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春華
【摘 要】 4%目標實現后教育經費應穩定增長,2013年應達到4.1%,以后逐年增0.1個百分點,即到“十三五”結束的2020年達到4.8%。4%目標實現后建立教育經費穩定增長機制,它包括:穩定增長的立法機制,穩定增長的問責機制,穩定和可持續增長的教育投入機制、經費分擔機制,改革對高等學校的財政撥款機制和完善教育投入法定增長激勵機制。
【關鍵詞】 后4%; 教育經費; 穩定增長; 機制; 研究
一、4%目標實現后教育經費應穩定增長
2013年3月5日,溫家寶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2012年占國內生產總值比例達到4%。……目前我國年度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總額已經超過2萬億元,今后還要繼續增加。”但2013年是多少?仍4%?還是應穩定增長,在《政府工作報告》卻沒有提到,2013年如何執行?如何考量?
(一)4%目標實現后教育經費增長的三種提法
第一種提法是逐步提高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
1999年1月13日,國務院批轉教育部的《面向二十一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第四十二條規定:“逐步提高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這個提法是提高比例,即在4%基礎上提高。
第二種提法是“鞏固4%”
2013年1月24日,《教育部2013年工作要點》第三十四條指出:“做好教育經費籌措、使用和管理工作。進一步鞏固4%成果,保障教育經費穩定來源和增長。”“鞏固4%”即維持4%!
第三種提法是逐年增加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
上述《政府工作報告(2013)》提到“目前我國年度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總額已經超過2萬億元,今后還要繼續增加。”
2010年11月8日,教育部部長袁貴仁接受采訪時指出:“要加大投入,改善辦學條件。明確提出提高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比例,2012年達到4%并穩步增長。”
(二)對三種提法的評述
1.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應該逐步提高
根據1993年2月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中界定,4%是“發展中國家20世紀80年代的平均水平”,應在20世紀末達到的指標。記者黃小偉(2010)介紹:“財政性教育經費占GDP4%到底是什么樣的概念?一比較就很清楚。據媒體報道,教育經費占GDP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為4.9%,發達國家為5.1%,欠發達國家為4.1%。印度、哥倫比亞、巴西等發展中國家都超過4%。相比較之下,中國的教育投資水平連欠發達國家都不如,這與當時世界第三大經濟體的實力是不相稱的。在“金磚四國”中,中國的教育競爭力略落后于俄羅斯,遠遠高于巴西和印度,但是中國的教育投入卻是排在末尾。”現如今,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因此,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應該逐步提高。
2.“鞏固4%”
“鞏固4%”則鞏固“發展中國家20世紀80年代的平均水平”!與國外相比4%仍是一個低標準。不少學者和媒體介紹過國外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如:記者倪光輝、郝悅(2010)披露過一個資料,見表1。
綜上所述,我國2012年達到4%仍是一個低標準。
2012年9月6日,教育部長袁貴仁在國務院新聞發布會上講:“預計今年總經費將達到2.2萬億元”。《政府工作報告(2013)》確認2012年GDP為51.9萬億元,據筆者計算,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為4.239%,因此,2013年應鞏固4.239%。若低于4.239%則從2012年退了下來。
3.逐年增加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
《政府工作報告(2013)》提出2013年“國內生產總值增長7.5%左右。”2013年GDP測算為55.7925萬億元左右,按“鞏固4%”測算財政性教育經費為2.2317萬億元左右。2012年教育經費投入2.2萬億元,如果2013年投入僅增300億元,雖“逐年增加”卻會跌下4%!
二、4%以后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的問題
(一)4%只是教育還債的“起點”
2012年3月8日,熊丙奇(2012)指出:有輿論樂觀地分析,我國已還清教育欠債。這不但無視過去多年欠債的事實——關于教育欠債,至少應該計算,從2000年起,每年教育投入離4%投入水平的差值,再進行累加,由此得到的教育欠債是十分龐大的,一年達到4%,遠不能抵清過去的大量欠債——而且,也為未來教育經費的持續增加埋下隱患。要實現我國2010年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確立的教育改革任務和教育發展目標,教育經費投入如果僅僅維持在4%,是難以支撐的。而要提高投入,就必須調整撥款體系,由公眾參與預算決策,并監督政府依法撥款。這也是讓錢花得明白、用到刀刃上,不可缺少的機制。
(二)2000—2011年欠賬多少
中新社記者張朔報道:“2012年3月11日上午,中國總理溫家寶來到人民大會堂江西廳,參加十一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江西省代表團全體會議。溫家寶說,這8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每年教育的比重都比較大。這恐怕是我們對教育支持力度最大的8年。但是,我還欠著一個‘賬,我明年一定把這個‘賬還清!”
筆者測算,2000—2011年共欠賬1.585多億元。(見表2)
(三)2020年應達到比例多少
學者曾對2020年財政性教育經費占GDP的比例作過研究,將上述觀點列表于下(表3)。
胡錦濤在“十八大”在報告中指出:“在新世紀新階段,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戰略目標是,鞏固和發展已經初步達到的小康水平,到建黨一百年時,建成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到建國一百年時,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基本實現現代化。”因此,我國也只能在4.5%至5%之間。應該指出,上述學者也提到過7%,如胡鞍鋼、王磊認為7%(其中社會承擔2.5%)。endprint
2012年后應達到百分之幾?特別是2013年應達到百分之幾?是擺在我們面前刻不容緩的問題。筆者建議,2012年已達到4.239%,2013年應達到4.3%,以后逐年增0.1個百分點,即到“十三五”結束的2020年達到5%。
三、4%目標實現后建立教育經費穩定增長機制的建議
(一)穩定增長立法機制——人大應制定《教育投入法》
1.政府對《教育投入法》立法的規定
199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中發〔1993〕3號)第四十七條規定:“增加教育投資是落實教育戰略地位的根本措施,各級政府、社會各方面和個人都要努力增加對教育的投入,確保教育事業優先發展。要逐步建立以國家財政撥款為主,輔之以征收用于教育的稅費、收取非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雜費、校辦產業收入、社會捐資集資和設立教育基金等多種渠道籌措教育經費的體制。通過立法,保證教育經費的穩定來源和增長。”
2004年3月3日,國務院批轉教育部的《2003—2007年教育振興行動計劃》(國發〔2004〕5號)第三十條規定:“加強和改善教育立法工作,完善中國特色教育法律法規體系。修訂《義務教育法》、《教育法》、《教師法》、《高等教育法》和《學位條例》,適時起草《學校法》、《教育考試法》、《教育投入法》和《終身學習法》,研究制定有關教育行政法規,全面清理、修訂教育部部門規章和規范性文件,適時制定符合實踐需要的部門規章,積極推動各地制定配套性的教育法規、規章,力爭用五至十年的時間形成較為完善的中國特色教育法律法規體系。”
1994年7月3日,國務院頒發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的實施意見》(國發〔1994〕39號)第二十二條規定:“應制定并頒布《實施義務教育投入條例》,明確規定各級政府要采取有力措施,保證和不斷增加對義務教育的投入。”
2004年1月5日,《中國教育報》公布的“教育部公布2004年度工作要點”第四十三條規定:“完善中國特色教育法律法規體系。全力做好《義務教育法》修訂工作,組織專門力量,盡快完成修訂草案并上報國務院,力爭盡早通過。全面啟動《教育法》、《教師法》、《高等教育法》和《學位條例》修改工作,開展起草《學校法》、《終身學習法》、《教育投入法》和《教育考試法》的可行性研究。積極推動各地制定配套性的教育法規和規章。”
20年過去了,《教育投入法》仍未立法。
2.對全國人大代表關于《教育投入法》議案的反饋
1993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頒發《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后,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對《教育投入法》的議案就開始了。據中國人大網(www.npc.gov.cn)披露共8次:
(1)1994年10月27日,“關于第八屆全國人大第二次會議主席團交付全國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審議的代表提出的議案審議結果的報告”顯示:許鵬等32位代表、朱盛科等32位代表、胡平平等32位代表、趙師慶等32位代表、白楓等32位代表提出第71號、第81號、第457號、第467號、第530號議案,建議盡快制訂《教育投入法》。
(2)1995年10月30日,“關于第八屆全國人大第三次會議主席團交付全國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審議的代表提出的議案審議結果報告”顯示:賀桂梅等32位代表、白楓等33位代表建議制定《教育投入法》的議案(第369、519號)。
(3)1996年10月29日,“全國人大教育科學文化衛生委員會關于八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代表提議案審議報告”顯示:趙師慶等31位代表建議制定《教育投入法》的議案(第508號)。
(4)1997年11月1日,“全國人大教育科學文化衛生委員會關于八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代表提議案審議報告”顯示:趙師慶等32位代表建議制定《教育投入法》的議案(第403號)。
(5)1998年12月29日,“全國人大教育科學文化衛生委員會關于第九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主席團交付審議的代表提出的議案審議結果的報告”顯示:黨磊等32位代表、夏秀蓉等30位代表、徐廷生等32位代表、陳癸尊等32位代表、楊崇龍等60位代表、袁崇孚等32位代表、趙師慶等32位代表、孔繁超等32位代表以及安徽代表團建議制定教育投入法的議案(第18號、第56號、第155號、第298號、第487號、第658號、第688號、第692號、第699號)。
(6)2006年10月30日,“全國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關于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主席團交付審議的代表提出的議案審議結果的報告”顯示:周曉光等30名代表、張志■等32名代表、阮文忠等34名代表、阿不都拉等33名代表、王斌泰等72名代表提出制定教育投入法的議案共5件(第309號、第737號、第785號、第802號、第983號議案)。
(7)2008年10月24日,“全國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關于十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主席團交付審議的代表議案的審議意見”顯示:王梅珍等31名代表(第395號議案)提出,雖然我國教育經費支出總額和財政性教育經費總量持續增長,但我國的教育投入在國際上仍然處于較低的水平,成為影響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的主要‘瓶頸,建議制定教育投入保障法。
(8)2010年10月13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財政經濟委員會關于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主席團交付審議的代表提出的議案審議結果的報告”顯示:“袁敬華等30名代表(第144號議案)提出,義務教育法中關于民族地區義務教育方面的法律沒有得到有效實施,主要原因是缺乏具體、可操作性強的配套制度,建議制定民族地區義務教育投入保障法。
上述對全國人大代表關于《教育投入法》議案的反饋有兩個值得重視的信息:
一是,1995年10月30日的“報告”提到“目前,國家教委正在起草‘教育投入條例(草案),即將報請國務院審議。建議國務院先頒發教育投入條例,經過一段實施后,再考慮制定‘教育投入法。”1998年12月29日的“報告”提到“考慮到保證教育投入的現有法律規定有的還比較原則,為增強法律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建議國務院抓緊制定教育投入條例,與教育法有關規定相配套。同時,地方也應根據本地區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地方性法規。”endprint
二是,2006年10月30日以前的“報告”都由“全國人大教育科學文化衛生委員會”提出,而2006年10月30日開始的“報告”由“全國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提出。
馮海寧(2010)報道:“有學者曾指出,我國縱向的教育體制障礙在管理層級過多,受利益分配的干擾太多;橫向的教育體制障礙在財政的大盤子里很難把教育經費這杯羹分到位。還有學者提出,教育投入不但與教育體制有關,而且與財政分權體制密切相關。可見,理順體制、機制是多么重要,但現實中似乎還沒有理順,比如說,缺乏考核問責機制。另外,需要立法保障教育投入,例如制定《教育投入保障法》等,但沒有納入立法計劃。”
(二)穩定增長的問責機制
1.法規規定的“法律責任”
1995年3月18日,全國人大通過的《教育法》第七十一條規定:“違反國家有關規定,不按照預算核撥教育經費的,由同級人民政府限期核撥;情節嚴重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違反國家財政制度、財務制度,挪用、克扣教育經費的,由上級機關責令限期歸還被挪用、克扣的經費,并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分處。”
1998年8月29日,全國人大通過的《高等教育法》未對“法律責任”作出規定。
2006年6月29日,全國人大通過的《教育法》第五十一條規定:“國務院有關部門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違反本法第六章的規定,未履行對義務教育經費保障職責的,由國務院或者上級地方人民政府責令限期改正;情節嚴重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1985年5月27日,中共中央的發布《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第五條規定:“各級黨委和政府都要按照黨的十二大的決策,把教育擺到戰略重點的地位,把發展教育事業作為自己的主要任務之一,上級考查下級都要以此作為考績的主要內容之一。”
1994年7月3日,國務院發布《〈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的實施意見》(國發〔1994〕39號)第二十七條規定:“把重視教育,保證必要的教育投入,為教育辦實事,列為各級領導干部的任期目標責任制和考核政績的重要內容。”
2.有法不依
11年未達到4%是有法不依。上述十個文件規定財政性教育經費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達到4%,其中中共中央和國務院或中共中央、國務院下達的6個,全國人大通過的3個。其中,2006年的《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是十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通過的,提到了“十一五”期間即2010年時“達到4%”。但2010年6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審議并通過《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卻規定“2012年達到4%。”這里有兩個問題:一是國務院頒發的是行政法規,1993年提出4%至今未落實,是有法不依;二是“十一五規劃綱要”是2006年十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通過的,在2010年時“達到4%”,2010年還未到年底,《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卻改為“2012年達到4%。”中央政治局修改全國人大的做法是否妥當。
此外,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GDP比重4%的目標拖了11年才達到,1999年對“財政支出中教育經費支出所占的比例”每年提高1個百分點的規定也未達到。如何保障教育投入的長效機制?只有依靠立法,并相應的問責機制。
3.需要確立經費問責機制
尹大力(2010)指出:“實現教育經費占GDP4%的目標,‘難就‘難在法律對博弈機制沒有作出明確的規范,對問責機制缺乏剛性的約束,對違法責任人的處理下不了手。要想在2012年如期實現這一目標,必須在上述兩方面進一步完善立法,強化法律的權威,真正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三)需要形成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滿足公共教育需求的、穩定和可持續增長的教育投入機制
2004年3月3日,國務院批轉教育部的《2003—2007年教育振興行動計劃》第四十條規定:“建立與公共財政體制相適應的教育財政制度,保證經費持續穩定增長。教育是政府一項最重要的工作,教育投入是公共財政體制的重要內容,必須強化各級政府對教育投入的責任,以更大的精力、更多的財力發展教育。各級人民政府教育財政撥款的增長應當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并使按在校學生人數平均的教育費用逐步增長,保證教師工資和學生人均公用經費逐步增長。義務教育經費由政府承擔,適當收取少量雜費;非義務教育的辦學經費,以政府為主渠道,由政府、受教育者和社會共同分擔。逐步形成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滿足公共教育需求的、穩定和可持續增長的教育投入機制。”
2013年1月24日,《教育部2013年工作要點》第十一條指出:“統籌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為主、多渠道籌集教育經費、保障教育投入穩定增長的體制機制。進一步轉變管理方式,強化規劃、標準的制定與實施,綜合運用法規、政策、公共財政、信息服務等多種手段。”
2013年4月15日,教育部發布的《關于開展“教育經費管理年”活動,進一步用好管好教育經費的通知》第五條指出:“建立和完善各級各類學校生均撥款制度。在逐步提高義務教育學校生均公用經費基準定額和地方高校生均撥款水平的基礎上,各地爭取用2-3年時間,根據國家辦學條件基本標準和教育教學基本需要,制定學前、特殊、普通高中、中職、高職教育生均財政撥款基本標準,并建立與財力狀況、辦學需求和物價水平聯動的穩定增長機制,保障教育投入,提高辦學水平。”
教育部《關于開展“教育經費管理年”活動,進一步用好管好教育經費的通知》第十八條規定:“要重點對保證財政教育投入穩定增長和擴大社會投入的體制機制進行研究,不斷完善教育投入長效機制。”
(四)需要確立經費分擔機制
經費分擔機制有三種提法:endprint
1.成本分擔機制
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第二十四條規定:“在非義務教育階段,要適當增加學費在培養成本中的比例,逐步建立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及政府公共財政體制的財政教育撥款政策和成本分擔機制。”
2001年7月,教育部頒布的《全國教育事業第十個五年計劃》明確提出,“建立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政府公共財政體制的教育撥款政策和成本分擔機制”。
2.經費投入分擔機制
2013年1月9日,袁貴仁在2013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一是籌好經費。要繼續增加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就眼前而言,各級教育部門要積極配合有關部門,抓住年底超收安排和年初預算這兩個關節點,科學編制、足額安排2013年預算。從長遠一點看,要研究制定各級各類教育生均經費標準和生均財政撥款標準,健全兩個方面分擔機制:一方面是各級政府之間的縱向分擔機制,進一步明晰中央、省、市、縣的教育事權和財政支出責任,拓展增加投入的新舉措、新項目。另一方面是政府、家庭、社會之間的橫向分擔機制,進一步明晰生均經費需求和財政撥款、學費、學校自籌經費之間的資源配置關系。要在政府加大教育投入的同時,千方百計地爭取利用更多的社會資源、民間資源、市場資源、國際資源建好學校、辦好教育。”
3.資源有償使用的成本分擔機制
2007年1月15日,《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十一五”期間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財務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教財〔2007〕1號)第十二條規定:“高等學校應合理分攤公用設施的運行成本,建立資源有償使用的成本分擔機制,減少資源浪費,降低辦學成本。”
上述三種經費分擔機制,第一種是大家熟悉的,即教育成本由政府、受教育者和社會共同分擔的機制;第二種是袁貴仁部長最近提出來的,他除了包括第一種分擔機制外,還增加了“各級政府之間的縱向分擔機制”;第三種是高校內部成本的分擔機制。第一種和第二種是屬于本文涉及的教育經費穩定增長機制。
(五)改革對高等學校的財政撥款機制
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指出,“進一步完善教育經費撥款辦法,充分發揮教育撥款在宏觀調控中的作用,不斷提高教育經費的使用效益。政府的教育撥款主要用于保證普及義務教育和承擔普通高等教育的大部分經費”,“逐步建立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及政府公共財政體制的財政教育撥款政策”。
1.國家規定的“改革按學生人數撥款的方法”未實行
199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第二十一條規定:“改革對高等學校的財政撥款機制,充分發揮撥款手段的宏觀調控作用。對于不同層次和科類的學校,撥款標準和撥款方法應有所區別。改革按學生人數撥款的方法,逐步實行基金制,在國家和地方預算下達的教育經費之外,學校可依法籌集資金。”20年過去了,國家規定的“改革按學生人數撥款的方法”未實行。
2.撥款仍按學生人數“人均財政撥款基本標準”的方法
《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第四十八條“三個增長”中仍有“按在校學生人數平均的教育費用逐步增長”的規定。
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第五十七條規定:“完善投入機制。進一步明確各級政府提供公共教育服務職責,完善各級教育經費投入機制,保障學校辦學經費的穩定來源和增長。各地根據國家辦學條件基本標準和教育教學基本需要,制定并逐步提高區域內各級學校學生人均經費基本標準和學生人均財政撥款基本標準。”第六十七條規定:“地方教育投入保障機制改革試點。建立多渠道籌措教育經費長效機制;制定各級學校學生人均經費基本標準和學生人均財政撥款基本標準;探索政府收入統籌用于支持教育的辦法;建立教育投入分項分擔機制;依法制定鼓勵教育投入的優惠政策。”
2010年10月24日,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開展國家教育體制改革試點的通知》(國辦發〔2010〕48號) 第五十條指出:“根據辦學條件基本標準和教育教學基本需要,研究制定各級學校生均經費基本標準。”
3.設立高等教育撥款咨詢委員會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第五十八條要求“設立高等教育撥款咨詢委員會,增強經費分配的科學性。”第五十八條指出:“加強經費管理。堅持依法理財,嚴格執行國家財政資金管理法律制度和財經紀律。建立科學化精細化預算管理機制,科學編制預算,提高預算執行效率。設立高等教育撥款咨詢委員會,增強經費分配的科學性。加強學校財務會計制度建設,完善經費使用內部稽核和內部控制制度。”
2001年7月,教育部頒布的《全國教育事業第十個五年計劃》明確提出“建立各級教育投入的評估制度”。
撥款機制是政府和高校共同關注的問題,其核心是如何建立科學、合理、有效的撥款機制。目前基本上仍是“綜合定額+專項”的撥款模式,只不過改為“生均財政撥款基本標準+專項”的模式。由于實行基金制條件不夠成熟,績效撥款的模式條件也不夠成熟,因此,設立高等教育撥款咨詢委員會,增強經費分配的科學性。其要點是在政府與高校之間,設立高等教育撥款咨詢委員會,發揮其緩沖器的作用,通過評估的方法撥款,不再是“跑部錢進”。
(六)完善推動地方政府落實教育投入法定增長激勵機制
2004年3月3日,國務院批轉教育部的《2003—2007年教育振興行動計劃》第四十一條規定:“拓寬經費籌措渠道,建立社會投資、出資和捐資辦學的有效激勵機制。在非義務教育階段,要合理確定政府和受教育者分擔辦學成本的比例,收費標準要與居民家庭承受能力相適應。要完善企業及公民個人向教育捐贈的稅收優惠政策,探索企業合理分擔職業教育經費的辦法。扶持發展各種形式的公益性教育基金和信托基金,擴大彩票收益用于支持教育的份額。鼓勵和支持學校開展勤工儉學、發展校辦產業。積極鼓勵和引導社會、企業和公民個人捐資助學、出資和投資辦學。”第四十三條規定:“對于中央本級財政資助的重點建設項目,要強化項目管理制度,建立行政、專家和社會中介機構相結合的項目評價系統。在逐年評價督查的基礎上,實行與項目實效掛鉤的滾動撥款制度和相應的激勵機制。完善地方教育財政撥款制度。”
2011年2月10日,《教育部2011年工作要點》第二十五條指出:“落實增加教育投入的各項政策措施。主動配合有關部門依法落實增加教育投入的各項政策。加強和改進教育經費統計公告制度,完善推動地方政府落實教育投入法定增長激勵機制。建設全面預算管理制度,完善預算支出績效評價體系和資源配置機制。研究設立高等教育撥款咨詢委員會。指導各地制定職業教育生均撥款標準。發揮教育資金監管中心作用,加強重大項目建設及經費使用的監管,確保經費使用規范安全有效。”
從以上文件可以看出,教育投入的激勵機制兩個含義:一是調動各方面對教育投入的積極性,拓寬經費籌措渠道;二是通過績效評價的方法,完善預算支出績效評價體系和資源配置機制,撥款向績效好的學校和項目傾斜。
【參考文獻】
[1] 倪光輝.袁貴仁:談教育這5年 教改進入啃“硬骨頭”階段——未來五年教育事業的發展[N].人民日報,2010-11-11.
[2] 黃小偉.教育經費占GDP的4%不應是個傳說[N].經濟觀察報,2010-03-06.
[3] 倪光輝,郝悅.專家解讀教育經費占GDP4%目標 教育如何追4[N].人民日報2010-05-24.
[4] 熊丙奇.4%只是12年教育還債新“起點”[N].廣州日報,2012-03-06.
[5] 張朔.溫家寶:“我明年一定把這個‘賬還清”[N].中國新聞網,2011-03-11.
[6] 馮海寧.警惕教育投入占GDP4%掩蓋現實問題[N].中國商報,2010-02-26.
[7] 尹大力.評論:教育經費占GDP4%難在何處[N].北京青年報,2010-05-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