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光磊
(河南農業大學體育學院 河南鄭州 450002)
體育教育專業足球普修課技術部分考核研究①
和光磊
(河南農業大學體育學院 河南鄭州 450002)
本文就體育教育專業足球普修課實際情況,根據體育教學訓練原理和足球運動的規律,結合當前體育教育專業課程改革的要求,對體育教育專業足球普修課技術部分考核進行研究。
體育教育 足球普修課 技術考核
足球普修課是面向高等體育院校體育教育專業學生開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是體育教育專業的主干課程之一。該課程在對體育教育專業非足球專修學生在掌握足球基本技能、基本理論知識和基本教學能力以及足球競賽的組織和裁判能力方面作出應有的貢獻。但是受我國傳統教育體制和觀念的束縛,足球普修課的改革顯的還不夠深入、改革領域不夠全面。多年來,足球普修課教學內容是依據《普通高等學校本科體育教育專業九門主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為《綱要》)的規定執行的。
目前,在我國體育院校體育教育專業的足球普修課考核體系中,考試的內容、方法以及成績的考核基本上處于多種形式并存的實際,不同層次的高校都根據《普通高等學校本科體育教育專業九門主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的規定,并根據自己的教學對象、教學內容和方法,建立了一系列較為符合客觀實際的足球普修課考核系統。這些對體育教育專業足球普修課教學的順利進行起到了良好的促進作用。本研究根據對我國部分體育院校(包括北京體育大學、上海體育學院、廣州體育學院、武漢體育學院、成都體育學院、沈陽體育學院、西安體育學院、山東體育學院)、體育教育專業足球普修課教學計劃考核部分的調查研究,目前達到共識的體育教育專業足球普修課技術考核部分的內容有:顛球、運球繞桿、腳背正面射門、腳背內側踢球。
對顛球技術的考核主要是為了檢驗在整個教學過程學生對球性的熟悉程度。在所調查的體育院校體育教育專業足球普修課顛球部分的考核都是以學生顛球的數量為評判標準,各院校設置的顛球達標次數大致相同,大部分為8個,少數幾個院校設置10個為達標數。顛球的考核形式也都相似,大致是腳背正面連續顛球。這種考核形式和方法較為合理,通過實踐證明可以很好的考察學生對球的性能的控制能力。但是該考核方法下的結果對學生學習效果的體現不夠精確,在各體育院校體育教育專業足球普修課的教學大綱里,對腳背正面顛球的技術達標要求明確,有利于操作,但是沒有對腳背正面顛球技術評定的具體要求。以廣州體育學院為例,腳背正面顛球部分的達標考試的評分標準是:8次及格,每增加1次增加分值1分,28次以上每增加1次增加分值2分,38次為滿分,而對技術評定的標準和分值量化沒有具體規定。在現行的足球普修課腳背正面顛球的技術評定中,大部分學校是根據任課教師對學生的平時和考場技術表現的直觀印象來評定的,并沒有具體的量化標準。這樣結果就導致“印象分”的含量過高,對學生的技術評定不夠準確,有的學生采用“腱子顛球法”(單腳連續顛球)也能拿到較高的分數,任課老師明知此顛球方法并不能衡量學生球性的好壞,可由于沒有具體的量化方法進行評判,多數也徒嘆奈何。根據查閱的資料進行相關的研究,對腳背正面顛球技術評定的量化標準可以有以下設想。
腳背正面顛球:必須是雙腳腳背正面連續交替顛球;以單腳連續顛球不累計次數,其它部位可做調整但不累計次數;必須在直徑3m的圈內進行,顛球高度不得超過1m。以100分為基分,連續3次用同一只腳顛球者扣減10分;顛球者出圈1次,扣減10分;顛球高度超過1m,一次扣減5分。

圖1 腳背內側踢準考試方法一
絕大部分受調查院校將運球繞桿和腳背正面射門結合在一起,主要是為了考察學生完成普修課學習后運球和射門能力。此部分考核的方式各院校設置不一,有部分院校采用運球繞過固定障距(2m)、固定直線上的障礙物若干(為5個或5個以上),然后在規定距離內腳背正面射門。也有部分院校采用繞過不同障距且,并不在一條直線上的障礙物若干,比如有的院校將障礙物設置成固定的曲線線路,且障礙物間距有1m、2m、3m、4m,學生需按規定路線繞過這些障礙物再按規定用腳背正面射門。此種形式和方法的考核能較好的考察學生運球和射門能力,專家一致認為是普修階段檢驗學生運球和射門能力的較理想方法。除了在規定范圍的時間內完成運球繞桿然后腳背正面射球進門的達標成績外,本著技評標準量化的原則,可以將運球繞桿射門考核作以下量化要求:運球繞桿必須是雙腳交替進行、身體與球均不得碰桿、不得用腳內側射門、起腳射門時不得超過規定的距離界限。以100分為基分,沒有雙腳交替運球者,一次扣減5分;人或球碰桿者,一次扣減10分,用腳內側或以地滾球射門者扣減10分。

圖2 腳背內側踢準考試方法二
腳背內側踢球是體育教育專業足球普修課技術部分考核的重要內容。腳背內側踢球的特點是踢球腿的擺動幅度大、擺速快、踢球力量大。另外助跑方向和支撐選位的靈活性也較大,腳觸球的部位點較多,能提出多種弧線和旋轉等不同性質的球。學生對腳背內側踢球動作的掌握與否在很大程度上能說明足球普修階段學生足球技能掌握的好壞,是衡量學生學習提高程度和技能掌握的一個重要標準。傳統的也是目前各院校采用的腳背內側踢球考核形式為:以一點為圓心,以1m、2m、3m為半徑分別畫三個同心圓,圓心處插一根約1.5m高并系有彩色小旗的標志桿作為踢準的目標。以25m為半徑,從圓心向踢球點畫一條5m長的弧線為踢球限制線。測試者將球放在限制線上,用腳背內側踢球將球踢向同心圓,每人連踢5次,每踢入3m、2m、1m半徑圈內一次,分別得5分、3分、2分(如圖1)。
由于腳背內側踢球技術動作復雜、腳法多變,學習要求學生自身素質相對較高,而普修階段學生的水平參差不齊的現實導致了學生對腳背內側踢球技術的掌握程度有高、有低,也形成了學生在考核中成績兩極分化的現象。實踐發現,足球普修課技術部分腳背內側踢球考核中,技術基礎好的部分學生成績很好很突出,而部分足球基礎薄弱的學生無法達到基本達標成績。技術好和技術差的學生面對考核時心理反差強烈。另外通過研究發現,這種以同心圓做落點區域的考核方法,對基礎較差的學生來說,只要把球踢向目標范圍,就很可能落在規定的區域得分,其成績的取得偶然性較大,成績的好壞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臨場的發揮,其考核結果未能反映出學生對此項技術的掌握程度。即有一定足球基礎的學生其考試成績未必比初學者高,甚至出現初學者由于臨場發揮出色而得分更高的現象。從全部54學時的足球普修課教學進度來看,腳背內側踢球的教學時數最多6~8學時,初學者不可能完全熟練地掌握腳背內側踢球的技術動作,而這種傳統的以同心圓做落點區的腳背內側踢遠踢準的方法并不能合理的反映學生的學習成績,對其進行進一步的研究和改變是十分必要的。
北京師范大學樸哲松、孟繁斌在《體育院系足球考核方法研究》中提出新的腳背內側考核方法,本研究認為值得各院校體育教育專業足球普修課技術考核的借鑒。該方法在常規踢準、踢遠測試的基礎上,結合足球比賽“近則打點,遠則打區”的戰術原則和指導思想,將踢準的區域大小根據距離的遠近劃分,離踢球點近的得分區域相對較小,而且得分值較低。隨著踢遠距離的增加,得分區域適宜擴大,所得分值也相應增加(如圖2)。
通過實驗,發現學生在這種新方法的考核中成績好于傳統的同心圓考核。原因是落點的區域面積新方法大于舊方法,學生意識到經過勤學苦練可以取得較為理想的成績,解除了他們考試的心理負擔,有利于學生的臨場發揮。而且此種方法更符合足球比賽的規律,更能反映學生的比賽和實踐能力,這些應該引起從事高校足球教學人士的關注。目前,國內采用這種方法進行腳背內側踢球技術考核的院校極少。
[1]熊熠.普通高校足球技術考核項目標準化設置的研究[J].體育函授通訊,2002(2):42-43.
[2]楊振波.淺析足球普修課技術考核評分標準[J].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1998(1):55-56.
[3]樸哲松,孟繁斌.體育院系足球考核方法研究[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7(6):107-112.
[4]宋偉.足球普修課術科考試評價體系的研究[J].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07(2):97-98.
[5]白二宏,石展望.足球專選課技評考核的量化設計[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03(1):105-106.
G843
A
2095-2813(2014)01(a)-0036-02
和光磊(1972,12—),男,河南省孟州市人,講師,碩士研究生,體育教育訓練學專業,研究方向:社會體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