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北京 100083)
中國革命的勝利打開了東方各國民族解放的寬廣道路,于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亞非拉各殖民地人民的斗爭風起云涌,紛紛獨立,建立了自己的國家。東方各國特別是新中國的民族獨立,不僅在政治上獲得解放,而且在經濟上也不斷發展,文化上也產生了自己的許多創新成果,這最主要的就是使世界重新發現了東方文化,有許多是遠遠超越了西方的,這就打破了“西方中心論”的統治。
西方的文化已經統治世界一百多年。西方文化有許多杰出的重大成就和探索,曾經大大地推動了世界的進步,然而,毋庸諱言,它也有許多嚴重的弊病,已經受到人們的非議。為了結束西方中心論的統治,迫切需要東方文藝復興,這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
西方中心論至今仍然是在西方乃至世界占統治地位的文化思想。在我們中國,也有許多它的崇拜者,他們把西方文化,資本主義、帝國主義文化看成是最先進的文化,鼓吹“全球化就是美國化”“現代化就是西方化”。歷史已經證明,這是完全行不通的,完全錯誤的。他們把西方普選的民主作為普世良方到處傾銷,而許許多多實行了這種制度的亞非國家卻腐敗橫行、內亂不斷。幾乎沒有一個是完全成功的。
西方中心論以偏概全,把西方看成全世界,無視東方文化,甚至連寫《東方主義》一書的美國學者薩科奇也只看到中東 (西亞),而看不到所謂的遠東——中國和印度,并且西方學者大多把東方文化看成是“原始文化”。東方文化源遠流長,幾千年的輝煌文化成果難道是原始文化嗎?實際上,中國傳統文化、五四傳統、井岡山、延安傳統文化已經在世界上顯示出了巨大的魅力。
事實已經證明,西方中心論的文化霸權統治是極其荒謬的,也是很不科學的,我們一定要糾正它的偏頗。
東方文藝復興勢在必行,這是時代的呼喚,是歷史前進的必要,也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個組成部分。
東方文藝復興是我們時代的要求,其實,在實踐中,它早已開始了。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如《易經》《孫子兵法》等等早已成為西方教學的重要教材;幾十個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巴黎開會,提出要從兩千年前的孔子那里吸取智慧才能解決當前世界的種種難題。對中國的“和為貴”“己所勿欲,勿施于人”非常重視。
新中國的成立、中國革命和抗美援朝的勝利是馬列主義的中國化——毛澤東思想的勝利,毛澤東思想已經成為全世界一切被壓迫人民的解放斗爭武器,影響深遠;在經濟上,新中國的發展速度在世界上名列前茅。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的起飛、穩步發展和西方不斷發生的的經濟危象形成鮮明對比。在文化上,1979年以來,中國政府發動幾萬人對民間文藝進行普查、記錄編寫的“十套民間文藝集成”,引起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專家的高度評價,認為是偉大的“中國文化的萬里長城”,足以成為世界各國的典范……這些都是東方文藝復興的端倪,已經開始引起人們的重視。
由于大部分西方學者盲目的優越感,因此他們根本不屑于了解東方,也不懂漢語,以致他們常常缺乏起碼的常識,例如,一位德國教授在北大講學回答學生提問時,竟然不知道魯迅是誰,還以為魯迅是地名。西方學者中的權威人士,竟然把諾貝爾和平獎給了農奴主的代表達賴喇嘛,他們根本不知道達賴是挖人心祭祀的,不知道西藏農奴主是可以隨便對農奴割鼻挖眼的。反而把達賴當成了維護人權的代表。顛倒黑白已經到了無以復加的可笑境地。這就說明,西方文化已經無法認識真理。我見到不止一個歐美學者曾經對我表示,中國翻譯了許許多多西方著作,而西方卻固步自封、閉目塞聽,不了解中國文化,感嘆西方國家的文化將會大大落后于中國。1984年我在世界民間敘事研究學會的討論會上關于阿凡提的論文,批評了西方的傳統喜劇美學,學會主席勞里·航科對此文非常重視,他說:“我們已經感到下述情況是冒失的和欠妥的,即把西方的美學和詩學觀點強加在世界不同文化的民間文學上。由于西方的文學歷史家頗相信他們的美學范疇普遍適用,民俗學者在這個問題上要多動腦筋才行。”[1]此學會后又決定:“以后要多到東方國家開會!”而以前是只在歐洲國家開會的。
西方許多有識之士已經看到了西方文化的缺陷,也看到了東方文化特別是中國文化的重要價值。
他們認為兩次世界大戰和多次經濟危機,已經證明西方文化的沒落,證明了西方中心論的破產。對此,許多西方學者發表了很多專著和論文,如:英國維伯夫婦合著的《資本主義文明的衰亡》、英國阿列克斯·卡利尼科斯的《反資本主義宣言》、美國雅克·巴爾贊的《從黎明到衰落:西方文化生活五百年,1500年至今》、美國阿瑟·赫爾曼的《文明衰落論:西方文化悲觀主義的形成與演變》、美國約翰·卡洛爾的《西方文化的衰落,人文主義復探》、美國小霍夫亨茲、柯德爾的《東亞之鋒》、法國雅克·布羅斯的《發現中國》、馬丁·雅克的《當中國統治世界——中國的崛起和西世界的衰落》、美國羅伯特·夏丕羅《下一輪全球趨勢》等等,都看到了西方文化的衰落和東方文化的重要。[2]
西方文化的核心思想是進化論斗爭哲學——由競爭到斗爭再到戰爭。列寧說:“帝國主義就是戰爭!”歷史已經得到驗證并且還在不斷證明,這是一個科學的真理。現在美國的霸權主義已經發展到不顧國際公約,以“保護人權”的藉口,他們的理論家也在說“人權高于主權”“人權是普世價值”,為美國入侵伊拉克、阿富汗、南斯拉夫、利比亞等等主權國家辯護,我2003年在泰國《公論報》上發表《王道與霸道》一文,希望美國政府行王道,才能使伊拉克得到穩定,但是,美國人不理解行王道的重要,致使這些被美國入侵的國家陷入長期的動亂之中,使當地的人民生活水平急劇下降,怨聲載道,不絕于耳。
英國的湯因比院士早已說過,未來的世界一體化不能由西方文化為主導,更不能靠戰爭來實現;只有以東方文化為主導才能實現世界的統一。因為“中國人幾千年來,比世界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幾億民眾,從政治文化上團結起來。他們顯示出這種在政治文化上統一的本領,具有無與倫比的成功經驗。這樣的統一正是今天世界的絕對要求。”[3]我在1995年在中央電視臺《中華文明之光·說龍》中論述龍的精神時,也引用過湯因比的這段話。我認為龍作為中國的遠古圖騰和大團結的象征,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和合統一的精神,協和萬邦的偉大精神。它已經有了六七千年的傳承歷史,至今仍然生龍活虎地深入人心。這是當前建設和諧世界絕對需要的。所以這種和合精神必然對世界的和平與和諧社會的建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正是我們需要大大自覺發揚光大的。
湯因比和季羨林等等許多學者還認為:“19世紀是歐洲的世紀;20世紀是美國的世紀;21世紀則將是中國的世紀。”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18世紀以前文化領先世界的中國不可能永遠落后。這是有一定道理的。
由此可見,東方文藝復興是時代的需要,也是世界前進、和諧發展的需要。
西方自然科學是實證主義的,取得了極其豐富的成果。但是西方的社會科學、人文科學固然也有許多很好的科學成果,但是也有許多教條主義的框框,是理論和實際相脫離的、片面的、不科學的。像湯因比院士那樣長期進行實地調查研究得出科學結論的學者不多。他們的研究模式往往不是從實際出發,而是以教條代替真理,所以對中國和世界上的許多新的事物,都往往看不清楚。例如他們的學者中真正了解中國的實際情況的人,并不多。這就讓我們逐漸看清:許多西方的理論是不科學的。
就拿西方美學來說,我曾經花了很大的力氣去學習,后來逐漸發現:西方美學完全是哲學的附庸,是由哲學家的各種哲學體系推導、演繹出來的,所以看起來卷帙浩繁,卻是很不科學的。
他們從理論到理論,脫離人民生活,脫離社會實踐、也脫離藝術實踐,并且,他們的美學只是藝術哲學,并不研究生活美學,似乎生活中就沒有美,或者說不需要研究生活美。1994年,我曾經在《廟會的民俗本質》一文中專門做過詳細的批評,提出了“民俗的本質是生活美”這一嶄新的命題。
西方美學認為美是無功利的,這就否定了實用的民間文藝和民俗中的美。他們的美學理論以脫離實踐為高,故而其美學理論不能指導藝術創作,更不能指導人民生活的美化。如果我們要創作符合藝術規律的高水平的文藝作品,是不能只靠西方美學理論的指導的,而且西方學者認為研究理論是不能為實踐服務的,那是實踐者的事。
雖然幾百年來,西方和中國的美學著作很多很多,但是由于脫離實際,他們至今甚至于連最基本的理論問題也不能解決。比如:“什么是美?”至今還沒有一個公認的定義。
美的定義在各種美學著作中雖有很多很多,卻沒有一個能說得清楚“什么是美”這個最根本的問題。例如,說什么“美是關系”“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美是主觀的表現”“美是客觀的對象化”等等,此外還有許多許多很復雜的定義……
這些大部頭的美學著作中的美學定義,沒有一個能夠說清楚“美究竟是什么”這樣一個最基本的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的民間諺語,卻一語道破了天機,民間流傳的諺語說:“情人眼里出西施!”——這就是說:“美的就是可愛的”“可愛的人和可愛的東西就是美的”。這是符合實際的科學定義和美學原理。記得托爾斯泰也說過相似的話。我和季羨林先生談起此事,他也很贊賞這種說法。這實際上比那些西方美學大家們的定義都要深刻得多、全面得多、有用得多,也就是科學得多,它可以很好地解釋許許多多生活中和藝術創作和欣賞中的美學問題。
中國的民間諺語“大魚吃小魚……”“一山不容二虎”等等,曾經對自然生態學的學科建立,起了基礎的作用。這是生態學家們熟知的歷史事實。看來中國的“情人眼里出西施”這個諺語對美學理論科學體系的建設也會起到相似的作用。這就是東方文化的魅力,也是民間文化魅力之所在。
西方美學為什么不行?就是因為它的方法是錯誤的。他們不是從實際出發進行科學的研究,而是從某一個哲學體系出發,從理念教條出發、從概念出發,進行空洞的理論推導,看起來似乎理論性很強,其實是教條主義的點性思維或片面思維。用如此“從理論到理論的、頭重腳輕的”、顛倒的思維方法進行研究,當然不可能得出全面的科學結論來。
我們的東方文藝復興就是要徹底拋棄那種脫離實際、脫離群眾的土洋教條主義;而要真正運用科學的立體思維去全面地進行科學的調查研究。我們唯物辯證的立體思維是六維的,從實際出發縝密地考察事物:首先是長寬高三維的靜止的立體,全面看到事物的各個方面,以避免片面性;其次,第四維是時間—動態的立體,研究事物的產生、發展和變化、衰亡的全過程及其發展趨向,以避免刻舟求劍的形而上學;第五維是內部空間,這是看不到的、非物質的,卻是及其重要的一維。因為它是事物的內部本質,事物的內部發展規律,弄清它,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層層深入,正是科學研究的根本目的所在。這就可以避免思維的表面性,所以是極其重要的一維。人們往往忽視它。西方甚至還出現了什么“反本質主義”,這是非常荒謬的。本質怎么能反得了呢!第六維是外部空間:事物所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生態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過去因為忽視環境污染,造成了巨大的遺患,這一維也很重要。
我以為,如此六維的立體思維模式是最科學的、最全面的。可以避免思維的主觀性、片面性和表面性;可以較快發現和糾正過去科學中的缺失,從而為創新打開廣闊的道路。我在民間文學、文學理論、民俗學、俗文學等等領域的許多基本理論的創新,就是得益于此。①參見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年4月8日學林版
東方文藝復興絕不是全盤否定西方文化,正相反,一定要肯定和繼承人類創造的一切文化成果,包括東西方文化的一切優秀成果。就拿立體思維來說,它就是西方馬列主義—辯證唯物論的具體運用和發展。當然,吸收西方文化 (包括馬列主義)絕不能照搬照抄,而要結合中國實際加以中國化。
我們要明確:不立不破是我們的基本原則,新的文化不立起來,是不可能破除舊的文化的。所以創新非常重要,立新才能破舊—取而代之。而創新必須繼承并超越前人創造的一切舊的文化成果才有可能。所以,我們首先要趕上西方文化,才能超過他們。而在許許多多方面我們還是落后于西方的。特別是在科技文化和經濟管理文化等等方面。雖然我們的“鞍鋼憲法”是比西方先進的,早已被日本的企業所引進;我們的宇宙飛船和衛星回收的落點精度已經超過了西方。美國、俄羅斯飛船的落點精度都是30公里,而我們則是4.8公里。[4]但是,從總體上來看,我們在許多方面還是大大落后的,需要下大力氣去趕超才行。當然,我們自信,這是指日可待的。
東方文藝復興是立體的、全面的,絕不是只復興儒家文化。
一提中國傳統文化,就有人總以為只是儒家文化。其實,儒家文化只是中國文化的一個方面而已,還有道家、法家、兵家等等諸子百家和歷代的許許多多文化成果;除了文人文化,還有極其豐富的民間文化、民俗文化,我們都需要研究、繼承并發揚光大;在我看來,中國的傳統文化應該有三個傳統:1.古代文化傳統,包括傳統民間文化和文人文化;2.五四新文化傳統,包括北大的傳統、魯迅的傳統等等;3.井岡山、延安的革命文化傳統,包括長征精神、鐵人精神、紅旗渠精神等等。
這三個文化傳統,都需要研究,缺一不可。我們絕不能只看到古代文化傳統,而看不到現當代文化傳統。誠然,現當代文化有許多缺點和錯誤。但是,古代文化傳統中同樣也有許許多多甚至更嚴重的缺點和錯誤。對古今的這些文化傳統,我們都要用六維的立體思維加以研究,批判繼承,去粗取精,為我所用。傳統文化要現代化,西方文化要中國化,在創新中,繼承發揚一切優秀傳統文化。
現當代的兩個傳統——五四傳統和井岡山傳統,也是在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踐中,批判繼承了古代文化傳統并吸取了西方文化傳統進行創新而形成的新的文化傳統,其中有許許多多新的創造,是對于人類文化的極重要的偉大貢獻。例如毛澤東思想,在全世界就發生了非常深刻的、廣泛的影響。中國的革命建設和抗美援朝的勝利等實踐早已證明:其主要方面早已超過并戰勝了西方文化,這是我們必須深入進行調查研究、好好發揚光大的,這是東方文藝復興的極其寶貴的精神財富。
我發現馬克思主義是最有創造性的,我們運用馬列主義進行研究和思考,在民間文藝學、民俗學、文藝理論、美學等方面都有很多重要的理論創新。例如,最全面、最科學的思維模式—“六維的立體思維”,就是一個重大的理論創新,這是可以普遍適用于各個領域的科學思維。這不只是我個人的看法,而且已經是許多別的學者的看法。臺灣中國文化大學陳勁臻教授就在兩篇長文中研究我的立體思維,得出了這個結論。①參見臺灣東華大學《民間文學年刊》2011年
現在不少人以為馬列主義就是教條,是保守的,這是極大的誤解,其實馬列主義的本質就是創新,這是戰無不勝的強大的思想武器,不僅可以改天換地,而且可以移山填海。這就必然在實踐中不斷創新。如果不搞創新,只是搬教條,當然也就絕不是馬列主義,而是教條主義。確實教條主義現在還很有實力,相當流行。但是,教條主義絕不是馬列主義,而是馬列主義的死敵。
教條主義是反馬列主義的一個重要武器。教條主義以馬列主義自居,竊取了黨的領導,瞎指揮,結果使人民革命事業和人民利益,受到最大的損失。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三次左傾 (特別是王明路線)、五六十年代的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等都是教條主義指導的結果。我們完全可以根據現實的和許多歷史的事實來說:“教條主義是馬列主義的死敵。”
筆者在多年以前就已經在“中華讀書報”上批駁了這種以為馬列主義是教條主義的觀點。那篇文章還根據鄧小平理論明確提出馬列主義有兩大原理,一是實事求是;二是群眾路線。[5]
中國現代歷史已經證明:群眾路線是一切事業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證。在文化上的群眾路線,就是要調動廣大人民群眾,包括知識分子、專家學者的創造性和積極性。還要重視過去被埋沒的民間文化。
民間文化像空氣和水一樣,我們一刻也離不開它。但是也往往忽視它,輕視它,甚至打擊它、污染它。所以,我們常常聽到外國民俗學家問我們:你們是人民的國家,為什么連一個民間文藝的專業的出版社也沒有呢?我們無言以對。我們的大學中,只有一小部分開設了民間文學或民俗學的課程,以致我們的許多干部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工作中,在出版工作中,因為不懂民間文化而好心辦壞事。這種案例不勝枚舉,這都是和東方文藝復興的形勢極不相稱的。
東方文藝復興要求我們弘揚中國文化引領世界的前進。這就要發揚東方文化的優勢,創作出世界最先進的文化和理論、思維方式;創作出最先進、最美好的文藝作品。
東方文藝復興的任務,已經擺在我們的面前,我們新中國的學者,應該提高我們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義不容辭地參加到這個偉大的事業中去。空談誤國,實干興邦。東方文藝復興的事業是具體的,關系到各門學科,需要大家共同來實干,這是前人沒有做過的極其光榮偉大的崇高事業。我們的目的一定要達到,我們的目的一定能夠達到。

泥模藝術——狀元祭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