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志明
骨肉瘤的臨床X線、CT以及MRI診斷對比分析
袁志明
目的探討骨肉瘤的臨床X線以及CT、MRI臨床表現。方法將2009年5月以來,本院X線診斷的13例懷疑骨肉瘤患者的結果與上級醫院的CT、MRI以及臨床病理診斷結果對比分析。結果MRI對于早期發現骨肉瘤較為敏感, CT的臨床診斷正確率低于MRI, 但是高于X線。結論對于可疑骨肉瘤的患者, 第一時間進行MRI檢查是早期確診的必要手段, 為挽救患者的生命創造條件。
骨肉瘤;X線;CT;MRI
骨肉瘤是青少年最為常見的原發性惡性骨腫瘤, 以四肢的長骨最為常見, 膝關節周圍部位是好發部位, 由于其惡性程度較高, 侵襲性較強, 發生轉移時間較早, 所以臨床早期診斷骨肉瘤對患者的臨床治療、預后及延長患者的生命十分重要[1]。現就本院經過X線診斷的患者與上級醫院CT、MRI結果進行比較分析, 現報告如下。
1. 1一般資料 2009年5月以來, 本院X線可疑診斷骨肉瘤患者13例, 其中男7例, 女6例, 年齡12~24歲, 平均年齡18歲;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關節腫脹、疼痛病史,其中3例患者在膝關節受到外傷后15 d, 疼痛不止, 來院就診,可疑骨肉瘤。所有患者均經過上級醫院臨床病理診斷。
1. 2方法 X線檢查, 將患者疼痛關節置于光圈內, 調整機器毫安秒, 管電壓, 對關節進行正位以及側位平片;CT以及MRI經上級醫院檢查。
1. 3影像學診斷 在本院X線診斷, 由本院年齡較大, 資歷較高的醫師做出診斷, 并進行回訪。
2. 1病變部位 病變位于下肢脛骨的2例, 位于股骨的2例,位于髂骨的3例, 位于肱骨的3例, 位于膝關節處的3例。
2. 2X線表現 X線表現以骨質破壞為主, 主要表現為蟲蝕樣或者斑片樣骨質破壞, 可見周圍軟組織腫脹, 軟組織內可見腫塊樣改變, 軟組織內可見瘤骨形成, 瘤骨呈現松針樣或者絮狀;4例患者可見骨膜反應, 5例患者出現Codman三角改變。
2. 3CT表現 CT上主要表現為骨質內的侵蝕以及松質骨的骨皮質缺損, 骨質增生主要表現為松質骨內的不規則斑片狀高密度影以及骨皮質明顯增厚, 可見與骨皮質平行的骨膜反應, 軟組織內可見明顯腫塊并且偏向于病變骨質的一側;并且CT能夠較好的顯示腫瘤在髓腔內的侵犯范圍, 增強掃描可見軟組織腫塊以及髓腔內侵及的范圍的明顯強化。
2. 4MRI表現 對于早期發現骨肉瘤敏感性MRI是最高的,骨質破壞、骨膜反應以及瘤骨在MRI均能較好的顯示, 并且MRI能夠進多平面重建, 可以清晰顯示病變周圍血管神經與腫塊的關系。
3. 1骨肉瘤 骨肉瘤主要是瘤細胞能夠直接形成骨樣組織或骨質的惡性腫瘤, 由于該腫瘤惡性程度較高, 發展較快, 所以發現時基本已經出現轉移, 依據其發生的部位臨床上可以分為表面骨肉瘤以及髓性骨肉瘤, 臨床上以髓性骨肉瘤最為常見。骨肉瘤的主要成分是腫瘤性成骨細胞, 腫瘤性骨樣組織以及腫瘤骨。骨肉瘤的發生以男性多見, 好發年齡10~20歲, 年齡越大, 骨肉瘤的發病率越低[2]。
3. 2常見的X線表現 據資料研究顯示, 骨肉瘤的發生主要發生于股骨, 其次依次為脛骨、肱骨、上頜骨、腓骨和骨盆, 主要X線表現為[3]:①骨質破壞:是最常見的臨床表現,在松質骨呈現骨質缺損的改變, 在皮質骨以蟲蝕樣改變為主;②腫瘤骨:主要表現為云絮狀、松針狀以及斑塊狀的腫瘤骨;③腫瘤軟骨鈣化:主要表現為在軟組織內呈現針點樣或者弧形鈣化;④軟組織腫塊:該影像學表現提示腫瘤已經侵犯軟組織, 腫塊多半邊沿清晰, 圓形或者半圓形;⑤骨膜反應中已經形成Codman三角。
綜上所述, 傳統X線檢查在骨骼疾病特別是骨肉瘤的診斷上仍占據很重要的地位, 是CT、MRI所無法替代的, 目前仍為首選影像檢查方法。但早期及不典型的骨肉瘤就需要借助CT、MRI及其他的輔助檢查。CT 對結構復雜, 重疊較多部分的骨肉瘤的觀察有明顯優勢。MRI 不僅能顯示細小病灶,冠狀位和矢狀位T1WI易于顯示跳躍病灶及腫瘤與周圍正常結構的關系, MRI對鄰近組織侵犯、骨髓水腫及早期病變十分敏感, 可在診斷早期病變及制定術后方案時靈活運用。 因此, CT、MRI只有結合X 線才有較高的檢出率;X線、CT及MRI聯合應用, 對骨肉瘤的診斷有更高的價值。
[1] 陳熾賢. 實用放射學. 第2 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1998:959.
[2] 曹來賓. 實用骨關節影像學. 濟南:山東科技出版社, 1998: 343-348.
[3] 曹來賓. 怎樣分析骨腫瘤片. 臨床放射學雜志, 1982, 1(4):202-203.
2014-06-16]
265100 山東省海陽市龍山街道衛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