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韻縈
中藥化學是運用現代科學理論與方法研究中藥中化學成分的一門課程, 是中藥學專業基礎課, 也是國家執業中藥師資格考試的必考課程[1]。中藥化學課程由理論教學和實驗教學組成, 此學科對化學基礎要求高, 課程知識點較難理解,是一門理論學習難度高、實踐應用性強的學科。學生需要扎實掌握理論知識, 且通結合實驗操作提高運用能力。在此,結合近幾年自身教學經驗, 針對中藥化學理論和實驗教學存在的問題, 分別對理論和實踐教學模式的改進做些探討。
1.1 存在的主要問題 中藥化學是集合中藥學、無機化學、有機化學、分析化學等多知識交叉學科, 教學內容繁多, 涉及化學基礎知識量大, 倘若基礎化學知識不牢固, 學習中就會遇到較大障礙, 并逐漸產生厭學情緒。傳統教學采用以教師為主體,“教”處于中心地位,“學”相對被動的教學模式,而中藥化學成分的結構、理化性質、提取分離方法等教學知識點枯燥乏味。老師一味的要求學生死記硬背, 導致學生失去學習的積極性和興趣性。
1.2 教學模式改進
1.2.1 正確鼓勵引導, 建立學生的自信心 學習是個主動過程, 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學習, 才會事半功倍。教學初, 教師需不斷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和興趣, 讓學生充分認識到, 中藥化學是個充滿神奇的世界, 探索中藥如何發揮治療作用,歸根結底就是帶領大家走入中藥的化學世界, 尋找物質基礎的秘密。講授緒論時, 結合身邊用藥實例, 讓學生對中藥化學的運用產生興趣。同時, 鼓勵學生獨立查閱文獻, 解決疑問,在解決問題中不斷增強學習興趣和信心。
1.2.2 運用現代網絡技術, 多媒體生動教學 現代藥學領域發展迅速, 但教材更新滯后, 教學內容常與現實脫節, 不利于解決學生走入工作崗位后面臨的實際問題。因此, 教師的備課需利用網絡媒體, 查閱最新資料, 及時掌握中藥化學領域的最新提取方法、分離材料、前沿技術、分析儀器等動態,將最新科技普及給學生, 激發學生求知欲, 拓展學生知識面。
中藥化學成分的結構、提取分離等枯燥難懂, 一直被學生排斥, 運用多媒體技術可將枯燥的教學變得生動、清晰,在課堂有限的時間內傳播更多的信息量。例如, 講授化學成分結構時, 結合植物圖片, 吸引學生注意力;常用實驗儀器、大型分析設備均可通過圖片形式豐富地展現。提取分離流程可制成電子教學課件, 通過動畫演示實驗原理及具體操作,大大提高教學的生動性和形象感, 便于學生理解掌握。
1.2.3 引入問題式教學, 增強教學趣味性 問題式學習教學法是美國神經病學教授 Howard Barrows創立的一種發揮學生主動性和自學能力, 并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方法[2]。這種學習方法強調學生綜合素養, 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例如, 在苷類成分講述時,以黃芩為例, 給大家提出問題, 黃芩有浸、燙、煮、蒸等炮制方法。 南方認為“黃芩有小毒, 必須用冷水浸泡至變綠去毒, 叫淡黃芩”;而北方認為“黃芩必須用熱水煮后, 以色黃為佳”。同學們需結合苷類章節所學知識, 分組討論, 得出結論, 贊同哪方觀點, 并闡述理由。這種教學模式打破了常規教學的嚴肅性, 課堂氣氛輕松活躍, 學生大膽質疑, 共同探討, 既培養學生的思維表達能力, 又增強團隊意識, 擺脫枯燥無味的學習。
1.2.4 理論與習題相結合, 提高知識點的靈活運用能力 中藥化學課程在考試中并非單純的考查概念, 更注重各個知識點的綜合運用, 如酸堿性比較、色譜分析洗脫順序、設計提取分離流程、結構解析等。因此, 學生不僅要學習基本概念,更要配合相關練習靈活運用。教師在完成每章節的教學后,開設習題課, 將重要知識點以不同題型反復出現, 強化練習,并要求學生進行知識點的總結歸納, 便于理解記憶, 有利于學生在各類考試中得心應手。
2.1 存在的主要問題 中藥化學傳統教學中, 實驗課作為輔助教學, 通過實驗操作鞏固基本理論, 即驗證性教學[3]。實驗目的、原理、方法、操作均詳細給出, 實驗結果毫無懸念, 學生不需要思考, 只需“照方抓藥”。大多數學生喜歡實驗課, 因為實驗課無壓力、不拘束、課前不用預習, 課后的實驗報告照搬實驗講義, 實驗結果也千篇一律。同時, 最終期末成績中以理論考試為主, 占70%, 平時表現10%, 實驗成績僅占20%。因此, 傳統的實驗教學難以提高學生的重視程度, 無法發揮自主能動性。
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中央明確指出, 高等教育要重視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 強調知識、能力、素質三者的融合發展[4]。實驗操作技能得不到提高,對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就無從談起。
2.2 教學模式的改進
2.2.1 改變課程安排, 理論實驗分開 將實驗課時提出, 以“中藥化學實驗”作為一門單獨的考試課程, 專門為實驗課授課設定標準, 改變過去僅考察實驗報告的做法, 把實驗操作技能列入評定標準, 如滲漉法, 當教師講解后, 需邊指導學生操作邊評分, 分別從是否選擇合適的滲漉裝置;1%HAc等試劑配制是否規范;藥材是否潤濕;流速是否控制得當;pH值調節是否標準, 遇到問題能否自主分析和解決等等, 綜合考察學生實驗技能, 作為實驗平時成績, 提高學生對實驗課的重視程度。
2.2.2 摒棄保姆式教學, 培養學生開放式思維 不再提供實驗課詳細講義, 只將實驗題目告知學生, 讓學生分組討論,結合理論課所學方法, 設計簡單合適的提取、分離、鑒別方法,制定實驗目的、原理、操作、注意事項等, 教師根據各組實驗方案, 選取最優實驗設計, 修改不合理部分, 開放實驗室,鼓勵學生對實驗驗證, 最終改善并確定方案供全體學生使用。同時, 依次選派同學進行實驗前準備, 讓學生從實驗準備到實驗結束都充分學習, 不斷培養嚴謹的科研態度和創新性科研思維。
2.2.3 制定科學合理的考核方法, 不合格學生“回爐”學習 社會崗位對藥學類學生的基本實驗技能要求較高, 高校教師需特別重視培養學生的實踐技能, 以免與社會脫節。為提高重視程度, 需針對中藥化學實驗課設計考核辦法, 并確保評價方法公平合理。由教研室制定評分細則, 將評分具體化, 設置若干項評分要點, 每次實驗打出1~5分等級, 最終判斷出公正、合理的綜合實驗成績。每次實驗, 選擇實驗成績后20%的學生參加開放實驗室的統一培訓, 進行“回爐”操作, 強化實驗技能, 成績合格后方可繼續實驗。關于期末考核, 可結合平時成績、“回爐”成績、實驗報告成績, 綜合測評學生實驗技能, 劃分免考學生和必考學生, 最終給出科學合理的實驗成績。
綜上所述, 南京中醫藥大學翰林學院藥物化學教研室針對中藥化學的課堂教學和實驗教學環節進行了改革, 并已實踐, 學生學習興趣、主動性以及對實驗課的重視程度比以往有了明顯提高。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出高素質的藥學專業人才,教學改革的方法和措施也很多, 但只要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引導學生不斷創新, 就能夠培養出適合社會的應用性人才。
[1]趙惠茹, 楊靜, 靖會, 等.天然藥物化學教學改革的實踐與體會.基礎醫學教育, 2011, 13(3):236-238.
[2]于浩飛, 何保麗, 王 扣, 等.PBL 教學法在天然藥物化學實驗教學中的應用.昆明醫科大學學報, 2013, 11(5):163-165.
[3]梁曉霞, 程偉.深化藥物化學教學改革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中國醫藥導報, 2011, 8(2):114-115.
[4]周雄.創新性化學人才培養中的探究性實驗教學研究與思考.科學之友, 2010, 3(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