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輝, 何洛蕓, 馬瑗, 韋燕兵
膿皰瘡是好發于兒童的細菌感染性皮膚病,臨床常見,筆者在臨床工作中發現許多尋常性膿皰瘡被誤診為單純皰疹并行抗病毒治療,現將本科68例兒童尋常性膿皰瘡誤診為單純皰疹分析如下。
1.1 臨床資料 2013-06/11廣西壯族自治區婦幼保健院皮膚科門診收治尋常性膿皰瘡患兒68例,其中男37例,女31例;年齡10個月至7歲,平均4.2歲;病程6~15 d;伴發熱者17例,伴局部淋巴結腫大者33例。
1.2 臨床表現 就診時患兒均已發病數日,多從基層醫療單位轉診而來,且屬二次或三次就診,皮疹多表現為膿皰破潰面,有滲液或結黃痂,部分患兒皮疹處涂有藍汞或紫藥水,致使皮疹模糊不清。血常規檢查白細胞、中性粒細胞及C反應蛋白有6例偏高,其余均在正常范圍。
1.3 治療情況 68例膿皰瘡患兒初診均被誤診為單純皰疹,用藥情況包括:口服阿昔洛韋片、嗎啉呱片、抗病毒口服液,靜脈注射嗎啉呱,外涂藥物主要為阿昔洛韋軟膏。所有患兒初診后因用藥效果欠佳且癥狀加重而就診,明確診斷為膿皰瘡后,給予口服或靜脈注射頭孢類抗菌藥,局部清創處理后外涂莫匹羅星軟膏,皮損面積大及嚴重者配合紅光照射治療。
治療1周左右痊愈。皮疹發病部位多在頭面部及手部,其中口鼻周49例,耳郭11例,眼周6例,手指2例。
膿皰瘡與單純皰疹雖屬兩種不同病原體感染所致,但因其均好發于口鼻周圍而容易混淆,尤其是對非皮膚病專科醫生來說,極易導致誤診,68例誤診為單純皰疹的膿皰瘡患兒,其中有49例發病部位均在口鼻周圍,其余分布在耳郭、眼周、手指。在治療情況方面,多數患者口服過阿昔洛韋和抗病毒口服液,并外涂過阿昔洛韋軟膏,有8例發在口鼻周圍患兒皮損面積較大,滲出明顯,靜脈注射嗎啉呱,發生在手指的2例患兒曾自行用針反復挑過水皰多次,且清創敷藥不當,用創可貼包扎,致使皮損癥狀加重。明確診斷為膿皰瘡后,31例患兒僅給予清創及外用抗生素治療,有6例皮損面積較大癥狀相對嚴重,血常規化驗白細胞、中性粒細胞及C反應蛋白超出正常范圍的給予靜脈滴注頭孢類抗生素,同時配合外治。誤診原因分析:(1)首診醫生對膿皰瘡病因及臨床表現認識不足,見有水皰癥狀便認為是皰疹;(2)兩病均好發于口鼻周圍,首診醫生沒有進行鑒別診斷;(3)患兒初次就診多在診所、基層衛生院或綜合醫院非皮膚病專科,接診醫師缺乏相關專業知識,不能有效鑒別診斷;(4)沒有進行基本的實驗室檢查。
膿皰瘡為一種常見的化膿球菌傳染性皮膚病,臨床上分為大皰性膿皰瘡和非大皰性膿皰瘡兩型,前者由金黃色葡萄球菌引起,好發于面部和四肢暴露部位,初起水皰皰液清澈,之后渾濁,膿汁沉積于皰底,呈半月形積膿現象,為本病的典型特征,皰壁薄而松弛,破后呈糜爛面,干燥后形成黃色膿痂,自覺瘙癢。后者好發部位為口周、鼻孔周圍,系由溶血性鏈球菌所致,或與金黃色葡萄球菌混合感染。臨床表現為在紅斑的基礎上發生壁薄的水皰,迅速轉變為膿皰,周圍有明顯的紅暈。膿皰破后,其滲液干燥結成蜜黃色厚痂,自覺癢,常因搔抓而不斷將細菌接種到其他部位,發生新的皮疹。單純皰疹是由人類單純皰疹病毒感染所致,可引起多種臨床癥狀,本文主要討論復發性單純皰疹之口唇皰疹,皮損好發于皮膚黏膜交界處,如口角、唇緣及鼻孔附近,初起先有灼熱、瘙癢及潮紅,繼而出現集簇水皰,破裂后糜爛滲液結痂,病程7~10 d,愈后可留有暫時性色素沉著,易反復發作,常因發熱、日曬、月經、機械刺激、消化不良誘發[1]。
對于皮膚病專科醫師來說,膿皰瘡與單純皰疹兩病均易診易治,然而臨床上不乏將膿皰疹誤診為單純皰疹的病例,尤其是在基層醫院、社區衛生院、診所等,所以有必要加強對全科醫師進行常見皮膚病的培訓,綜合醫院非皮科醫師接診相關病例,最好請皮膚科醫師會診。一旦確診膿皰瘡,囑患兒平素注意衛生,改變不良習慣如摳鼻子、過度搔抓、嗜食辛辣食物,積極治療,避免皮損面積擴大致癥狀加重,甚或演變成大皰性膿皰瘡及繼發腎炎。
[1] 趙辨.中國臨床皮膚病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88,441.
(收稿日期:2014-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