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巖 張良 陳淼
對于乳腺癌輔助內分泌治療的藥學服務研究
陳巖 張良 陳淼
目的對乳腺癌輔助內分泌治療的藥學服務進行分析與研究。方法乳腺癌患者82例,均輔助內分泌治療, 并將臨床藥師提供藥學服務前的35例患者作為對照組, 提供藥學服務后的47例患者作為研究組, 統計分析輔助內分泌治療的合理性及藥學服務的作用。結果提供藥學服務進行輔助內分泌治療的研究組患者在內分泌治療知識知曉率、對臨床藥師工作滿意率、用藥依從性良好率以及不良反應發生率等方面, 均明顯優于未給予藥學服務進行治療的對照組, 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內分泌治療作為乳腺癌輔助治療的有效模式, 若在內分泌治療的同時加強藥學服務工作, 可大幅提高治療效果, 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 為進一步提升患者的生存率打好基礎。
乳腺癌;內分泌;藥學服務
將本院近年來收治的82例乳腺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均給予輔助內分泌治療, 并根據臨床藥學服務提供情況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 探究乳腺癌輔助內分泌治療的藥學服務意義, 現報告如下。
1. 1一般資料 資料選擇本院2011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乳腺癌患者82例, 年齡25~43歲, 平均年齡(31.00±4.18)歲;患者均輔助內分泌治療方案, 并根據藥學服務情況分為兩組, 臨床藥師提供藥學服務前輔助內分泌治療的35例作為對照組, 提供藥學服務后接受治療的47例作為研究組。兩組患者的年齡、癥狀表現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方法
1. 2. 1輔助內分泌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選擇化療聯合輔助內分泌治療, 內分泌治療方法為:口服三苯氧胺(ATM) 10~20 mg/次, 2次/d, 治療期間為避免患者發生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 均于化療前行止吐藥昂丹司瓊靜脈滴注。輔助內分泌治療21 d為1個周期, 每例至少要用藥4個周期, 若病情控制, 患者耐受能力良好, 最好能完成6個周期的治療。
1. 2. 2藥學服務方法 研究組主動進行臨床藥學服務, 服務時間分別為輔助內分泌治療初次用藥前、用藥后2個周期、4個周期與6個周期。①初次用藥前。著重對研究組進行用藥教育, 并建立藥學監護檔案。再通過本院自制的調查問卷表, 考查兩組患者對內分泌治療藥物知識的知曉度, 對臨床藥師的知曉率。②用藥后2個周期與4個周期。通過藥師主動隨訪, 考查研究組用藥安全性指標, 定期進行監測, 針對用藥不合理的情況及時糾正干預。③用藥后6個周期。考查兩組患者的用藥依從性、安全性、對臨床藥師的滿意度等指標, 并作相關統計記錄[1]。
1. 3評定標準 于治療6個周期后, 對兩組患者進行隨訪,統計比較兩組的用藥安全性、用藥依從性、臨床藥師工作指標、用藥后不良反應等。
1. 4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均應用Excel表格、SPSS19.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1兩組患者臨床用藥指標的對照 對治療6個周期后兩組臨床用藥情況的觀察發現, 研究組對內分泌治療知識的知曉率為89.36%(42/47)、對臨床藥師工作的滿意率93.62% (44/47)以及用藥依從性良好率95.74%(45/47)明顯優于對照組的內分泌治療知識的知曉率65.71%(23/35)、臨床藥師工作的滿意率77.14%(27/35)、用藥依從性良好率71.43%(25/35),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 2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情況對照 對照組發生頭痛、頭暈、胃腸道不適、面部潮紅、關節肌肉疼痛等不良反應者共11例, 占比31.43%(11/35), 研究組發生不良反應者4例, 占比8.51%(4/47), 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通過本次研究可見, 臨床藥師將多種形式、多種內容的藥學服務措施應用到乳腺癌輔助內分泌治療當中, 可使藥師通過實時監測分析藥物不良反應, 針對不同類型患者的用藥特點給予相應的干預措施, 最終提高乳腺癌的治療效果, 并贏得患者對治療的充分認可, 為建立乳腺癌輔助內分泌治療的藥服服務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持[2]。
綜上所述, 輔助內分泌治療作為乳腺癌全身治療的主要方法之一, 具有療效佳、不良反應少等多種優勢, 若藥師能將藥學服務與內分泌治療相結合, 更好的實踐于臨床, 便可有效促進內分泌治療的規范化與合理化, 提高臨床治療效果。
[1] 黃平, 王曉稼.絕經前女性乳腺癌輔助內分泌治療選擇策略.腫瘤防治研究, 2012, 6(25):211-212.
[2] 郝永杰.乳腺癌內分泌治療依從性分析.新疆醫科大學, 2013.
2014-07-29]
473000 南陽市中心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