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巧蓮
(河南省中醫藥研究院附屬醫院針灸科,河南 鄭州450004)
失眠是臨床常見病,是指睡眠時間、深度、質量不能滿足生理需要,以致影響日常生活及健康的一類病癥,中醫學稱之為“不寐”或“不得臥”。2007 年中國睡眠研究會公布的最新睡眠調查結果[1]顯示:中國成年人失眠發生率為38.2%,高于國外發達國家的失眠發生率。失眠給人們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壓力,嚴重影響人們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因此,積極尋求治療失眠行之有效的方法是現今醫學界所面臨的難題和挑戰。2012 年3 月—2014 年2 月,筆者采用針刺聯合背俞穴皮膚針叩刺治療失眠61 例,總結報道如下。
選擇本科收治的失眠患者61 例,其中男22 例,女39 例;年齡最大75 歲,最小27 歲;病程最長30 a,最短6 個月;心脾兩虛型17 例,心膽氣虛型12 例,陰虛火旺型15 例,肝郁化火型9 例,痰熱內擾型8 例。
西醫診斷標準按照國際通用SPIE-GEL 量表檢測,入睡時間>30 min,24 h 總睡眠時間<4 h 為失眠。
中醫診斷標準按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①輕者入寐困難或寐而易醒,醒后不寐,重者徹夜難眠。②常伴有頭痛,頭昏,心悸,健忘,多夢等癥。③經各系統和實驗室檢查未發現異常。
給予針刺治療。主穴:百會、太陽、神門、內關、足三里、三陰交。配穴:心脾兩虛型,加心俞、脾俞;心膽氣虛型,加丘墟、膻中;陰虛火旺型,加太溪、涌泉;肝郁化火型,加太沖、風池;痰熱內擾型加豐隆、內庭。操作方法:患者取坐位,選取若干30 號1 寸、1.5 寸、2 寸毫針,穴位常規消毒后,快速刺入皮膚。百會穴:選取1 寸毫針采用平刺法,針尖向后,進針深度為0.8 寸;太陽穴:選取1 寸毫針采用斜刺法,針尖向下,進針深度為0.5 寸。神門穴選取1 寸毫針直刺進針0.5 寸;內關穴選取1 寸毫針直刺進針0.8 寸。足三里穴選取2 寸毫針直刺進針1.5 寸;三陰交選取1.5 寸毫針直刺進針1.2 寸。以上諸穴皆采用捻轉法平補平瀉。配穴心俞、脾俞穴取1 寸毫針斜刺,進針0.5 寸;丘墟、太溪、涌泉、太沖、內庭穴選1 寸毫針直刺,進針0.5 寸;膻中穴選取1 寸毫針平刺,進針0.5 寸;豐隆穴取2 寸毫針直刺,進針1.5 寸。上述配穴除心俞、脾俞、丘墟、膻中采用捻轉補法外,其余諸穴采用提插瀉法。諸穴得氣后留針30 min,1 d 1 次。
聯合背腧穴皮膚針叩刺。操作方法:患者取俯臥位,選取胸段背腧穴;針具和穴位常規消毒后,用右手拇指、中指夾持針柄,食指伸直按住針柄中段,無名指和小指將針柄固定在小魚際處,針頭對準皮膚叩擊;運用腕部的彈力,使針尖叩刺皮膚后,立即彈起;循膀胱經叩刺胸段背腧穴。叩擊時采用中刺激手法,針尖與皮膚垂直,強度要均勻,以局部皮膚潮紅為度。2 d 1 次,1 周3 次。以1 周為1 個療程,每個療程間隔2 d,治療4 ~6 個療程后判定療效。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3]中失眠癥的療效標準擬定。臨床治愈:睡眠時間恢復正?;蛞归g睡眠時間>6 h,睡眠深沉,醒后精力充沛。顯效:睡眠明顯好轉,睡眠時間增加3 h,睡眠深度增加,但總睡眠時間<6 h。有效:癥狀減輕,睡眠較前增加不足3 h。無效:治療后睡眠無明顯改善或加重。
臨床治愈23 例,顯效15 例,有效21 例,無效2 例,有效率為96.72%。
失眠是一種常見的睡眠障礙,是指經常不能獲得正常的睡眠。失眠病情輕重不一,輕者以入睡困難、睡不深沉、時寐時醒、醒后再難入睡為主要表現;重者以整夜不寐,白天精神萎靡、頭昏腦脹、神疲乏力、記憶力減退等為主要表現。失眠既是神經系統常見病,也是多種疾病的常見癥狀。隨著城市生活節奏的加快,競爭的日益加劇,失眠的發病率日趨增高,并有年輕化的趨勢。中醫學認為:失眠與情志不遂、勞逸失當、思慮過度、氣血虛弱、心神不寧等關系密切?!鹅`樞·邪客》言:“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也?!笔吲c心神密切相關。中醫特色針灸療法以經絡理論為基礎,注重陰陽整體調節,治療失眠效果較好。百會、太陽為局部取穴,可清利頭目,安神寧志;神門、內關分別為心經原穴、心包經絡穴,二穴為治療失眠常用穴,配之共達寧心安神之效;足三里為陽明經合穴,陽明經為多氣多血之經,善調一身氣血,刺之可調全身陰陽氣血;三陰交為脾經穴位,同時為足太陰經交會穴,足太陰脾經屬脾絡胃上膈注心中,除可健脾利濕、調血養筋之效外,也可調補肝腎,安神寧心,益陰和陽,可幫助改善睡眠。諸配穴皆屬對癥治療,共奏安神寧心之效。背俞穴為臟腑之氣輸注于背腰部的腧穴,梅花針叩刺背俞穴可調整五臟氣血、恢復臟腑功能,配合針刺以加強療效,共達調整陰陽、調和氣血的目的。針灸治療失眠歷史悠久,且方法簡便,安全無副作用;在治療失眠尤其是頑固性失眠方面療效顯著,優勢明顯;且其治療方法多樣,值得臨床醫師廣泛嘗試,以不斷促進針灸學的發展和完善。
[1]嚴耀堅.靈龜八法開穴治療失眠癥的臨床療效觀察[D].廣州:廣州中醫藥大學,2008.
[2]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86,201 -203.
[3]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322 -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