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岷
采供血環境各環節消毒質量直接關系到獻血者和受血者的安全, 近年來, 因輸入細菌污染的血液制品而導致患者死亡的病例時有發生[1]。因此, 對采供血工藝流程各環節系統、持續性的開展消毒效果監測是有效控制院內感染發生的重要措施。為了解本站采供血流程個環節的消毒工作質量, 查找薄弱環節, 作者對2011~2013年本站采供血環境監測結果匯總分析, 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11~2013年由質控科每月1次對成分、機采、采血車及獻血屋共11個采血點進行消毒效果監測,監測項目包括物體表面、空氣、醫務人員手、使用中消毒液及紫外線燈。
1.2 采樣和監測方法 由本站質控科依照《消毒技術規范》(2002年版)標準進行采樣、檢測[2]。空氣菌落數以≤4 cfu/m2;工作人員手和物體表面細菌總數≤10 cfu/cm2,紫外線燈70 μW/cm2為合格。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1.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011~2012年共采集1757份樣本, 樣本檢測結果合格1590份, 平均總合格率為90.49%, 3年總合格率分別為86.71%、90.77%和93.83%, 總合格率呈逐年升高趨勢, 但各年度總合格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在所有監測項目中, 以使用中的消毒液監測結果合格率最高(98.85%),其次為紫外線燈和醫護人員手, 合格率分別為93.01%和90.71%, 物體表面和空氣監測結果合格率偏低, 分別為88.42%和88.32%, 見表1。

表1 采供血各環節消毒效果監測結果[n (%)]
采供血流程各環節環境微生物引起血液制品的污染是影響血液質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近年來, 隨著醫療檢測設備和檢測技術的不斷發展, 經血液制品和輸血途徑傳播感染性疾病的發生率明顯下降[3], 但細菌污染引起的輸血感染性疾病時有發生, 因此通過有效消毒方法的實施以減少病原微生物的醫源性傳播意義重大。
本研究監測結果顯示, 2011~2013年本站采供血流程消毒滅菌效果良好, 各項監測指標合格率呈逐年升高趨勢, 以使用中消毒液合格率最高, 這與醫護人員對采血前消毒工作的重要性認識有關。此外, 近年來, 也與本站不斷提高一線醫護人員控感的培訓力度及加強質量控制體系的科學化和規范化建設有關。2011年度紫外線燈監測結果合格率偏低, 這與本站實驗室進行改造, 施工方將普通的藍光燈管當作紫外線燈安裝, 在血站組織的驗收中及時發現問題并給予糾正。自2012年始本站采用快速手消毒液對醫護人員采血前進行手衛生消毒, 使醫護人員手衛生消毒合格率得到進一步提高。
監測結果顯示, 物體表面和空氣監測合格率不合格樣本主要來自流動采血, 多集中在6~8月份, 由于流動采血車常年停放于繁華的街區, 人員流動性大、車內空間狹小等原因,且夏季天氣炎熱, 雨水多, 空氣潮濕, 易于霉菌和細菌的生長, 給采血環境的消毒帶來很大困難。
總之, 加強對醫護人員的定期培訓, 使之認識到感染控制工作的重要性和工作責任心, 不斷改善采供血環境的軟、硬件建設, 加強對采供血各工作環節的監測, 以提高采供血流程的消毒質量, 保障獻血者和受血者及醫護人員的健康和安全。
[1]桑列勇, 茹新龍, 方放, 等.1例血液細菌污染檢測與分析.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 2011,21(2):291.
[2]衛生部衛生法制與監督司.消毒技術規范, 2002版.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 2002.
[3]劉芳.加強輸血安全預防醫院感染.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2, 22(15):3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