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琳+楊星星+劉正林
【摘 要】 文章闡述了管理防御視域下管理者特征與企業可持續增長之間的相關性,以2007—2011年新能源上市公司為主要研究對象,研究結果表明管理者的年齡和任期都與企業可持續增長呈顯著的倒U型關系;管理者的教育水平與企業可持續增長正相關;管理者的專業背景和社會背景與企業可持續增長不存在顯著的相關關系。
【關鍵詞】 管理防御; 管理者特征; 可持續增長
一、引言
可持續增長是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不可回避的問題,新能源企業也不例外。由于傳統能源的有限性及其所帶來的環境問題,新能源日益引起人們的重視。2013年全國能源工作會議明確指出要大力發展新能源,我國新能源開發利用起步較晚,但發展速度快,近年來以年均超過25%的速度增長,發展速度比世界平均速度更快,然而過快的增長可能招致企業財務危機,因此企業要實現長遠發展就必須采取可持續增長戰略。
在信息不對稱和契約不完備的情況下,管理防御普遍存在于企業中,涉及到管理者復雜的心理活動,直接影響企業的財務決策,而管理者的特征直接影響到管理防御程度。因此,從管理防御角度出發,研究管理者特征對財務決策行為進而對可持續增長的影響,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
(一)管理防御視域下管理者特征與企業可持續增長之間的關系
可持續增長強調企業的增長速度應建立在財務資源與增長速度之間動態平衡的基礎之上,過快增長和過慢發展都會影響企業的生命力。因此企業應保持一個合理的增長速度,才能持續、健康地發展。管理防御作為解釋管理者決策的新視角,涉及到管理者復雜的內心想法,管理防御的存在直接關系到管理者的決策。可持續增長作為企業一項重要的財務決策無疑受到管理者決策行為的影響,而管理者的決策行為受到管理者特征的影響,而管理者的特征直接關系到管理防御行為。
(二)研究假設
1.管理者的年齡、管理防御和可持續增長
年齡在某種程度上代表管理者的閱歷和風險承擔傾向,影響企業的財務決策。Eaton and Rosen(1983)研究表明,管理者的年齡反應他對風險的態度是保守還是激進。一般而言,年長的管理者比較保守,容易采取風險小的決策以保證其職位的安全。年輕的管理者急于展示自己的能力,更愿意采取創新戰略,此外,隨著年齡的增長,管理者的經驗、閱歷和社會資源更豐富,管理者傾向于公司業績的提升,管理防御程度低,然而當年齡超過一定階段,管理防御增強,故提出以下假設:
H1:管理者的年齡與企業的可持續增長呈倒U型關系
2.管理者的任期、管理防御與可持續增長
在公司治理研究中,管理者過度控制和缺乏董事會監督的一個重要標志就是管理者的任期。Gabarro(1987)研究發現管理者做出有關企業戰略的重大決策主要發生在任期的前三年。任期越長,管理者對于組織內部的資源、運作方式、技術和政策就會更加熟悉,對公司的控制程度越強,這為他們謀取個人利益提供便利,固守職位的動機也越強烈,導致管理防御程度越高。故提出以下假設:
H2:管理者的任期與企業的可持續增長呈倒U型關系
3.管理者的教育背景、管理防御與可持續增長
Smith(1994)認為一個人的認知能力、處理問題的能力可以通過教育水平來反映。管理者的教育水平越高,處理信息的能力越強,越有可能制定有利于企業發展的戰略。Michael Spence(1973)的信號傳遞模型揭示了當代勞動力市場上的學歷信號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教育背景與能力成正比。企業根據這一理論選拔人才,所以高學歷的管理者容易受到企業青睞,容易獲得新的職位,管理防御程度低,相反,低學歷的管理者為了保住現有的職位,享受優厚的待遇,必會導致固守職位,管理防御程度越高。故提出以下假設:
H3:管理者的教育背景與企業的可持續增長呈正相關關系
4.管理者的專業背景、管理防御與可持續增長
一個人選擇和學習的專業課程與其專業技能密切相關,專業背景決定了管理者的認知能力、認知結構和性格特征,進而影響其對事物的判斷能力。研究表明管理者擁有豐富的管理專業技能,企業業績越突出,更容易做出正確的經營決策,從而促進企業可持續增長。管理者的專業背景越豐富,在某種程度上,其能力與競爭力也越強,從而容易獲得新的職位,管理防御程度低。故提出以下假設:
H4:管理者的專業背景與企業的可持續增長呈正相關關系
5.管理者的社會背景、管理防御與可持續增長
通常選用社會背景來衡量一個人的社會資本,眾多研究證實管理者的社會資本對企業的績效和企業的行為具有重要的影響。王革等(2004)認為管理者的社會資本是一種可以給企業帶來利益或潛在利益的社會關系網絡。這種關系網絡是企業的無形資源,合理的利用這種資源有助于企業獲得物質的、信息的和感情上的幫助,從而實現企業的目標。孫俊華(2009)研究證明管理者的社會背景與企業績效正相關。管理者的社會背景與個人的成功之間存在著微觀聯系,有更多社會關系的管理者可能容易獲得更高收入,更快的晉升,更好的競爭力,從而導致管理防御程度低。故提出以下假設:
H5:管理者的社會背景與企業的可持續增長呈正相關關系
三、研究設計
(一)樣本的選取與數據來源
本文研究樣本為我國滬深股市新能源所有上市公司,研究區間為2007—2011年,為了使研究結果更具準確性和客觀性,所選樣本遵循以下原則:(1)剔除ST類和PT類公司;(2)剔除凈資產為負和在分析期間出現虧損的公司;(3)剔除數據缺損的公司;(4)剔除研究期間管理者出現變更大于1/3的上市公司。根據以上原則篩選出樣本總量為215個。本文所用的數據來源于國泰安數據庫和金融界網。部分數據源于手工整理,數據統計分析主要使用Excel2003、SPSS20.0。endprint
(二)變量的設計
1.管理者的界定與自變量的選取
本文考慮數據的可得性和以往的定義范疇,結合公司年報中披露的管理者的信息,選取以下管理者為研究對象:董事長、副董事長、總經理、副總經理、財務總監等高層管理者。選取的自變量為管理者的年齡、任期、教育背景、專業背景和社會背景五個方面。
2.因變量的選取
本文選取可持續增長率SGR和實際增長率g以及差異增長率DGR為因變量。其中SGR=銷售凈利率×總資產周轉率×留存收益率×期初權益乘數,g=本年銷售收入增加額/本年期初銷售收入,DGR=SGR-g。本文各變量定義見表1。
3.模型設計
SGR=α+a1LNage+a2LNage_sq+a3Year+a4Year_sq+a5EDU+a6ECO+a7SOC+a8SIZE+a9ROE+ε1
g=β+b1LNage+b2LNage_sq+b3Year+b4Year_sq+b5EDU+b6ECO+
b7SOC+b8SIZE+b9ROE+ε2
DGR=γ+c1LNage+c2LNage_sq+c3Year+c4Year_sq+c5EDU+c6
ECO+c7SOC+c8SIZE+c9ROE+ε3
四、實證結果
(一)描述性統計分析
由表2可以看出,SGR的均值為0.3006,標準差為0.1755;g的均值為0.2126,標準差為0.4362,說明實際增長率較可持續增長率波動幅度大;由于實際增長率g的波動較大,所以差異增長率呈現出較大的波動范圍,均值為-0.0880,標準差為0.4430。
從表3可以看出,管理者平均年齡的自然對數均值為3.8467,標準差為0.0693,分布差異較小;管理者的平均學歷值為3.4326,根據變量的設置可以看出,學歷值為3的是本科,說明我國新能源上市公司的高層管理者教育水平較高;這些管理者特征數據跟何威風等(2010)統計結果相似。高管的專業背景均值為0.6930,說明樣本公司的高層管理者從事金融、經濟、管理、財會類學習比較多,社會背景的均值為0.2233,處于較低的水平,說明樣本公司擁有社會資本的人數較少。控制變量中的企業規模波動較大,凈資產收益率波動較小。
(二)變量的相關性分析
由表4可以看出,相關分析的結果與假設出現了差異,高層管理者的年齡與SGR、g、DGR在置信度為0.1的水平上顯著相關,管理者的任期與SGR和DGR在0.01的水平上顯著相關,與g在0.1的水平上相關。相關系數分別為0.235,-0.206,-0.115,管理者的平均教育水平、資產規模和凈資產收益率與SGR、g、DGR在不同水平上顯著相關,說明這些自變量對因變量的影響較大,而管理者的專業背景和社會背景與因變量之間不存在顯著相關,說明這兩個因素對因變量的影響較小,為了檢驗本文自變量的相關程度,采取Spearman相關性檢驗,自變量相關系數的絕對值都小于0.33,說明自變量之間基本上不存在多重共線問題,由此也表明該模型可以作回歸分析。
(三)多元線性回歸分析
由表5可以看出,管理者的年齡與SGR呈現顯著的倒U型關系,LNage_sq的t值為-2.261,顯著性水平為0.025,說明該變量通過了顯著性檢驗;高管的任期與SGR也呈現出顯著的倒U型關系,LNyear_sq的t值為-2.465,顯著性水平為0.015;說明該變量也通過了顯著性檢驗;管理者的專業背景與SGR呈現不顯著的負相關關系;社會背景與SGR呈現不顯著的正相關關系;顯著性水平分別為0.427、0.335,都沒通過顯著性檢驗。管理者的教育水平與SGR在0.002的水平上顯著正相關。通過回歸結果也可以發現控制變量與SGR也呈現出顯著的相關關系。限于篇幅,我們不將實際增長率與差異增長率的回歸結果羅列出來,通過分析二者的回歸結果與SGR的回歸結果得出的結論相同:假設1、假設2與假設3得到了驗證,假設4與假設5沒有通過檢驗。
五、研究結論及建議
本文選取2007—2011年度滬深股市上市的43家新能源上市企業的財務報表數據進行實證分析,研究結果表明管理者的年齡、任期、教育水平、專業背景、社會背景與可持續增長之間存在一定的相關性,具體結論如下:(1)新能源上市公司管理者的年齡與可持續增長和差異增長率呈倒U型關系,說明中年管理者最有利于企業實現可持續增長,管理者過于年輕,管理防御程度低,但缺乏社會經驗判斷容易出現失誤,管理者過于年長,思想偏向保守,不愿意冒險,管理防御程度高,這兩者都不利于企業可持續增長,所以企業應擴大中年管理者的比例,這將有利于企業實現可持續增長。(2)管理者的任期與可持續增長和差異增長率呈倒U型關系,說明任期過短過長都沒法保障企業可持續增長,任期過短管理者不熟悉企業的運行狀況,任期過長,容易采取一些有利于自身利益的決策,這都不利于企業可持續增長,所以管理者的任期應適中。(3)管理者的學歷水平與企業的可持續增長呈現正相關關系。教育水平越高的管理者掌握的知識較多,容易采取一些有利于企業發展的戰略決策,管理者的才能是企業一項稀缺的資源,企業擁有這項資源越多,越有利于實現可持續增長。(4)管理者的專業背景和社會背景與企業的可持續增長不存在顯著的相關關系,可能是因為企業對這兩項資料的披露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且沒有及時更新,而且管理類的知識不一定通過專業學習獲得,也可以自己學習掌握,此外市場環境的不斷變化要求企業靠實力而不是靠關系就能發展,所以這兩個因素對企業的可持續額增長影響不明顯。通過以上分析,在管理層選拔方面選擇合適的管理者將促進企業的可持續增長。●
【參考文獻】
[1] Yang,Q.M.Zimmerman,and C.Jiang.An Empirical Study of the Impact of CEO Characteristic on New FirmsTime to IPO[J].Jouru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2011,49(2):163-184.
[2] 黃國良,董飛,李寒俏.管理防御視域下的管理者特征與公司業績研究[J].商業研究,2010(9):54-58.
[3] 姜付秀,伊志宏,蘇飛,黃磊.管理者背景特征與企業過度投資行為[J].管理世界,2009(1):130-139.
[4] 蔣堯明,章麗萍.中小企業高層管理者特征與企業可持續增長——基于管理防御理論的分析[J].經濟評論,2012(5):69-77.endprint
(二)變量的設計
1.管理者的界定與自變量的選取
本文考慮數據的可得性和以往的定義范疇,結合公司年報中披露的管理者的信息,選取以下管理者為研究對象:董事長、副董事長、總經理、副總經理、財務總監等高層管理者。選取的自變量為管理者的年齡、任期、教育背景、專業背景和社會背景五個方面。
2.因變量的選取
本文選取可持續增長率SGR和實際增長率g以及差異增長率DGR為因變量。其中SGR=銷售凈利率×總資產周轉率×留存收益率×期初權益乘數,g=本年銷售收入增加額/本年期初銷售收入,DGR=SGR-g。本文各變量定義見表1。
3.模型設計
SGR=α+a1LNage+a2LNage_sq+a3Year+a4Year_sq+a5EDU+a6ECO+a7SOC+a8SIZE+a9ROE+ε1
g=β+b1LNage+b2LNage_sq+b3Year+b4Year_sq+b5EDU+b6ECO+
b7SOC+b8SIZE+b9ROE+ε2
DGR=γ+c1LNage+c2LNage_sq+c3Year+c4Year_sq+c5EDU+c6
ECO+c7SOC+c8SIZE+c9ROE+ε3
四、實證結果
(一)描述性統計分析
由表2可以看出,SGR的均值為0.3006,標準差為0.1755;g的均值為0.2126,標準差為0.4362,說明實際增長率較可持續增長率波動幅度大;由于實際增長率g的波動較大,所以差異增長率呈現出較大的波動范圍,均值為-0.0880,標準差為0.4430。
從表3可以看出,管理者平均年齡的自然對數均值為3.8467,標準差為0.0693,分布差異較小;管理者的平均學歷值為3.4326,根據變量的設置可以看出,學歷值為3的是本科,說明我國新能源上市公司的高層管理者教育水平較高;這些管理者特征數據跟何威風等(2010)統計結果相似。高管的專業背景均值為0.6930,說明樣本公司的高層管理者從事金融、經濟、管理、財會類學習比較多,社會背景的均值為0.2233,處于較低的水平,說明樣本公司擁有社會資本的人數較少。控制變量中的企業規模波動較大,凈資產收益率波動較小。
(二)變量的相關性分析
由表4可以看出,相關分析的結果與假設出現了差異,高層管理者的年齡與SGR、g、DGR在置信度為0.1的水平上顯著相關,管理者的任期與SGR和DGR在0.01的水平上顯著相關,與g在0.1的水平上相關。相關系數分別為0.235,-0.206,-0.115,管理者的平均教育水平、資產規模和凈資產收益率與SGR、g、DGR在不同水平上顯著相關,說明這些自變量對因變量的影響較大,而管理者的專業背景和社會背景與因變量之間不存在顯著相關,說明這兩個因素對因變量的影響較小,為了檢驗本文自變量的相關程度,采取Spearman相關性檢驗,自變量相關系數的絕對值都小于0.33,說明自變量之間基本上不存在多重共線問題,由此也表明該模型可以作回歸分析。
(三)多元線性回歸分析
由表5可以看出,管理者的年齡與SGR呈現顯著的倒U型關系,LNage_sq的t值為-2.261,顯著性水平為0.025,說明該變量通過了顯著性檢驗;高管的任期與SGR也呈現出顯著的倒U型關系,LNyear_sq的t值為-2.465,顯著性水平為0.015;說明該變量也通過了顯著性檢驗;管理者的專業背景與SGR呈現不顯著的負相關關系;社會背景與SGR呈現不顯著的正相關關系;顯著性水平分別為0.427、0.335,都沒通過顯著性檢驗。管理者的教育水平與SGR在0.002的水平上顯著正相關。通過回歸結果也可以發現控制變量與SGR也呈現出顯著的相關關系。限于篇幅,我們不將實際增長率與差異增長率的回歸結果羅列出來,通過分析二者的回歸結果與SGR的回歸結果得出的結論相同:假設1、假設2與假設3得到了驗證,假設4與假設5沒有通過檢驗。
五、研究結論及建議
本文選取2007—2011年度滬深股市上市的43家新能源上市企業的財務報表數據進行實證分析,研究結果表明管理者的年齡、任期、教育水平、專業背景、社會背景與可持續增長之間存在一定的相關性,具體結論如下:(1)新能源上市公司管理者的年齡與可持續增長和差異增長率呈倒U型關系,說明中年管理者最有利于企業實現可持續增長,管理者過于年輕,管理防御程度低,但缺乏社會經驗判斷容易出現失誤,管理者過于年長,思想偏向保守,不愿意冒險,管理防御程度高,這兩者都不利于企業可持續增長,所以企業應擴大中年管理者的比例,這將有利于企業實現可持續增長。(2)管理者的任期與可持續增長和差異增長率呈倒U型關系,說明任期過短過長都沒法保障企業可持續增長,任期過短管理者不熟悉企業的運行狀況,任期過長,容易采取一些有利于自身利益的決策,這都不利于企業可持續增長,所以管理者的任期應適中。(3)管理者的學歷水平與企業的可持續增長呈現正相關關系。教育水平越高的管理者掌握的知識較多,容易采取一些有利于企業發展的戰略決策,管理者的才能是企業一項稀缺的資源,企業擁有這項資源越多,越有利于實現可持續增長。(4)管理者的專業背景和社會背景與企業的可持續增長不存在顯著的相關關系,可能是因為企業對這兩項資料的披露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且沒有及時更新,而且管理類的知識不一定通過專業學習獲得,也可以自己學習掌握,此外市場環境的不斷變化要求企業靠實力而不是靠關系就能發展,所以這兩個因素對企業的可持續額增長影響不明顯。通過以上分析,在管理層選拔方面選擇合適的管理者將促進企業的可持續增長。●
【參考文獻】
[1] Yang,Q.M.Zimmerman,and C.Jiang.An Empirical Study of the Impact of CEO Characteristic on New FirmsTime to IPO[J].Jouru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2011,49(2):163-184.
[2] 黃國良,董飛,李寒俏.管理防御視域下的管理者特征與公司業績研究[J].商業研究,2010(9):54-58.
[3] 姜付秀,伊志宏,蘇飛,黃磊.管理者背景特征與企業過度投資行為[J].管理世界,2009(1):130-139.
[4] 蔣堯明,章麗萍.中小企業高層管理者特征與企業可持續增長——基于管理防御理論的分析[J].經濟評論,2012(5):69-77.endprint
(二)變量的設計
1.管理者的界定與自變量的選取
本文考慮數據的可得性和以往的定義范疇,結合公司年報中披露的管理者的信息,選取以下管理者為研究對象:董事長、副董事長、總經理、副總經理、財務總監等高層管理者。選取的自變量為管理者的年齡、任期、教育背景、專業背景和社會背景五個方面。
2.因變量的選取
本文選取可持續增長率SGR和實際增長率g以及差異增長率DGR為因變量。其中SGR=銷售凈利率×總資產周轉率×留存收益率×期初權益乘數,g=本年銷售收入增加額/本年期初銷售收入,DGR=SGR-g。本文各變量定義見表1。
3.模型設計
SGR=α+a1LNage+a2LNage_sq+a3Year+a4Year_sq+a5EDU+a6ECO+a7SOC+a8SIZE+a9ROE+ε1
g=β+b1LNage+b2LNage_sq+b3Year+b4Year_sq+b5EDU+b6ECO+
b7SOC+b8SIZE+b9ROE+ε2
DGR=γ+c1LNage+c2LNage_sq+c3Year+c4Year_sq+c5EDU+c6
ECO+c7SOC+c8SIZE+c9ROE+ε3
四、實證結果
(一)描述性統計分析
由表2可以看出,SGR的均值為0.3006,標準差為0.1755;g的均值為0.2126,標準差為0.4362,說明實際增長率較可持續增長率波動幅度大;由于實際增長率g的波動較大,所以差異增長率呈現出較大的波動范圍,均值為-0.0880,標準差為0.4430。
從表3可以看出,管理者平均年齡的自然對數均值為3.8467,標準差為0.0693,分布差異較小;管理者的平均學歷值為3.4326,根據變量的設置可以看出,學歷值為3的是本科,說明我國新能源上市公司的高層管理者教育水平較高;這些管理者特征數據跟何威風等(2010)統計結果相似。高管的專業背景均值為0.6930,說明樣本公司的高層管理者從事金融、經濟、管理、財會類學習比較多,社會背景的均值為0.2233,處于較低的水平,說明樣本公司擁有社會資本的人數較少。控制變量中的企業規模波動較大,凈資產收益率波動較小。
(二)變量的相關性分析
由表4可以看出,相關分析的結果與假設出現了差異,高層管理者的年齡與SGR、g、DGR在置信度為0.1的水平上顯著相關,管理者的任期與SGR和DGR在0.01的水平上顯著相關,與g在0.1的水平上相關。相關系數分別為0.235,-0.206,-0.115,管理者的平均教育水平、資產規模和凈資產收益率與SGR、g、DGR在不同水平上顯著相關,說明這些自變量對因變量的影響較大,而管理者的專業背景和社會背景與因變量之間不存在顯著相關,說明這兩個因素對因變量的影響較小,為了檢驗本文自變量的相關程度,采取Spearman相關性檢驗,自變量相關系數的絕對值都小于0.33,說明自變量之間基本上不存在多重共線問題,由此也表明該模型可以作回歸分析。
(三)多元線性回歸分析
由表5可以看出,管理者的年齡與SGR呈現顯著的倒U型關系,LNage_sq的t值為-2.261,顯著性水平為0.025,說明該變量通過了顯著性檢驗;高管的任期與SGR也呈現出顯著的倒U型關系,LNyear_sq的t值為-2.465,顯著性水平為0.015;說明該變量也通過了顯著性檢驗;管理者的專業背景與SGR呈現不顯著的負相關關系;社會背景與SGR呈現不顯著的正相關關系;顯著性水平分別為0.427、0.335,都沒通過顯著性檢驗。管理者的教育水平與SGR在0.002的水平上顯著正相關。通過回歸結果也可以發現控制變量與SGR也呈現出顯著的相關關系。限于篇幅,我們不將實際增長率與差異增長率的回歸結果羅列出來,通過分析二者的回歸結果與SGR的回歸結果得出的結論相同:假設1、假設2與假設3得到了驗證,假設4與假設5沒有通過檢驗。
五、研究結論及建議
本文選取2007—2011年度滬深股市上市的43家新能源上市企業的財務報表數據進行實證分析,研究結果表明管理者的年齡、任期、教育水平、專業背景、社會背景與可持續增長之間存在一定的相關性,具體結論如下:(1)新能源上市公司管理者的年齡與可持續增長和差異增長率呈倒U型關系,說明中年管理者最有利于企業實現可持續增長,管理者過于年輕,管理防御程度低,但缺乏社會經驗判斷容易出現失誤,管理者過于年長,思想偏向保守,不愿意冒險,管理防御程度高,這兩者都不利于企業可持續增長,所以企業應擴大中年管理者的比例,這將有利于企業實現可持續增長。(2)管理者的任期與可持續增長和差異增長率呈倒U型關系,說明任期過短過長都沒法保障企業可持續增長,任期過短管理者不熟悉企業的運行狀況,任期過長,容易采取一些有利于自身利益的決策,這都不利于企業可持續增長,所以管理者的任期應適中。(3)管理者的學歷水平與企業的可持續增長呈現正相關關系。教育水平越高的管理者掌握的知識較多,容易采取一些有利于企業發展的戰略決策,管理者的才能是企業一項稀缺的資源,企業擁有這項資源越多,越有利于實現可持續增長。(4)管理者的專業背景和社會背景與企業的可持續增長不存在顯著的相關關系,可能是因為企業對這兩項資料的披露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且沒有及時更新,而且管理類的知識不一定通過專業學習獲得,也可以自己學習掌握,此外市場環境的不斷變化要求企業靠實力而不是靠關系就能發展,所以這兩個因素對企業的可持續額增長影響不明顯。通過以上分析,在管理層選拔方面選擇合適的管理者將促進企業的可持續增長。●
【參考文獻】
[1] Yang,Q.M.Zimmerman,and C.Jiang.An Empirical Study of the Impact of CEO Characteristic on New FirmsTime to IPO[J].Jouru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2011,49(2):163-184.
[2] 黃國良,董飛,李寒俏.管理防御視域下的管理者特征與公司業績研究[J].商業研究,2010(9):54-58.
[3] 姜付秀,伊志宏,蘇飛,黃磊.管理者背景特征與企業過度投資行為[J].管理世界,2009(1):130-139.
[4] 蔣堯明,章麗萍.中小企業高層管理者特征與企業可持續增長——基于管理防御理論的分析[J].經濟評論,2012(5):69-7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