闕祥三 干莉
·衛生論壇·
彭州市1954~2013年麻風病流行情況分析
闕祥三 干莉
目的摸清本市麻風病流行情況并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科學依據。方法整理分析麻風病防治資料和年報等資料。結果發現1954~2013年間, 全市共發現麻風患者50例, 治愈36例, 死亡14例, 自2011年后無麻風患者登記。其中:瘤型37例, 界線類3例, 結核樣型10例。患者主要集中在主要集中在升平、致和、利安3個鎮占56%, 呈現相對聚集現象。結論本市屬于麻風病低流行區域,但患者早期發現率較低, 今后將加強人員培訓和健康教育兩方面繼續夯實麻風病防治工作。
傳染病;麻風;流行;分析
四川省彭州市位于成都市區北郊, 距離成都市區25公里, 地處成都平原與龍門山過渡地帶, 全市人口80.35萬(據彭州市2013年統計年鑒), 面積1421平方公里, 轄22個鎮(社區), 2個社區, 353個村。本市麻風病的發病與流行源于建國以前, 建國后在黨和政府的重視和關懷下, 從1965年開始建立麻風病防治隊伍, 1973年開始組織專業人員對境內的麻風病疫點進行普查和對可疑者進行線索調查, 發現了一批新患者, 初步摸清了本市的疫情。到2010年底, 全市共發現患者50例, 40例收入麻風村(院)治療, 10例患者院外治療。死亡14例, 治愈36例。2011年至今, 本市無麻風患者登記。
來源與分布源于本市疾控中心地方病辦公室登記的麻風患者歷史資料。50例麻風患者分布在16個鎮(社區), 34個自然村, 主要集中在升平、致和、利安3個鎮占56%, 其中, 22例患者居住在同一自然村占44%, 其余鎮(社區)則散在發生, 見表1。就地理分布來看在本市東北部升平、利安、三界、敖平、九尺、軍樂6鎮, 呈現相對聚集現象。
表1 1954~2013年彭州市50例麻風患者分布情況(n, %)
2. 1患病率與發病率 本市歷年的患病率均低于0.05‰, 1974年患病率最高為0.0308‰。50例麻風患者中, 70%以上是在1978年前發病的。1966年發病率最高0.5876/10萬, 其次為1971年、1980年, 年發病率分別為0.4904/10萬、0.4400/10萬, 隨著麻風病防治工作的深入開展, 年發病率呈波動形逐年下降, 見表2。從1948~2006年平均發病率為0.1619/10萬。
2. 2型別及性別、年齡分布 在本市發現的50例麻風患者中以瘤型為主占74%, 結核樣型占24%, 界限型占2%。男性發病者是女性的3.17倍。未滿15歲發病者占6%, 兒童發病者占4%。
2. 3病期 麻風患者發病后通常是因為皮膚或周圍神經癥狀首診, 患者普遍發現遲、病期長, 本市80%以上的麻風患者是在麻風病防治專業機構確診的, 發病在2年內發現者占22%, 2~5年發現者占36%, 5~10年發現者占30%, 發病最長的在17年后被發現。見圖1。
2. 4治愈率、死亡率和畸殘率 50例患者中14例死亡, 36例治愈, 死亡率為28%。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畸殘, 其中Ⅲ級28.26%, Ⅱ級34.78%。
表2 1948~2006年彭州市麻風患者患病情況(n=50)
圖1 麻風病患者病期
本市屬于麻風病低流行區, 歷年患病率均低于0.05‰,發病率僅1966年超過0.5/10萬。在發現的50例麻風患者中, 70%以上是在1978年前發病的, 隨著本市麻風病防治工作的深入開展, 麻風病年發病率呈波動形逐年下降。在本市發現的50例麻風患者中, 基本能明確傳染源的占68%, 且多為直系親屬(有一家二代人中就有5個患麻風病), 家族史較為明顯, 這可能與遺傳易感素質(如免疫缺陷、某個連鎖的HLA隱性基因等)和接觸機會有關。相關對策和措施:應充分認識到在低流行狀態下麻風病防治工作的長期性和艱巨性, 要充分發揮基層醫療保健網的作用, 對基層醫療保健網和綜合醫院的皮膚科醫生要定期進行麻風知識的培訓, 以提高早期發現率, 減少就醫次數, 防止漏診率和誤診率的發生。提高皮膚科麻風病診斷水平, 避免誤診和漏診[1]。同時, 應加強麻風病防治的健康教育宣傳, 增強患者的自我保護意識,使其掌握麻風病的早期癥狀和體征, 提高就醫的積極性, 并為患者主動就醫、回歸社會創造良好的氛圍。
[1] 沈云良, 許亞平, 吳李梅.流動人群麻風病檢查及健康教育效果評價.中國預防醫學雜志, 2009(10):67.
2014-08-22]
611930 四川省彭州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