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寧
早期宮頸癌腹腔鏡手術與開腹手術治療的比較分析
張麗寧
目的比較分析早期宮頸癌腹腔鏡手術與開腹手術治療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選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102例早期宮頸癌患者, 按照數字表法分成開腹手術(對照組)42例和腹腔鏡手術(觀察組)60例, 比較兩組平均手術時間、術中平均出血量、并發癥發生率和復發率。結果觀察組術中平均出血量及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平均手術時間和復發率與對照組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早期宮頸癌應用腹腔鏡手術治療術中的創傷小、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低, 不增加手術的時間和術后復發的機率, 是一種高效、可靠的治療早期宮頸癌腹的方法。
早期宮頸癌;腹腔鏡;開腹
宮頸癌是女性生殖道最常見的惡性腫瘤, 手術治療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療手段[1]。本科對早期宮頸癌腹腔鏡手術與開腹手術治療的效果進行比較分析, 總結如下。
1. 1一般資料 本組以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102例早期宮頸癌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數字表法分成開腹手術(對照組)42例和腹腔鏡手術(觀察組)60例, 對照組患者年齡32~69歲、中位年齡48.5歲;病理:12例鱗癌、14例腺癌、16例腺鱗癌;分期:Ia期13例、Ib期12例、IIa期11例、IIb期6例;觀察組患者年齡34~72歲、中位年齡49.1歲;病理:18例鱗癌、25例腺癌、17例腺鱗癌;分期:Ia期24例、Ib期18例、IIa期10例、IIb期8例;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有可比性。
1. 2手術方法 對照組患者使用傳統的開腹手術治療;觀察組患者使用腹腔鏡手術治療;兩組的手術方式均為廣泛全子宮切除術, 同時行盆腔淋巴結清掃術。
1. 3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16.0統計軟件分析相關數據,計數資料用%表示, 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 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術中平均出血量(245.2±16.4)ml、對照組術中平均出血量(312.6±22.8)ml、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平均手術時間(143.7±21.6)min、對照組平均手術時間(135.2±18.4)min、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13.3%, 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26.2%、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復發率11.7%、對照組復發率14.3%,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保證手術切除足夠的范圍是決定早期宮頸癌治療效果的關鍵[2]。自1992年首次報道了應用腹腔鏡進行廣泛全子宮切除和盆腔淋巴結清掃術。隨著腹腔鏡技術的成熟和器械的發展, 腹腔鏡在宮頸癌治療中應用越來越廣泛。研究表明[3],應用腹腔鏡技術建立的人工氣腹能夠清晰的對腹腔內進行觀察和治療, 能夠有效的剝離和切除病變部位, 有效的進行止血和進行盆腔淋巴結的清掃, 腔鏡治療能夠有效的降低對腹腔內的干擾, 減輕術后患者的疼痛和盡快的恢復胃腸功能,大大的降低術后尿儲留、膀胱損傷、淋巴囊腫、切口感染等并發癥的發生。本組研究中, 觀察組患者術中的出血量明顯的少于對照組, 術后并發癥率顯著的低于對照組, 并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表明腹腔鏡技術的創傷小, 并發癥少的技術優勢, 觀察組患者術后復發率與對照組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表明腹腔鏡技術能夠達到開腹手術進行的子宮根治切除和清掃盆腔淋巴結的效果。與劉梅等[4]進行的研究獲得相同的結論。本組研究中, 觀察組平均手術治療時間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而劉梅研究中觀察組平均手術時間明顯少于對照組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可能與手術操作人員操作的熟練程度、對局部組織的解剖結構的掌握程度相關,隨著手術例數的增加以及術者對局部解剖結構的逐步認識,會逐步縮短腹腔鏡手術的平均手術時間。
總之, 早期宮頸癌應用腹腔鏡手術治療術中的創傷小、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低, 不增加手術的時間和術后復發的機率, 是一種高效、可靠的治療早期宮頸癌腹的方法。
[1] 孟麗燕, 石娟.子宮頸癌治療新進展.醫學綜述, 2009, 15(20): 3089-3091.
[2] 高媛, 陳龍, 張萍, 等.腹腔鏡輔助陰式與開腹廣泛子宮切除術治療早期宮頸癌的比較.中國微創外科雜志, 2013, 13(8): 697-700.
[3] 王晨陽, 王武亮, 袁博, 等.老年宮頸癌腹腔鏡與開腹手術的療效比較.中國老年學雜志, 2012, 32(11):2390-2391.
[4] 劉梅, 唐玉云, 唐惠英.宮頸癌腹腔鏡根治術與開腹手術的臨床療效分析.海南醫學, 2013, 24(13):2077-2079.
110101 沈陽市第二中醫院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