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理工大學繼續教育學院,遼寧 沈陽 110159)
大學之大,不在大樓,在有大師、在有大學精神。在當前文化發展大繁榮的時代,努力構建與時代發展相適應的大學精神,對于落實黨的十八大提出的“立德樹人”培養目標,對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大學精神對于大學文化的建設有較大意義,是大學文化的核心和靈魂,在提升大學核心競爭力的過程中,大學精神的建設需要與時代發展相適應。大學精神是大學一所學校的傳承,凝聚著這所學校的歷史、閃耀著這所大學的的智慧結晶,是大學文化傳承及延續有特色發展的體現,是大學的精神旗幟和標志。我們說一所大學有影響力、有文化、有品位、有魅力、有競爭力,就是說這所大學具有了真正的大學精神,具有了大學的魂。構建與時代發展相適應的大學精神,塑造大學的魂,既是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客觀要求,也是要發展大學的文化特色、增強大學的凝聚力、感召力,提高大學競爭力的內在要求。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須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今天,文化已經成為社會發展的重要軟實力,是凝聚精神、凝聚智慧的重要力量。大學文化的發展依托社會文化的發展,二者緊密相連。大學文化是社會文化一分子,大學生的文化素質、活躍思想決定大學文化促進社會文化的發展;同時,大學文化不斷吸收社會文化發展精華與發展成果。大學文化在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方面承擔著光榮使命。
作為高等學校,要以大學文化建設為契機,以大學精神塑造為核心,承擔起繁榮社會主義文化的重任,為建設社會主義的先進文化、為提高中華文化的軟實力作出貢獻。
什么是以人為本?以人為本就是關心人、尊重人、發展人的利益和要求,創造有利于人發展的環境和條件,把人的發展看成是一切發展的目的和源泉。在大學,以人為本就是體現以人才為本,要樹立人才是第一重要資源的思想認識,是大學發展存在下去的基礎條件,大學沒有了人才、沒有了學生,就沒有了希望,因此,大學文化和大學精神的核心,應當體現在以人為本,以人為本中人即指高校人才。在高等院校中教師和學生是兩個主要方面。教師是已經經過高等學校培育的,具備其畢業院校大學文化的人才,其自身就是一種文化的傳承。學生是未來的人才,在其人生最寶貴的年華接受教育,必將傳承這所大學的文化。大學教育以教師為主,教師在教學中,在傳授理論知識的過程中將無形的文化傳承、大學精神傳遞給他的學生。在學校發展中,要注重營造有利于教師充分其發揮才能的條件和機遇,“無師即無教”“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充分調動起教師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學校的發展目標和指導思想應當體現出尊師重教、教師光榮的理念。要在大學文化的一個主要精神隆重體現出大學中教學名師、優秀教師、精品課程、先進學科、重點實驗室等等由優秀教師創建的、看得見、摸得著的學校一部分。要讓社會發展的成果惠及教師與學生,使他們真正體會到學校主人的地位和幸福。在大學文化的建設中,應該充分發揮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是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資源,是即將走向社會的人才,學生是受教育的主體,在教育即文化傳承過程中需要切實做到教書育人,認真研究并建立調動教師和學生的積極性有效方式方法。教師愿意教和學生主動學的積極性、創造性調動起來了,學校的發展就有了希望,國家的發展也有了希望。同時,也會大大提升學校的凝聚力、戰斗力、影響力,學校的精神面貌就能夠振奮起來,學校就能夠克服困難、奮勇前進。
高等院校的教育屬性決定其人才薈萃,知識分子比較集中,是出思想、出觀念、出智慧的地方。“五四”運動開始,大學一直走在堅持思想解放、思想自由的前茅。高等院校大師、教授集中,大師、教授的地位決定其能夠暢所欲言、解放思想、廣開言路,在他們的影響下形成高等院校“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文化氛圍。有時,思想、智慧摒棄拘束,以一種自由的方式表達出來,這些為大學文化與思想的發展與創新建立了一定思想認識基礎。當前,由于高等院校教師的生活氛圍、社交圈子等因素的影響,使得大學的一些思想觀念跟不上時代的發展,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脫節。影響和束縛大學教師思想解放和觀念創新的因素還表現在跟不上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發展的要求。我們的一些思想認識還停留在計劃經濟時代的思維模式上。解放思想、改革創新,努力探索研究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規律和社會主義精神文化發展規律,努力探索研究大學精神體現、大學精神塑造的條件。大學精神的建設建立在思想認識提高的基礎上,只有不怕困難、不怕束縛、不怕風險,才能不斷出創新、出成果。
創新是一個國家和民族進步的不竭動力,在國際競爭中,只有創新才能增強國際競爭力,使國家、民族立于不敗之地。在高等院校,學術創新帶動科研,科研融入教學、促進教學,教學培育出高水平人才,高水平人才成為科研主力軍,這就是良性循環。大學發展是大學精神產生的源泉。在高等院校重視不重視學術創新、有沒有學術創新的氛圍和能力,是衡量一個大學有沒有發展實力、發展后勁和競爭力的重要方面。高等院校的發展依托于學術創新,沒有學術創新高等院校就成為一個單純的僅僅完成枯燥教學的機器,這樣的大學精神就沒有光芒和魅力,大學精神的發展就失去了源泉,因此,建設與時代發展相適應的大學精神,就要求高等院校不斷的學術創新,要視學術創新為大學的生命、大學的靈魂。一所好的大學必然是學術成果豐碩、學術創新能力強的大學,也必然是大學精神深厚、大學精神發達的大學。社會上,認可清華、北大、復旦、同濟等大學知名度,其影響力可以說是家喻戶曉,這里,最重要的是,這些大學有可持續發展的創新精神,他們不斷創造出新成果,他們的成果為社會創造了價值,而在一些普通的高等院校,不重視學術的創新,甚至有些高等院校只重視教學、忽視學術研究的傾向 (當然,對這個認識問題還有一定的爭議和不同看法),但筆者認為,大學就是大學,不是職業學院、專科學校,在一定意義上講,沒有學術的大學、沒有創新的大學,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大學。目前,正在實施遼寧省高等院校專業評價,其指標體系中,對專業教師及學生的學術能力、科研能力以及科研學術創新能力都占一定的比例。只有這樣的指標體系,才能促進建立起更多、更好的一流大學。
大學是獨立的還是與社會聯系的,目前還存在一些爭議。主張大學獨立、大學游離社會之外,辦所謂不受干擾的也不擔責任的純粹的有學術的大學,這是一種理想化、空想化的觀點,也是不可能實現的目標。大學自產生以來,就從來沒有真正的獨立過,從大學的歷史發展看,大學開始是受到教會影響,后來受到行會組織的影響,在后來,又受到大工業發展的影響,到了資本主義發展的后期,大學與社會、與國家政府的關系更加密切,大學成為社會、政府的組成部分,甚至是重要組成部分,已經是不爭的現實。大學的發展、大學的繁榮與大學本身的是否獨立,沒有必然的聯系和具有規律性,大學的繁榮和學術發展還有自身的一些因素和規律。
在我們國家,大學是社會的、人民的大學,大學的地位和特征就決定了我們的大學是社會的一部分,大學就應當承擔起社會的責任與使命,積極為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作出貢獻。我們要充分利用好大學的資源,為社會的發展進步起到一種引領、示范的作用。實踐證明,大學脫離社會,脫離國家的發展要求,搞所謂純粹的學術研究、培養純粹的學術人才,是辦不到的,也是愚蠢地作法。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的聯系、滲透、融合非常密切。一門學問搞到底,不借鑒其它知識、信息、工具是困難的。歷史實踐證明,大學與社會緊密相連,不僅沒有削弱大學的學術、大學的創新,而且還有利于大學的學術、大學的創新發展,為大學贏得了發展的廣闊空間,因此,我們應當摒棄過時落后的思想認識,把大學與社會的關系認識清楚,把大學的責任使命明確到位,大學要學會擺正培養人、搞學術與服務社會的關系,真正認識到培養人、搞學術是為了什么?否則,大學的發展是沒有希望的。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大學的責任與使命就是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培養合格的人才和接班人,為社會主義建設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這一點做好了,就體現了大學的文化和大學的精神,體現了大學的永恒魅力。

泥模藝術——時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