祿佳玲 余艷
會陰側切改良皮內縫合法的臨床應用
祿佳玲 余艷
目的 探討會陰側切改良皮內縫合法的臨床應用效果。方法 選擇 260 例行會陰側切縫合的陰道分娩產婦 , 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 觀察組 130 例行改良后的會陰縫合方法 , 對照組 130 例行傳統會陰縫合法 , 觀察兩組的縫合時間、愈合情況。結果 觀察組縫合時間和切口愈合情況均優于對照組 ,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結論 改良后的會陰側切縫合方法縫合時間短 , 且能減少切口水腫、硬結 , 有利于產后恢復 , 是會陰側切術更為理想的縫合方法。
會陰側切 ;縫合;分娩
會陰側切術是產科常用手術之一 , 是在分娩第二產程中為避免會陰過緊或胎兒過大可能會造成的會陰撕裂而進行的手術。傳統的術后縫合為分層縫合 , 縫合時間較長 , 愈合時間長 , 切口感染的發生率較高 , 不利于產婦的恢復。為此 ,本院采用了改良后皮內縫合法 , 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 現將會陰側切改良皮內縫合法的臨床效果及應用體會報告如下。
1. 1 一般資料 選取 2011 年 1 月 ~2013 年 8 月在本院足月陰道分娩產婦 260 例 , 年齡 20~34 歲 , 平均年齡 31.6 歲 ,孕齡 (39.2±1.5)周 , 第 二 產程 (41.5±17.3)min, 新 生兒體重(3250±328)g, 所有產婦產次均為 1~2 次 , 為頭位正常分娩胎兒 , 且產婦無妊娠合并癥 , 無明顯現潛在感染。將 260 例產婦隨機分為兩組 , 觀察組 (130 例 )行改良式皮內縫合法 , 對照組 (130 例 )行傳統縫合法。兩組患者在年齡、孕周、孕產次、胎兒妊娠情況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側切方法手術前以 1% 利多卡因 5 ml進行局部浸潤及陰部神經阻滯麻醉 , 行左側側切 , 手術者將左手食指和中指深入陰道 , 并稍分開 , 放于先露與陰道壁之間。右手將側切剪張開 , 一葉置于陰道外 , 一葉置于陰道。切點起點在陰道口 5 點處 , 側切角度約 45°, 會陰高度膨隆時 , 側切切口交角應略 >45°, 側切長度一般 3~5 cm[1]。縫合方法觀察組采用改良縫合法 , 陰道放入尾紗。①采用 2-0“怡喬”可吸收縫線自切口頂端上方 0.5~1 cm 處開始縫合 , 連續鎖扣縫合至處女膜內緣處對合打結 , 持針從切口對側處女膜環內側進針于近側會陰皮膚黑白交界出針。再于對側皮膚黑白交界進針 , “8”字縫合于近側處女膜內側出針打結。②間斷縫合肌層、皮下脂肪 , 持針于切口頂端 0.3 cm 處間斷縫合肌層 ,后從切口頂端緊貼皮下作褥式縫合皮膚至陰道口處女膜環外側打結。對照組采用傳統法縫合。術后給予兩組產婦會陰切口碘伏消毒 , 口服抗生素 , 預防感染。
1. 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產婦手術縫合時間及甲級愈合率。切口愈合標準 :①甲級 :愈合切口平整 , 無紅腫硬結 ;②乙級:愈合切口有紅腫硬結或部分裂開;③丙級:愈合切口全部裂開。
觀察組縫 合時間為 (13.2±2.7)min, 對 照組縫合時 間為(17.5±3.6) min, 兩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觀察組甲級愈合 125 例 (96.15%), 乙級愈合 5 例 (3.85%), 對照組甲級 愈 合 102 例 (78.46%), 乙 級 愈 合 28 例 (21.54%)。 兩 組 愈合情況對比 , 觀察組明顯優于對照組 ,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會陰側切術主要應用于初產婦、產鉗助產術、足月臀圍產、胎頭吸引術、產婦妊娠高血壓綜合征等 , 以促進分娩 ,避免分娩時的會陰撕裂。會陰側切術的實施以一個整潔的、易于修補的創傷切口代替了不整齊的撕裂創傷 , 更利于產婦的恢復 , 因此 , 臨床產科會陰側切率高達 90% 以上。傳統縫合方法是把會陰切口分為四層 , 逐層縫合 , 縫合時間較長 ,且縫針數多 , 縫線過緊 , 遺留在組織中的縫線易導致切口組織炎性水腫、硬結 , 甚至影響切口愈合。改良后的縫合方法把切口分兩層縫合 , 減少了對組織的創傷 , 同時絲線貫穿整個組織 , 會陰切口張力小 , 對血液循環影響不大 , 不易產生炎性水腫 , 產婦疼痛感輕。另外 , 組織內無線結 , 組織對合好 ,切口局部美觀。因此 , 改良后的會陰側切縫合方法具有縫合時間短、無炎性反應、產婦疼痛感輕、切口愈合快、切口美觀等優點 , 值得臨床推廣。
[1]鄭一寧 , 吳欣娟 .實用產科護理及技術 .北京 :科學出版社 , 2008:330.
2014-04-14]
553111 貴州省威寧縣雪山鎮衛生院 (祿佳玲 );貴州省威寧縣龍街鎮衛生院(余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