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臘梅
·綜述·
經前期緊張綜合征的研究進展
孫臘梅
本文主要從基礎研究、臨床研究及相關動物模型等來論述經前期綜合征的研究進展。
經前期綜合征;中醫藥;西醫; 研究進展
經前期綜合征(PMS)由Frank于1931年首先提出這一詞,它是反復發生于月經周期黃體期的一組癥狀, 主要包括軀體和心理癥狀, 約90%的婦女有經前不適癥狀, 現代醫學對其研究較廣泛, 但尚無統一認識。中醫學雖無此癥狀, 但歷代醫書也不乏對此病的論述, 多散見于“經前身痛”“經行浮腫”“經行乳脹”等篇, 屬于月經前后諸癥范疇, 中醫學對其研究較深入, 且運用辨證論治方法收到很好療效。
1. 1中醫病因病機研究 本病中醫病因病機主要與氣血、臟腑功能失調有關, 各學者認為的病因病機側重不同。楊鑒冰[1]認為其發病與個人體質有關, 病機表現與肝臟功能失調為主, 常累及心、脾、腎。李雯[2]認為經前期綜合征與肝、血的關系尤為密切, 以肝郁化火、氣滯血瘀為主要病機。廖玎玲[3]等在觀察中發現人工流產、輸卵管結扎、上環或取環后, 慢性附件炎、輸卵管阻塞等常為本病誘發因素。朱玉芬[4]認為經前期綜合征的病機主要責之肝腎, 累及心脾。寇紹杰[5]則認為瘀血阻滯是PMS的基本病機。
1. 2西醫發病機理研究 PMS的西醫發病機理尚無統一結論, 傳統觀點認為雌激素過多, 孕激素不足, E/P比例失衡。目前研究顯示, PMS患者血β-內啡肽濃度在經前期降低,干擾下丘腦-垂體-卵巢軸的功能, 從而導致PMS的情緒癥狀, ;另外血5羥色胺(5-HT), γ氨基丁酸(GABA)的濃度下降。低血糖、甲狀腺素異常、以及鈣鎂鋅銅等微量元素和維生素B6的缺乏都與PMS的發生有關。許多研究表明PMS的病理生理主要與孕酮的周期性變化有關, 然后影響中樞神經遞質和周圍組織。TuitenA發現對PMS患者采用含孕激素的單項避孕藥, 停藥時發生精神癥狀, 而自然月經周期孕酮的變化發生在黃體晚期, 與PMS癥狀的發生時間一致, 提示孕激素撤退可能是PMS的激發因素[2]。維生素B6對減輕抑郁癥有療效, 維生素B6對減輕PMS的某些癥狀有效。因此認為PMS患者可能存在維生素B6缺乏[3]。
1. 3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1中醫辨證論治研究 經前期緊張綜合征臨床表現多種多樣, 辨證分型及治法也各有不同, 常見醫家治則治法如下,喬明琦等[6]對不同女性人群PMS臨床癥狀進行了流行病學調查, 結果表明本病以肝氣逆、肝氣郁、肝火上炎與心脾兩虛四癥為主要證型, 且前兩證型分別占58.9%與27.5%。從肝論治已被公認為治療PMS的主要方法。霍清平[7]將調肝法分為疏、清、滋、溫四字。即疏肝解郁, 理氣散結;清熱瀉火, 平肝潛陽法;滋陰潤燥, 養血柔肝法;溫經散寒, 活血化瘀法。楊鑒冰[1]認為, 月經前后諸證, 是因患者體質稟賦不足, 或陰陽偏盛, 或因疾病及情志刺激使某些臟腑功能及氣血暫時失調, 歸納為肝郁氣滯、脾腎陽虛、心脾兩虛、肝腎陰虛、心腎不交、氣滯血瘀六種證型辨治經前期緊張綜合征, 較全面的概括了臨床所見。朱梅等[8]運用疏肝解郁治療PMS 246例, 隨機分為兩組, 治療組166例, 主要由:醋柴胡、白芍、郁金、橘葉、絲瓜絡、炒棗仁、合歡皮、茯苓、生龍齒等藥物組成;對照組80例采用維生素B6膠囊口服, 觀察用藥前后臨床癥狀、激素水平、基礎體溫等的變化,治療總有效率為98.8%;高于對照組(61.2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表明:疏肝解郁法能明確調整植物功能,促進黃體功能的恢復, 對肝郁氣滯的療效更為肯定。廖玎玲等[3]以中藥人工周期治療PMS 94例, 針對不同生理時期用藥, 卵泡期用促卵泡湯補腎添精, 連服7劑, 水煎服。促卵泡方:熟地、丹參、何首烏、茺蔚子、菟絲子、肉蓯蓉各10 g。腎虛加女貞子、旱蓮草各12 g。其中偏腎陽虛者加鹿角霜10 g, 菟絲子12 g, 肉蓯蓉10 g;經前浮腫加黨參、茯苓、薏苡仁各12 g, 車前子10 g, 于月經干凈后連用至經前5 d, 一般7 d為1個療程, 效果顯著。
2. 2專病專方研究 逍遙散加味, 基本方:柴胡、香附、當歸、首烏、茯苓、白術各10 g, 薄荷3 g, 白芍12 g水煎, 1劑/d兩次分服, 治療PMS 100例, 治愈92例, 好轉8例, 總有效率100%[6], 經前瘙癢方:當歸、白芍、生地黃、防風、牛蒡子各12 g, 川芎, 刺蒺藜, 何首烏、薄荷各9 g, 荊芥、蟬蛻各10 g, 治療經前瘙癢癥17例, 痊愈14例, 有效3例, 總有效率100%[7]。經前浮腫方:加味五皮飲, 桑白皮, 陳皮, 大腹皮, 茯苓、生姜皮各10 g、桂枝3 g、益母草、黃芪各30 g, 治療經行浮腫30例, 服藥2劑消腫12例, 3劑消腫9例, 4劑消腫者4例, 6劑消腫者4例。經行口糜方, 每于月經來潮前口腔糜爛, 處方玉女煎加味:生石膏、熟地黃、白茅根各30 g, 山茱萸、麥門冬各10 g, 懷牛膝、熟大黃、生甘草各5 g, 黃連3 g, 秋石、青果各6 g, 治療經行口糜患者38例, 總有效率為92.2%。
目前西醫學治療PMS的研究頗廣, 常見療法多為對癥治療, 近有學者運用生物反饋法-行為療法的一種, 使患者學會放松, 從而改善或消除癥狀, 被認為是治療PMS療效好而無副反應的一種非藥物療法。
綜上所述, PMS作為婦科領域的一種臨床常見疾病, 治療上中醫中藥療效相對顯著, 中西醫結合療效更佳。
[1] 楊鑒冰.月經前后諸證的病因與辨證.陜西中醫, 1993(6):255.
[2] 李雯.經前期緊綜合征從肝從血論治補探. 實用中西醫結合雜志, 1998, 11(7):639.
[3] 廖玎玲, 符式珪, 徐晉勛. 閉經、稀發月經婦女“腎虛”與性腺功能變化的觀察.中西醫結合雜志, 1986(10):97-98.
[4] 朱玉芬.中醫辨證治療經前期緊張綜合癥289例.國醫論壇, 1995, 10(2):20.
[5] 寇紹杰.中西醫結合治療經前期緊張癥36例. 中原醫刊, 1997, 24(10):32.
[6] 喬明琦, 張珍玉, 徐旭杰, 等.經前期緊張綜合癥分布規律的流行病學調查研究.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 1997(3):31.
[7] 霍清平.調肝法在經前期緊張綜合征中的應用. 河南中醫藥學刊, 1995, 10(2):38.
[8] 朱梅, 許昕.疏肝治療經前期緊張綜合征的臨床研究.中國醫藥學報, 2003, 18(5):286.
2014-08-01]
130000 長春八一醫院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