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錦培
論開放大學理念下廣播電視媒體應用的必要性
徐錦培
在廣播電視大學基礎上設立的開放大學,要面向全體社會成員開展學歷繼續教育和非學歷繼續教育,促進終身教育體系的形成,以及人人皆學、處處可學、時時能學的學習型社會的形成,必須建立以衛星、電視、互聯網和移動終端等主要載體的教育資源傳輸和呈現體系。而廣播電視作為目前影響力最大,覆蓋面最廣的大眾傳媒,在開放大學理念下的應用仍然具有廣闊的空間。
廣播電視;開放大學;辦學理念;終身教育;學習型社會
互聯網的迅猛發展,深刻影響著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互聯網具有的優勢,包括實時交互、海量信息、即時通訊、虛擬社區等,為遠程教育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更好的途徑。然而,互聯網目前存在的諸如覆蓋范圍小(相比于電視)、上網速度慢、畫面清晰度低、上網門檻高等弱勢,也為利用包括廣播電視媒體在內的其他方式開展遠程教育留下繼續生存的空間。
作為上世紀中期出現的遠程教育新手段,廣播電視在數十年的遠程教育發展過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為世界各國的廣播電視大學、開放大學的成功做出了巨大貢獻。然而,互聯網技術的不斷進步,使越來越多的遠程教育機構采用互聯網來取代廣播電視,包括最早利用廣播電視開展遠程教育的英國開放大學。廣播電視真的落伍了嗎?廣播電視真的已經不能滿足遠程教育,特別是開放大學的需要了嗎?未來的發展尚不明朗,但就目前而言,回答是否定的。一方面,開放大學的辦學理念決定了要充分利用各種媒體手段,為最廣大的民眾提供學習服務,而僅僅借助互聯網還不能完成;另一方面,廣播電視技術本身也在不斷進步,以滿足廣大聽眾和觀眾收聽收看廣播電視節目的需要,適應遠程教育發展的需要。
2012年7月31日掛牌成立的國家開放大學、北京開放大學和上海開放大學,均提出了為終身教育和學習型社會建設服務為宗旨,為所有社會成員開放的理念,為實現人人皆學、時時能學、處處可學的辦學目標。其后成立的江蘇、廣東和云南開放大學也提出了相似的宗旨、理念和目標。
國家開放大學強調“開放、責任、質量、多樣化、國際化”的辦學理念,大力發展非學歷繼續教育,穩步發展學歷繼續教育,推進現代科技與教育的深度融合,搭建終身學習“立交橋”,適應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需要,促進終身教育體系建設,促進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形成。經過10年努力,把國家開放大學建設成為我國高等教育體系中一所新型大學;世界開放大學體系中富有中國特色的開放大學;我國學習型社會的重要支柱。[1]
北京開放大學秉持“有教無類”的辦學理念,堅持對學生入學開放、對教學人員開放、對學習環境開放、對學習媒體開放、對教學模式開放、對課程選擇開放、對學習方法開放、對教學理念開放,通過“八個開放”將一切優質教育資源向所有人公開,保障學習者接受高等教育的基本權利,推動實現“人人皆學、時時能學、處處可學”的學習型社會。[2]
上海開放大學的辦學宗旨是“為了一切學習者,一切為了學習者”,面向社會全體成員,圍繞“人人皆學、時時能學、處處可學”的目標,通過遍及全市的辦學系統,為學習者提供便捷、靈活、豐富的教育服務。[3]
總之,“為了一切學習者”和“一切為了學習者”既是中國開放大學的核心理念,更是追求的目標,同時也是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和十八大精神的具體體現。《綱要》指出:“大力發展現代遠程教育,建設以衛星、電視和互聯網等為載體的遠程開放繼續教育及公共服務平臺,為學習者提供方便、靈活、個性化的學習條件。”十八大則要求“積極發展繼續教育,完善終身教育體系。大力促進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資源,重點向農村、邊遠、貧困、民族地區傾斜”。然而,要完成這個目標,在現階段完全依靠互聯網或移動通信還不能全部實現,還需要依靠能夠覆蓋廣大農村,以及邊遠、貧困和民族地區的廣播電視媒體。因此,為實現開放大學的辦學理念,就需要在借助互聯網和移動通信網的同時,繼續利用好廣播電視這個媒體。
廣播電視在中國遠程開放教育領域中的應用主要表現在中國廣播電視大學的發展和壯大的過程中,大致經歷了以下幾個時期。
1.初露端倪(1960年)
廣播電視作為遠程教育的資源傳輸手段在中國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60年,那一年北京電視大學成立,利用北京電視臺(中央電視臺前身)播出電視節目,但由于“文革”而被迫中斷,電視大學本身也被迫停辦。
2.短暫輝煌(1979-1989)
1979年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和28所省級廣播電視大學建立,充分利用當時已經建立并形成一定規模覆蓋范圍的中央和省級廣播電視臺,將優質的教學資源傳輸給全國的廣播電視大學學生。分布在全國各地的教學點,以及擁有電視機的家庭,均可以接收到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和省級電大組織播出的電視課程。這是廣播電視大學應用廣播電視手段開展廣播電視教育的輝煌時期,主要表現在:
中央電視臺1頻道和2頻道、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以及各省級廣播電臺電視臺,均提供專門時段播出中央電大或省級電大開設的廣播電視課程,那時許多在電視課程中擔任主講的教師成為全中國人民所熟知的公眾人物,像主講計算機課程的清華大學譚浩強教授、主講高等數學的北京大學邵士敏教授、主講英語的北京大學鄭培蒂教授、主講普通物理的北京師范大學閻金鐸教授和主講模擬電子電路的清華大學童詩白教授等。
利用國家給與的世界銀行貸款資金,為部分省級電視臺、中央電大和省級廣播電視大學提供專項資金,增加廣播電視節目制作和播出設備,培訓制作和技術人才,用于廣播電視大學廣播電視課程的制作和播出,部分地市級電大也自籌資金,建立專門的制作、接收、管理和分發廣播電視課程的專門機構。
中央政府投入資金,專門為廣播電視大學開通了2個衛星電視頻道,成立了中國教育電視臺負責電大課程的播放。
在各級政府的支持下,各級廣播電視大學投入資金,添置專門的衛星電視接收設備、廣播電視復制設備、廣播電視接收播放設備等,為電大學生提供收聽收看服務。
電大學生通過各種渠道收聽收看中央和省級電大播出的廣播電視課程。家庭條件較好,又有充裕學習時間的,則在家收聽收看廣播電視,或播放錄音錄像帶;其他學生則到電大或教學點集中收看廣播電視課程,或播放錄音錄像帶。
通過制定廣播電視課程制作規范和不定期的廣播電視課程評比等手段,努力提高廣播電視課程的質量,吸引電大學生收聽或收看。
3.緩慢疏遠(1989-2002)
20世紀80年代后期,中央電視臺停止在1頻道和2頻道播出中央電大的電視課程,標志著中國的廣播電視教育與廣播電視之間的蜜月期結束。但鑒于中國教育電視衛星的利用,地方教育電視臺的建立,部分彌補了央視停止播出課程的損失,而部分省市電視臺仍在播出電大課程,各級電大的電教部門仍在開足馬力制作電視課程,因此,電視媒體的影響力仍然維持在較高的水平上。而中央廣播電臺為中央電大廣播課程的播出時間也日漸壓縮,在央視取消電大播出時段不久也基本取消,但仍然繼續為電大播出廣播考試的內容。
4.加速分離(2003-2012)
2002年底教育部和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印發《關于推進市(地)、縣(市)教育電視播出機構職能轉變工作的意見》(教社政〔2002〕13號)的通知,及國家廣電總局2004年《關于市(地)、縣(市)教育電視播出機構職能轉變工作的實施細則》的通知精神,取消縣級教育電視臺,規范地市級教育電視臺,使得播出廣播電視大學課程的機構越來越少。而繼續保留的省級教育電視臺和中國教育電視臺,因為自身生存的需要,也不斷壓縮電大課程的播出時間,有的甚至完全取消電大課程的播出。
而廣播電視大學自身的轉型,主觀上也放棄了廣播電視作為重要的遠程教育手段。1998年教育部報請國務院批轉《關于發展我國現代遠程教育的意見》(教電〔1998〕1號),以及教育部辦公廳頒發《關于開展“中央廣播電視大學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和開放教育試點”項目研究工作的通知》(教高廳〔1999〕1號),標志著中央廣播電視大學開始利用互聯網作為教學資源傳輸和教學過程管理的手段,中央廣播電視大學稱其為進入“現代遠程教育”工程試點。經過幾年的試點,以2002年出臺的《教育部關于加強高校網絡教育學院管理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2〕8號)為標志,現代遠程教育進入正式發展階段。
此后,各級廣播電視大學利用廣播電視媒體實施教學的過程逐漸被互聯網取代,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在中國教育電視臺1頻道的課程播出時段壓縮到每天130分鐘,且全部在早上8點以前。雖然中央電大仍然擁有中國教育電視臺2頻道的所有播出時間,但因為該頻道全國覆蓋范圍有限,影響不大。原來承擔一部分電視課程的省地(市)兩級教育電視臺也不再播出電大課程。原來設置的各級電大電教中心大都更名為現代教育技術中心,原來承擔制作電視課程任務改為制作網絡課程。各地電大的衛星接收和電視播放設備基本刀槍入庫,電視節目制作和技術人員大多數改行,少部分經過學習進修,繼續承擔網絡課程的制作任務。這就是廣播電視大學應用廣播電視媒體的現狀。
就教學需求而言,人民群眾需要不同的教育或學習形式,需要更豐富多樣的學習內容,需要更加自主的學習媒體選擇權。現階段,讀書、上網、玩手機、看電視都是很好的學習途徑選擇,盡管通過上網和玩手機學習的人數增長趨勢明顯,即使這樣,也不能忽略看電視這種形式。這是因為:
1.覆蓋面最廣,幾乎不受地域和人群的限制
據最新出版的《中國廣播電影電視發展報告(2013)》(廣電藍皮書)披露,2012年全國廣播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分別為97.51%和98.20%[4],按照2010年全國人口統計數據,大陸現有常住人口1339724852[5],我國廣播和電視的覆蓋人口分別達到13.06億和13.16億。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最新公告,截至2013年6月底,我國網民規模達到5.91億,互聯網普及率為44.1%,其中手機網民規模達4.64億[6]。而廣播電視技術的不斷發展,使計算機用戶、手機用戶和其他移動媒體用戶也能方便地接收到廣播電視的信號,因此,廣播電視將會更加普及。
2.最便捷,幾乎沒有技術障礙
與上網和玩手機相比,收聽收看廣播電視最便捷,幾乎不用學習就可以掌握,即使是相對復雜的數字廣播電視,只要使用一次就能獨自操作。而上網和玩手機則有所不同,人們需要一定的技術才能使用計算機,在比較熟練之后才能找尋到自己所需要的音視頻內容,因此,大部分老年人因為知難而不學。相比上網,手機的使用雖然要簡單一些,但對于老年人,因為屏幕小,無論是收聽收看和發送內容的操作均有一定的困難,主要功能還是接聽電話,而不是通過手機來學習。
3.收費相對低廉
現在,通過收音機收聽廣播節目是免費的,而通過有線電視網絡在電視機上收聽收看廣播電視節目收費相對低廉。以北京的有線網絡為例,模擬有線電視和數字有線電視月租費均為18元,前者最多可以接收到60個頻道,后者可以接收數百個頻道。網絡的月租費則普遍要貴一點。以筆者居住的北京某小區安裝某公司寬帶為例,10M帶寬月租費為80元(不限流量)。當然,這樣比較對網絡不公平,因為上網主要不是聽廣播或看電視。
4.影響力大,權威性最高
現階段,廣播電視媒體影響力還是非常大,這一點從不同媒體的廣告投放量可以得到佐證。在全球廣告市場萎靡的情況下,2012年我國廣播電視廣告收入仍然保持了兩位數的增速,全年實現收入1270.25億元,同比增長13.12%[7]。占2012年全國所有媒介廣告收入4000億元[7]的三分之一強。而互聯網、公交移動電視、商務樓宇視頻、電影院等新媒體的廣告發布額度占比還很小,盡管每年的增長速度較傳統的媒體要快,但在近期,廣播電視仍將是廣告發布的最佳渠道。
除此之外,權威性最高這一點還表現在,國家最重要的新聞事件發布,肯定首先從廣播電視開始,如每年一度的國家主席新年致辭等。以至于觀眾已經形成慣例,重要的新聞要從廣播電視中獲得,看小道消息、花邊新聞則上網找。
5.許多人收聽收看的習慣已經形成
如今收音機似乎已經不是家庭必備的電器了,但還是有許多聽眾在固定的時間段收聽他們所喜愛的節目,特別是老年人群,他們把收音機作為隨身攜帶的必備品。而電視機已經成了家里不可缺少的家具之一,有的家庭甚至有好幾臺電視機。盡管家庭式收看電視行為已經成為過去,取而代之的則是更加個性化的收視習慣。一個三口之家可能擁有2臺電視機,還有電腦。晚上回家看電視已經成為大多數中年以上人群的必然選擇,是生活中的一個組成部分。一方面,上班看電腦屏幕時間太久或工作太累,晚上回家需要調劑或者放松一下自己;另一方面,與上網相比,看電視的環境更舒適,電視屏幕尺寸更大,畫面質量更高;再一方面,電腦和手機上網是自助服務,而廣播電視節目是電視臺為觀眾服務,兩者的體驗完全不同。
在廣播電視大學基礎上新建的開放大學,包括國家開放大學、北京開放大學、上海開放大學、江蘇開放大學、廣東開放大學和云南開放大學,均致力于探索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把促進全民終身學習,促進全社會終身教育體系的形成作為學校的奮斗目標。而要實現這個宏偉目標,必須要充分利用各種技術手段,為學習者提供盡可能多的資源選擇,除互聯網、面授輔導等教育教學手段外,廣播電視仍將是不可或缺的。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探索科技與遠程開放教育深度融合,離不開廣播電視
開放大學致力于探索科技與教育的深度融合,推進教育創新,提升辦學能力、教育質量和管理水平,促進優質教育資源社會成員共享和教育公平。在傳統廣播電視技術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數字廣播電視技術,特別是互動電視技術、高清晰度和3D電視技術、多終端技術等,同樣致力于使觀眾在收看電視節目的同時,享受到更多的數字化服務,其中最主要的內容就是教育。也就是說,在促進優質教育資源社會成員共享和教育公平這一點上,開放大學所追求的目標,也是廣播電視技術的發展所要達到的。
2.實現人人皆學、時時能學、處處可學目標,缺不了廣播電視
要完全實現每一個社會成員在需要的時候能夠接收并能享受到所需要的優質教育資源,光靠廣播電視不行,因為現在有許多人,特別是年輕人沒有收聽收看廣播電視的時間和興趣;只依賴網絡也不行,因為有相當數量的人還不能或不會上網,特別是農村、邊遠和少數民族地區。因此,利用廣播電視這種媒體形式,將優質教育資源通過廣播電視頻率和頻道,同時也通過互聯網和移動通信網絡的傳輸,呈現在收音機、電視機、計算機、手機和其他移動終端上,供學習者自己選擇,真正把學習的選擇權交給觀眾。
3.促進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并舉,少不了廣播電視
非學歷教育與學歷教育相比,其辦學形式更加靈活,教學對象更加寬泛,因而,其資源傳輸渠道也應該更加多樣化,確保更多的社會人群能夠學習,特別是中老年人群,他們更希望通過廣播電視手段進行學習,并渴望通過“學分銀行”累積轉換制度獲取相應的高等教育文憑。因此,在這個意義上,要實現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并舉,少不了廣播電視。
4.區別于網絡開放教育,不能沒有廣播電視
目前已經批準的6所開放大學,均是在廣播電視大學(或電視大學)基礎上建立(或更名)的,或多或少都帶著廣播電視大學的印記,而最能代表這個印記的就是廣播電視這一媒體手段。上世紀末開始,隨著網絡技術的進步帶動了遠程開放教育的興起和蓬勃發展,特別是2002年之后,66所普通高校所建立的網絡學院發展迅速,目前已經形成相當的規模。而他們的教學活動,基本上立足于網絡。除安排少量的面授輔導外,這些網絡學院主要依靠網絡傳授課程內容、進行教學輔導,甚至也通過網絡進行考試。如果在電大基礎上建立(或更名)的開放大學不建設和利用廣播電視媒體的話,也將與網絡學院無異。
放眼國外,還有一部分國家的開放大學在利用廣播電視手段開展遠程開放教育,既有像英國、日本和韓國這樣網絡覆蓋相當普及的發達國家,也有如泰國、巴基斯坦、印度等互聯網絡尚不完善的發展中國家。當然,他們利用廣播電視開展的遠程開放教育方式各有不同。
1.自己擁有廣播頻率或電視頻道播出教育教學課程
總的看來,開放大學擁有自己的廣播頻率和電視頻道為數不多,仍然堅持通過電視頻道播出教育教學課程的就更少了,日本放送大學、韓國開放大學和泰國素可泰開放大學就是其中的三所。
日本放送大學于2011年10月,開通直播衛星電視頻道播出電視課程。現在,放送大學每天播出的電視課程有21個小時(5 ∶15-2 ∶15),廣播課程約有18個小時(6 ∶00-23 ∶45)[8]。
韓國國立開放大學于1996年開通了一個有線電視頻道,1998年,學校又開通了一個衛星電視頻道,2008年啟用IPTV,三個頻道24小時播出同一套電視節目,使幾乎所有的韓國民眾能夠收看到播出的電視教學課程[9]。
泰國素可泰·探瑪提叻開放大學擁有一個C-波段衛星電視頻道,可以24小時播出教學課程,名稱就叫“素可泰開放大學頻道(STOU Channel)”[10]。
2.利用公共廣播電視平臺播出教育教學課程
印度伯·安·安貝卡博士開放大學在三個公共電視頻道上播出三個時間段的電視課程,在一個廣播電臺播出廣播節目,以及一個衛星平臺上舉辦遠程電話會議[11]。
巴基斯坦阿拉瑪·伊克堡開放大學利用公共衛星電視頻道,每天播出1小時的電視課程,同時也借用別的電臺頻率,每天播出15分鐘的廣播節目[12]。
3.利用公共電視頻道播出宣傳性節目
英國開放大學與英國廣播公司(BBC)合作制作和播出的具有強烈視覺沖擊力和吸引力的電視節目,每年為開放大學招攬數千名新生。英國開放大學認為,在電視將學習內容帶進觀眾生活的同時,也開啟了他們從非正規到正式學習的旅程。本著這個理念,自2006年開放大學不再通過BBC播出電視課程以后,仍然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財力,與BBC合作制作了許多引人注目的高質量的電視節目,并通過這些節目的播出吸引電視觀眾關注開放大學,進而到開放大學來學習[13]。
電視技術正朝著互動性、高清化、多終端接收的方向發展,并已經取得非常大的成果。互動性將克服傳統電視開展遠程教育過程中傳授與學習脫節的矛盾,更好地實現教與學的緊密聯系;高清化將使一些課程內容得以通過電視屏幕清晰呈現,更易于學習者理解和掌握學科內容;多終端接收使電視頻道的呈現方式更加多樣,更便于學習者通過電視手段接受遠程教育服務。
1.互動電視技術改變了傳統電視“你播我看”的單向傳播模式
理論上,構成互動的條件有三個,即傳者、受者和兩者之間的雙向反饋通道。當信息由傳者發出,單向地流往受者時沒有形成互動;只有當受者在接受了傳者發出的信息后作出反應,并反饋給傳者時,互動才得以形成。[14]
隨著數字電視、有線電視和雙向衛星電視技術的有機結合,使電視的雙向互動成為可能。得益于電視的互動,使觀眾能夠實時參與到節目中來,并獲得盡量多的“內容主權”,以便對電視節目播出時間、方式和內容產生影響。我們可以說,一種“由計算機程序語言發展而成的電視娛樂形式,并以能夠影響電視屏幕上發生的事件為最明顯特點的[14]”的互動電視,徹底改變了電視節目在制作、傳輸、接收等方面的單向傳播模式,預示著一個雙向的、互動的電視時代已經到來。
互動電視的核心是為觀眾提供個性化的服務,其形式和內容多種多樣。下面列出的幾種互動電視技術,可能會對遠程開放教育產生積極的影響:
(1)電視節目點播(Video-on-Demand)。顧名思義,節目點播就是根據觀眾自己的需要,通過數字有線電視機頂盒,點擊希望收看的不僅限于播出電視節目的相關內容,達到收看和學習的目的。
(2)電視播出節目回看(Catch-up TV)。在傳統電視系統中,電視節目的播出是嚴格按照時間表進行的,一旦錯過某一個節目,或許就無法再收看到了。這對于觀眾來說,是一件比較痛苦的事情。現在好了,通過數字有線電視機頂盒中的播出回看功能,觀眾可以在一定的時間范圍內,回看因各種原因沒有看到或希望再看一遍的播出電視節目。目前,大部分的有線網絡公司可以回看一個月內播出的新聞節目,一周內播出的其他節目。
(3)播出節目內容的干預。通過數字有線電視機頂盒,觀眾可以直接干預播出節目內容,一種是可以選擇攝像機的拍攝角度,從而更好地觀察細節;另一種是參與電視節目的制作過程,成為節目制作的一個成員,影響節目的走向或結果。
這種互動技術同樣適合于遠程開放教育的教學過程,比如,學習者通過遙控器自己選擇攝像機拍攝的角度,更好地呈現某些實驗細節,特別是醫學、生物等學科的教育教學節目。再比如,學習者可以參與管理類或文學類等的課程講授,獲得不同于教師講解的結果,這非常有利于學生對學業的理解和創造性思維的培養。
(4)收看節目記錄的管理。對于學習者的收看節目記錄,教育服務提供方應將其視為學習記錄而給予充分重視。通過這項技術,教育服務提供方能對學習者收看電視節目、參與節目互動的記錄數據進行收集,并進行有效的管理,作為學習者形成性考核內容的一部分。這一點,對于利用電視開展遠程開放教育有效性的評估,也是非常重要的。
2.高清晰度電視技術實現了電視畫面的高質量呈現
高清晰度電視技術的應用,為遠程教育提供了更好的呈現手段。標準清晰度電視時代,制作人員對拍攝制作實驗或手術內容,以及一些需要強調細節的遠程教育節目有本能的憂慮,因為經過播出、傳輸、再接收播放出來的畫面質量總是達不到清晰呈現內容細節的要求,給學習者理解所傳授內容造成一定的困難。現在,高清晰度電視技術的出現,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另外,建立在高清晰度電視技術基礎上的立體(3D)電視,使得內容細節的呈現更清晰、更直觀。
3.多終端技術使電視節目的收看更便捷
電視多終端技術,使觀眾不但從電視機上,而且從其他的諸如手機和電腦等終端上也能收看電視節目。以寬帶網絡為載體的網絡電視(IPTV)技術,使家用電腦也能收看電視節目,家用電視也能上網。以我國開發的移動多媒體廣播技術(CMMB[15]),利用衛星和地面無線廣播方式,使電視節目能在7英寸以下小屏幕、小尺寸、移動便攜的手持終端上呈現。這些手持終端包括,個人媒體播放器(PMP)、移動通信終端、個人數字助理(PDA)、超移動性個人電腦(UMPC)、筆記本電腦等,以及車載、船載、機載接收機等接收設備。這些技術的應用,使得更多的學習者可以通過各種不同終端,隨時隨地接收到電視頻道播出的由遠程教育機構提供的教育教學節目和信息,真正實現人人皆學、時時能學、處處可學的目標。而廣播的多終端技術,使聽眾既可以通過收音機收聽廣播節目,也可以用電腦、手機等新終端來收聽廣播節目。
當前,無視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和應用的快速普及,開放大學將失去遠程開放教育制高點。同樣,忽略廣播電視在遠程教育領域的作用,是對當前中國國情的誤讀。在網絡等其他新的媒體手段尚不能充分覆蓋全國城鄉的當下,利用廣播電視,仍然是開放大學傳輸優質教育教學資源,促進教育公平的強有力手段之一。
當然,鑒于網絡和移動通信手段的優勢,廣播電視作為主要手段的時代已經過去,我們必須承認這個現實。但如果一味強調網絡等新媒體能完全替代廣播電視,因而放棄廣播電視作為開放大學的教育教學手段,也是不可取的。
從現狀和需要出發,開放大學對于未來廣播電視的應用可以有以下幾個途徑:第一,像英國開放大學那樣,尋求與強勢媒體合作,制作播出具有明顯開放大學特征的優秀教育廣播電視節目。第二,建設獨立的開放大學教育廣播電視頻道,無論是有線方式、衛星方式,或是IPTV方式,實現“回放”“點播”等數字服務功能。第三,利用現有的各類廣播教育電視頻道和節目資源,開設開放大學網絡教育廣播電視平臺。
[1] 國家開放大學.新型大學[DB/OL].[2013-08-19].http:∥www.ouchn.edu.cn/Portal/Category/CategoryList.aspx?CategoryId=924df1f7-0cbb-414f-9abb-257ba7c97f50.
[2] 北京開放大學.大學簡介[EB/OL].[2013-08-19].http:∥www.bjou.edu.cn/web/about.jsp?becom_authtest_username=&becom_authtest_key=1196E3D047CF833014687F8B99F7B9DD.
[3] 上海開放大學.學校簡介[EB/OL].[2013-08-19].http:∥www.shou.org.cn/Main/Content.aspx?i=1&j=0.
[4]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中國廣播電影電視發展報告(2013)(廣電藍皮書)[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2013.
[5]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第2號)[EB/OL].[2011-4-29].http:∥www.stats.gov.cn/tjgb/rkpcgb/qgrkpcgb/t20110429_402722510.htm.
[6]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3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2013-07-17].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307/t20130717_40664.htm.
[7] 李東生.在2013(第九屆)中國廣告論壇暨中國品牌與廣告影響力大會上講話[EB/OL].[2013-08-20].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3-04/26/c_115559201.html.
[8] 日本放送大學.總部介紹[DB/OL].[2013-08-28].http:∥www.ouj.ac.jp/eng/about/headquarters.html.
[9] 韓國開放大學.Delivery Media[EB/OL].[2013-08-28].http:∥dmc.knou.ac.kr/home_eng/content/lecture/media_type.html.
[10] 泰國素可泰·探瑪提叻開放大學.Distance Learning System[EB/OL].[2013-08-28].http:∥www.stou.ac.th/eng/DLS.aspx.
[11] 印度伯·安·安貝卡博士開放大學.Service[DB/OL].[2013-08-28].http:∥www.braou.ac.in/servicesinfopages.php?id=2.
[12] 巴基斯坦阿拉瑪·伊克堡開放大學.Teaching Methodology[EB/OL].[2013-08-28].http:∥www.aiou.edu.pk/TeachingMethodology.asp.
[13] 英國開放大學.The Open University Annual Report 2011/12[EB/OL].[2013-08-28].http:∥edition.pagesuite-professional.co.uk/launch.aspx?eid=9f6ee137-4b8e-4b01-b9cc-e68fba225ff2.
[14] 廖亮.電視“互動”觀念初探[J].傳播藝術與藝術傳播,2002(6):53-56.
[15] 中國國家廣電總局廣播科學研究院.移動多媒體廣播技術與標準[EB/OL].[2013-08-15].http:∥wenku.baidu.com/view/1f9ac28171fe910ef12df8f3.html.
責任編輯 馮麗櫻
The Necessity of Radio and Television's Application under the Philosophy of Open University
XUJin-pei/OpenUniversityofChina
The Open University, built on the foundation of Radio and TV University, is aiming to provide curriculum further education and non-curriculum further education for the society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a lifelong education system and a learning society that provides education to whoever, wherever and whenever. Therefore, an educational resources transmission and presenting system with satellite, TV, Internet and mobile terminal as the main carriers should be built up. As a mass media with the most popularity and widest coverage, there is still an immense space for Radio and TV's application under the philosophy of Open University.
Radio and Television; Open University; educational philosophy; lifelong education; learning society
2013-11-10
徐錦培,國家開放大學學習支持服務中心副編審,主要從事教育媒體應用研究。(xujp@crtvu.edu.cn)
G728
A
2095-6576(2014)02-002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