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
耳穴壓豆法及穴位按摩在婦科腹腔鏡術后胃腸功能恢復中的觀察及護理
馬英
目的探討婦科腹腔鏡術后耳空壓豆法在患者胃腸功能恢復中的效果。方法1770例婦科腹腔鏡手術患者, 隨機分為對照組850例及觀察組920例, 對照組給予常規的術后護理, 觀察組則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采取耳穴壓豆及穴位按摩進行護理干預, 對兩組患者的胃腸功能恢復情況進行評價。結果觀察組的總有效率92.61%高于對照組總有效率52.35%,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結論耳穴壓豆結合穴位按摩能促進婦科腹腔鏡患者術后胃腸功能的恢復, 使患者盡早康復, 且操作簡單, 安全無毒副作用。
婦科腹腔鏡手術;耳穴壓豆療法;穴位按摩;胃腸功能恢復
腹脹是婦科腹腔鏡術后的常見并發癥, 可以引起患者腹部不適, 增加切口疼痛, 影響患者休息及手術后進行適當的活動, 增加術后其他并發癥的發生[1]。作者對920例婦科腹腔鏡手術患者采用耳穴壓豆結合穴位按摩的方法, 效果滿意,現報告如下。
1. 1一般資料 作者選取2006年1月~2014年4月間婦科收治的條件具有可比性的850例婦科腹腔鏡手術患者作為對照組, 920例作為觀察組。年齡21~69歲。其中, 子宮全切除術者385例, 宮外孕切除術者366例, 卵巢腫瘤切除術者354例, 子宮次全切除術者665例。
1. 2方法
1. 2. 1對照組 常規給予術后平臥6 h, 然后指導其翻身,繼之床上坐起, 逐漸增加活動。未排氣前進食流質, 忌食易產氣食物。
1. 2. 2觀察組 征得患者同意, 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加用耳穴壓豆及穴位按摩:①耳穴壓豆:術后取患者皮質下、脾、胃、大腸、小腸、交感5~6個耳穴, 首先用75%酒精消毒皮膚,用探棒探出敏感點, 將王不留行籽貼附在0.7 cm×0.7 cm大小的膠布中央貼敷在相應的耳穴上, 用拇指和食指按壓, 手法由輕到重, 由重到輕, 分別采用對壓、直壓、點壓, 揉按法,使之產生麻、酸、脹、痛、熱的感覺, 每穴按壓1~2 min。2~3次/d, 一般留置3~5 d, 直至排氣, 出現過敏及感染征象時中止。②穴位按摩:術后1 h, 護士用大拇指按揉足三里、合谷及豐隆穴, 每穴每次按揉3 min, 手法由輕至重, 用力均勻、柔和, 以患者有酸、麻、脹痛等得氣感覺為度。每4小時1次,直至首次肛門排氣。防止膠布潮濕或污染;對膠布過敏者,可縮短貼壓時間;按揉宜輕柔, 防止皮膚破損感染。
1. 3觀察指標 護士每天了解患者肛門排氣、腸鳴音及腹脹情況。記錄兩組患者出現腸鳴音及肛門排氣的首次時間,進行對比。
1. 4療效評定標準[2]有效:24~48 h腹部聽診腸鳴音正常,肛門排氣。好轉:腹部聽診有腸鳴音, 但無肛門排氣。無效:無腸鳴音也無肛門排氣。總有效率=(有效+好轉)/總例數×100%。
1. 5統計學方法 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率(%)形式表示, 實施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療效比較:觀察組顯效731例(79.46%), 有效121例(13.15%), 無效68例(7.39%);對照組顯效376例(44.24%), 有效69例(8.12%), 無效405例(47.65%)。觀察組及對照組總有效率分別為92.61%和52.35%,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
腹脹是腹部手術后常見并發癥之一, 常由于手術刺激、切口疼痛、麻醉藥物的應用等諸多因素, 致使胃腸道功能受到抑制, 如果處理不當將導致麻痹性腸梗阻、腸粘連、腸源性感染等并發癥的發生, 甚至導致死亡。為了促進患者胃腸功能的盡快恢復, 防治手術后其他并發癥的發生, 本科對920例婦科腹腔鏡手術患者均采取耳穴壓豆結合穴位按摩, 達到促進腸蠕動、治療消化不良、胃痛及嘔吐、防止腹脹的目的。經過護理人員的規范操作、耐心指導及精心護理, 有效地促進婦科術后患者胃腸功能恢復, 利于患者早日康復。
耳穴壓豆療法是指選用大小合適、質地堅硬、圓潤的藥丸貼壓于耳穴上以防治疾病的一種方法, 臨床運用廣泛。本院婦科2011年開始采用耳穴壓豆療法預防及治療術后胃腸功能紊亂, 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而且有安全、無痛苦、無副作用等優點, 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 韓葉芬.耳穴壓豆促進婦科腹腔鏡術后患者胃腸功能恢復的護理研究.西安軍醫, 2012(11):14-16.
[2] 夏海鷗.婦產科護理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1:226-229.
2014-07-23]
665000 云南省普洱市中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