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紅艷 楊力 黃金霞 李曉榮
我院41例真菌感染危險因素的分析
陸紅艷 楊力 黃金霞 李曉榮
目的探討院內真菌感染的危險因素, 為臨床防治提供依據。方法采用回顧性調查研究的方法對41例有病原學證據的住院患者資料進行調查分析。結果發生院內真菌感染的危險因素與患者機體抵抗力下降、濫用抗生素、侵襲性操作等有關。結論在積極治療原發病的基礎上, 嚴格合理使用抗生素, 正確掌握放、化療及各種診療技術, 保護患者的防御屏障, 提高機體免疫力, 是預防院內真菌感染的重要措施。
真菌感染;危險因素
近年來由于抗生素的廣泛不合理應用、放療和化療的開展、激素和免疫抑制劑以及各種侵入性操作的廣泛使用, 使得細菌耐藥性日益嚴重復雜, 院內感染不斷出現, 尤其是真菌感染日益增多, 院內真菌感染已成為住院患者的重要死因之一。因此, 了解住院患者發生院內真菌感染的危險因素對于預防院內真菌感染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就本院近4年來真菌感染的病例進行分析研究, 以便引起臨床醫生的高度警惕。
1. 1一般資料 收集本院2010年1月~2013年12月經臨床、細菌學檢查被確診為院內真菌感染的住院患者臨床資料并進行回顧性分析。共收集41例院內真菌感染病例 , 所有病例均有基礎疾病, 其診斷標準按國家衛生部(現衛計委)頒布的《醫院感染管理規范》中醫院感染診斷標準。
1. 2方法 收集所有患者放、化療史及抗生素使用史等,并對其相關體液進行真菌培養, 具體方法如下:① 所有標本均在停用抗生素之后留取, 及時送檢。②經直接涂片行革蘭染色找真菌孢子或菌絲, 進行初步判斷;同時將臨床送檢標本以常規方法接種于沙保諾培養基、血培養基, 于35℃恒溫箱孵育, 24~72 h后觀察真菌生長情況;陽性者轉接科瑪嘉培養基繼續真菌培養, 同時做相應的生化反應[1]。③鑒定菌種。通過病例分析探究發生真菌感染可能的危險因素。
2. 1一般情況 2010年1月~2013年12月本院住院患者并發院內真菌感染者41例, 其中男22例, 女19例;年齡1個月~12歲3例(占7.3%), 13~65歲13例(占31.7%), 66~85歲25例(占61.0%), 平均年齡60歲;住院時間14~124 d,平均住院時間55 d, >30 d有29例(占70.7%)。
2. 2院內真菌感染與原發疾病的關系 41例真菌感染病例中血液系統惡性腫瘤有13例, 占全部院內真菌感染病例的31.7%;胃腸道腫瘤9例, 占22.0%;其他血液病6例, 占14.6%例;呼吸衰竭4例, 占9.8%;惡性實體瘤3例, 占7.3%;糖尿病和高血壓各2例, 各占4.9%;慢性腎炎和重度燒傷各1例, 各占2.4%。
2. 3院內真菌感染的危險因素 主要因素是長期、大量抗生素的不合理應用。41例患者在并發院內真菌感染之前都不同程度地使用過2~4種抗生素, 其中有32例用藥時間達1周以上, 尤以三代頭孢菌素最為普遍;聯合使用抗生素者26例, 用藥后并發真菌感染的最短時間為6 d, 最長時間為78 d,平均時間為23 d。
基礎疾病嚴重是引發醫院內真菌感染的內在因素, 而各種侵入性操作是造成醫院內真菌感染的外部因素。同時激素和免疫抑制劑及放療、化療等治療極易破壞機體微生態平衡,引起醫源性真菌感染。41例中有放療、化療史的有34例,占82.9%;使用激素治療的22例, 占53.7%;留置導尿管15例, 占36.6%;胃腸道置管9例, 占22.0%;超聲霧化吸入2例,占4.9%;應用人工呼吸機輔助呼吸1例, 占2.4%。
從以上結果顯示院內真菌感染的高危因素包括以下幾方面。
①廣譜抗菌藥物不合理使用是導致真菌感染的最主要因素, 也是發生真菌感染獨立危險因素, 與既往文獻報道一致[2]。長期頻繁更換抗生素, 敏感菌群被殺滅, 而不敏感菌群則乘機繁殖, 未被抑制的細菌、真菌及外來菌也可乘虛而入, 導致二重感染。而且病原微生物為躲避藥物, 在不斷地變異, 耐藥菌株也隨之產生, 最終導致細菌耐藥性的產生和繼發真菌的感染。因此, 廣譜抗菌藥物不合理使用是繼發院內真菌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臨床醫生存在著無使用抗生素指征情況下濫用抗生素、未進行必要的藥物敏感試驗而使用抗生素、病毒感染使用抗生素、使用抗生素作預防用藥和濫用高檔或廣譜抗生素等現象, 應引起高度警惕。臨床醫生可以通過培訓及時掌握抗生素合理應用的原則和知識更新點,把臨床微生物學檢驗作為臨床合理應用抗生素的病原學依據, 以達到預防院內真菌感染的目的。
②基礎疾病重、住院時間長、激素或免疫抑制劑治療及放化療、侵入性操作是導致院內真菌感染的又一重要因素。因發生醫院內深部真菌感染者, 多數患有致命性基礎疾病,長期使用激素、免疫抑制劑及放療、化療等治療, 以致患者機體免疫功能低下, 菌群失調;另外激素還有促進感染擴散的作用, 長期進行激素和免疫抑制劑治療的患者, 易發生內源性感染已是公認的事實。 留置導尿管、內窺鏡檢查等無菌技術不嚴格, 導致院內交叉感染, 為真菌的生長創造了有利條件。以上因素導致機體天然防御機能破壞, 免疫力低下,菌群失調, 使真菌移位、定植、感染, 與許多文獻報道一致[3]。
③老齡也是院內真菌感染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各個年齡階段都有真菌感染的發生, 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呈上升趨勢, 65歲以上年齡組最多(占61.0%), 主要原因是老年人機體免疫力普遍下降, 基礎疾病重, 并發癥多, 加大了醫院感染的易感因素。
由于真菌感染早期診斷比較困難, 實驗室一般培養的陽性率也很低, 而臨床醫生在長期使用抗生素無效時才考慮病原學檢測, 導致臨床誤診率和漏診率大大增加, 且造成很高的死亡率, 可達65.0%~88.1%[4]。
綜上所述, 院內真菌感染的發生不容忽視, 臨床醫生應認識到院內真菌感染的嚴峻性, 嚴格合理使用抗生素, 正確掌握放、化療及各種診療技術, 保護患者的防御屏障, 提高機體免疫力等, 以降低醫院真菌感染的發生。
[1] 葉應撫, 王毓三.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程.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 1997:2.
[2] 葉鴻, 陳華津.惡性腫瘤患者肺部真菌感染臨床分析.現代實用醫學, 2010(22):1019-1021.
[3] 韋志萍, 桂希恩, 楊志成, 等.院內念珠菌深部感染調查及其危險因素分析.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 1998, 8(1):28-29.
[4] 林琦遠, 趙永恒, 嚴律南, 等. 肝移植術后肺曲霉菌感染的診治.中華外科學雜志, 2003, 41(1):17-18.
2014-07-10]
733399 甘肅省武威地區民勤縣人民醫院(陸紅艷楊力 黃金霞);甘肅省民勤縣婦幼保健院(李曉榮)
李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