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瑞琴
早產兒因胃腸道的發育不成熟, 胃腸道中激素水平偏低,容易導致早產兒出現腹脹、嘔吐及胃潴留等喂養不耐受癥狀。早產兒喂養不耐受易引發早產兒生長發育緩慢, 削弱胃腸功能, 導致患兒出現肝功能及結腸炎等癥狀[1]。本文通過對2011年6月~2013年5月在本院收集的喂養不耐受早產兒80例進行分組比較, 現分析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11年6月~2013年5月在本院收集的喂養不耐受早產兒80例, 隨機進行分組, 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 每組早產兒均為40例。實驗組早產兒中男17例, 女23例, 胎齡為27~35周, 平均胎齡為(31.3±1.7)周, 出生時平均體重(1372±229)g;對照組早產兒中男20例, 女20例, 胎齡為26~36周, 平均胎齡為(31.2±1.9)周, 出生時平均體重(1287±233)g。早產兒的臨床表現為嘔吐、腹脹、胃殘余量高于喂養量的30%。兩組早產兒的以上條件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方法 判斷殘奶量, 如果抽出是白色經過初步消化的殘余奶液, 則重新打入, 如果抽出是咖啡樣或膽汁樣胃液則棄去。殘余量小于上次喂奶量的1/3, 則注入當次喂奶量;殘余量為上次喂奶量的1/3~2/3, 應:需要量-殘余量=當次喂奶量;當殘余量大于上次喂奶量的2/3時, 禁食1次。判斷殘奶量, 患兒未經胃管喂食[2]。 胃腸喂養不耐受的診斷:①頻繁的嘔吐≥3次/d;②奶量不增加或減少>3 d;③胃潴留量大于前次喂養量的1/3或>2 ml/kg;④腹脹(24 h腹圍增大>1.5 cm伴有腸型 )。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早產兒給予紅霉素10 mg/(kg·d), q8 h,口服, 治療時間低于7 d。早產兒排便應保證1次/d, 若沒有正常排便則酌情給予開塞露灌腸治療。實驗組早產兒在對照組常規治療的基礎上給予護理干預, 主要包括:頭面部按摩,操作者雙手撫觸進行洗頭狀的按摩。胸腹部按摩, 雙手從胸前的外下方向上方推進, 胸前交叉, 同時從左下腹按摩至右下腹, 中脘穴按摩30次, 神厥穴環形按摩30次。背部按摩,在早產兒的肝俞、脾俞和胃俞進行按摩, 從尾椎骨至大椎穴按摩, 按摩3次/d, 連續按摩5~8 d, 操作者需經過專業培訓,按摩時動作輕柔, 力度適中, 避免過多翻動早產兒, 按摩需要在喂養1 h之后進行, 保證室內的溫度及濕度適宜。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資料利用SPSS15.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 計量資料以均數 ± 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 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實驗組早產兒的殘余奶量、腹脹消失時間、嘔吐時間、胃潴留量較對照組新生兒均顯著降低,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實驗組早產兒與對照組早產兒觀察指標的對比( ±s)

表1 實驗組早產兒與對照組早產兒觀察指標的對比( ±s)
注:與對照組比較, aP<0.05
?
喂養不耐受是早產兒喂養所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 而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 早產兒早期的營養不僅可以影響其新生兒期的存活率, 而且也影響其兒童期的體格發育和認知功能。在新生兒期, 高危早產兒有比一生中任何時期都更大的營養需求, 一方面, 早產的事實引起其體內營養素的儲存減少,而他們的許多病理情況又增加了能量的消耗。另一方面, 新生兒出生后營養吸收途徑由宮內給予營養轉變為胃腸道的喂養, 早產兒由于消化、排泄系統發育不成熟, 早產兒的胃腸消化及黏膜的屏障功能較正常新生兒明顯降低, 容易引發喂養不耐受, 腹脹、嘔吐及胃潴留等不良反應, 嚴重影響早產兒的生長發育[3]。中醫則認為早產兒因先天不足, 脾胃和運化失調, 導致早產兒出現不思飲食、嘔吐等癥狀, 通過特定穴位的按摩, 主要包括:中脘穴、足三里、神厥穴等, 起到健脾、活血、鎮靜、生津的功效, 有效促進早產兒的腸胃蠕動,促進消化[4]。
本科注重給早產兒早期胃腸道微量母乳喂養, 增加胃腸道蠕動和胃腸激素的分泌, 促進極低和超低出生體重兒更好地耐受胃腸道喂養, 減少對靜脈營養的依賴, 減少由此引起的并發癥。早產兒呼吸中樞及呼吸器官尚未發育成熟, 約30%~40%低出生體重兒呈間歇性呼吸暫停, 在喂養后1 h,將早產兒的頭和上身稍抬高, 采取俯臥位, 既防止出現吸入,又可以預防呼吸暫停等不良反應[5]。本研究顯示, 護理干預可以明顯改善早產兒喂養不耐受。
綜上所述, 護理干預可以安全有效的緩解早產兒不耐受癥狀, 效果顯著, 促進胃腸道生長, 改變早產兒的營養狀況,可以起到預防和治療的效果, 臨床值得推廣。
[1]潘家云.護理干預輔助治療早產兒喂養不耐受的效果觀察.臨床護理雜志, 2010, 9(1):17-18.
[2]莊艷云, 林真珠, 李燕芬, 等.非營養性吸吮在早產兒喂養不耐受中的應用觀察.中華現代護理雜志, 2013, 19(24):2937-2939.
[3]李洪香, 王娜, 段琳琳.早期綜合干預對早產兒喂養不耐受的影響.齊魯護理雜志, 2013, 19(3):10-11.
[4]韓俠.早產兒喂養不耐受的護理干預進展.臨床護理雜志,2010, 9(4):61-63.
[5]何梅香, 韓葉, 張英霞.綜合護理干預對早產兒喂養不耐受的應用觀察.實用臨床醫藥雜志, 2012, 16(18):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