金額等指標來測度其他社會責任的貢獻程度。(具體指標計算說明如表4所示)
六、結束語
本文構建的地方國有企業負責人經營業績評價體系是基于企業共生戰略評價模式,結合經典的績效評價理論,對地方國有企業的具體情況進行充分考慮。與現行體系相比,新評價體系仍然包含兩部分評價,即年度和任期,但在體系框架設置方面做了很大的改進,將評價體系分成三個模塊:經營績效模塊、財務績效模塊和社會績效模塊。
在體系指標設置方面,本文也有改進,更加符合當前地方國有企業的發展要求。從促進企業可持續發展方面設置了評價指標,將改進的EVA考核納入財務績效進行評價,社會績效評價方面也加入了企業循環經濟方面的投入,并且在設置指標時,在一定程度上考慮了被評價企業因所處的行業環境不同、規模大小不同而造成比較上的差異。
本文只是在體系框架上進行了構建,具體的評價方法以及實用性檢驗還有待進一步研究完善。●
【參考文獻】
[1] Robert Kaplan,David Norton. The balanced sco-
recard: Measures that drive performance[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2(1,2):71-79.
[2] Robert Kaplan,David Norton. The Balance Sco-
recard——Translating Strategy Into Aetion[M].Massaehusetts:Harvard Business Sehool Press,2000.
[3] Fredrik Nisson,Nils-loran Olve. Multibusiness C-
ompanies From Performance Management to Strategic Management[J].European ManagementJ-
ournal,2001(19):344-358.
[4] S.David Young.EVA and Value-Based Managem-
ent[J].Mc-Graw-Hill,2001(10):197-287.
[5] Fandray,Dayton.The new Thin-
kingin Performance appraisal[J].Workforce,2001,80(5):36.
[6] Cyrus,A.R.,S.Luc,J.Alan.Growth,Corporate Profitability,and Value Creation[J].Finaneial Analysis Journal,2002,38(6):56-67.
[7] Sannikov.Y.A.Continuous Time Version of the Prinipal-Agent Problem[J].Working Paper,Stan-
ford University,2006.
[8] 張蕊.企業經營業績評價理論與方法的變革[J],會計研究,2001(12).
[9] 周長青.當代公司業績評價體系創新的若干問題研究[D].廈門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1.
[10] 王化成.企業業績評價與激勵機制研究[J].時代財會,2001(7):17-20.
[11] 王化成,劉俊勇.企業業績評價模式研究[J].管理世界,2004(4):82-116.
[12] 朱火弟.企業經營者績效評價及其激勵機制研究[D].重慶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4.
[13] 王光映.企業績效評估方法綜述[J].科技和產業,2005(1):43-45.
[14] 沈志漁,劉興國,周小虎.基于社會責任的國有企業改革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08(9):19-29.
[15] 徐光華,陳良華,王蘭芳.戰略績效評價模式:企業社會責任嵌入性研究[J].管理世界,2007(11).
[16] 徐光華,周小虎.企業共生戰略績效評價模式研究[J]. 南開管理評論,2008(5):22-29.
[17] 王冬年,劉雪梅.對國有企業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回顧與思考[J].會計之友,2009(3):63-65.
[18] 宋文閣,趙璐.國有資本經營管理創新研究——以國家出資企業管理者經營業績考核創新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09(4).
[19] 韓春偉.基于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業績評價研究[D].山東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9.
[20] 管靜.國有企業經營者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研究——基于利益相關者視角[J].科技廣場,2009(10).
[21] 李國范.國資委EVA視角的研究開發費用調整淺探[J].財會研究,2010(18):51-53.
[22] 高晨,湯谷良.央企EVA考核中的目標設定與指標分解[J].財務與會計(理財版),2011(11).
[23] 周軍興,林盛娜.中央企業負責人經營業績考核探析[J].財會通訊,2011(31).
[7] Sannikov.Y.A.Continuous Time Version of the Prinipal-Agent Problem[J].Working Paper,Stan-
ford University,2006.
[8] 張蕊.企業經營業績評價理論與方法的變革[J],會計研究,2001(12).
[9] 周長青.當代公司業績評價體系創新的若干問題研究[D].廈門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1.
[10] 王化成.企業業績評價與激勵機制研究[J].時代財會,2001(7):17-20.
[11] 王化成,劉俊勇.企業業績評價模式研究[J].管理世界,2004(4):82-116.
[12] 朱火弟.企業經營者績效評價及其激勵機制研究[D].重慶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4.
[13] 王光映.企業績效評估方法綜述[J].科技和產業,2005(1):43-45.
[14] 沈志漁,劉興國,周小虎.基于社會責任的國有企業改革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08(9):19-29.
[15] 徐光華,陳良華,王蘭芳.戰略績效評價模式:企業社會責任嵌入性研究[J].管理世界,2007(11).
[16] 徐光華,周小虎.企業共生戰略績效評價模式研究[J]. 南開管理評論,2008(5):22-29.
[17] 王冬年,劉雪梅.對國有企業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回顧與思考[J].會計之友,2009(3):63-65.
[18] 宋文閣,趙璐.國有資本經營管理創新研究——以國家出資企業管理者經營業績考核創新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09(4).
[19] 韓春偉.基于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業績評價研究[D].山東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9.
[20] 管靜.國有企業經營者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研究——基于利益相關者視角[J].科技廣場,2009(10).
[21] 李國范.國資委EVA視角的研究開發費用調整淺探[J].財會研究,2010(18):51-53.
[22] 高晨,湯谷良.央企EVA考核中的目標設定與指標分解[J].財務與會計(理財版),2011(11).
[23] 周軍興,林盛娜.中央企業負責人經營業績考核探析[J].財會通訊,2011(31).
[7] Sannikov.Y.A.Continuous Time Version of the Prinipal-Agent Problem[J].Working Paper,Stan-
ford University,2006.
[8] 張蕊.企業經營業績評價理論與方法的變革[J],會計研究,2001(12).
[9] 周長青.當代公司業績評價體系創新的若干問題研究[D].廈門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1.
[10] 王化成.企業業績評價與激勵機制研究[J].時代財會,2001(7):17-20.
[11] 王化成,劉俊勇.企業業績評價模式研究[J].管理世界,2004(4):82-116.
[12] 朱火弟.企業經營者績效評價及其激勵機制研究[D].重慶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4.
[13] 王光映.企業績效評估方法綜述[J].科技和產業,2005(1):43-45.
[14] 沈志漁,劉興國,周小虎.基于社會責任的國有企業改革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08(9):19-29.
[15] 徐光華,陳良華,王蘭芳.戰略績效評價模式:企業社會責任嵌入性研究[J].管理世界,2007(11).
[16] 徐光華,周小虎.企業共生戰略績效評價模式研究[J]. 南開管理評論,2008(5):22-29.
[17] 王冬年,劉雪梅.對國有企業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回顧與思考[J].會計之友,2009(3):63-65.
[18] 宋文閣,趙璐.國有資本經營管理創新研究——以國家出資企業管理者經營業績考核創新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09(4).
[19] 韓春偉.基于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業績評價研究[D].山東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9.
[20] 管靜.國有企業經營者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研究——基于利益相關者視角[J].科技廣場,2009(10).
[21] 李國范.國資委EVA視角的研究開發費用調整淺探[J].財會研究,2010(18):51-53.
[22] 高晨,湯谷良.央企EVA考核中的目標設定與指標分解[J].財務與會計(理財版),2011(11).
[23] 周軍興,林盛娜.中央企業負責人經營業績考核探析[J].財會通訊,201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