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通訊員 袁亞祥
水果消費不必崇“洋”
特約通訊員 袁亞祥
隨著老百姓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我國對外開放程度的加大,消費進口水果不再是什么難事,尤其是像上海這樣的特大城市,越來越多的進口水果開始走進尋常百姓家庭。面對市面上貼著各種標簽的“洋水果”,消費者該如何決擇呢?
據上海檢驗檢疫部門的相關人士介紹,目前我國對進口水果管理較為嚴格,只要進關就必檢。盡管如此,仍有一些進口水果未經正規渠道就進入市場銷售。目前上海口岸全年經營進口水果總量達到20萬t左右,而市場上實際銷售數量卻高達30萬t。專家分析,這當中必定有假冒貨和“水貨”。真正的進口水果,除了外包裝標志要符合有關規定外,進口前還必須經國家檢驗檢疫部門審批,確定原產地沒有疫情才準進口;到達我國口岸時,還要經過檢驗檢疫部門檢驗檢疫,合格后才允許進入國內市場銷售。因此,購買進口水果不要被果品上的標簽迷惑,要看外包裝標注的產地,對于包裝全部為外文的水果,在弄不清詞意的情況下應謹慎購買。目前一些商家對假洋水果一般不標明產地,所以消費者在購買時要看清楚,必要時可詢問經銷商,并可要求其提供有關進口報檢材料。此外,購買進口水果最好到有資質的批發市場或規模較大的超市及商場購買,同時要留存保管好購買水果的票據,以便維護自己的正當權益。
基于我國曾經落后的歷史,“洋”水果、“洋”品牌在人們心中的形象仍是有技術含量、有較高質量,“價格雖然貴一點,買個放心”,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卻不可過度崇拜。近些年來,在現代農業技術的推動下,我國水果總體質量不斷提高,品質、口感遠遠超過進口水果的不在少數,比如新疆阿克蘇蘋果、陜西粉紅女士蘋果、周至獼猴桃、江西贛南臍橙、甘肅花牛蘋果等,這些國產水果就連一些外國友人吃了之后也伸出大拇指一個勁地夸 “OK”。遺憾的是,在國內市場上,這些優質果品卻遠沒有像“蛇果”“佳沛奇異果”那樣受到大眾青睞。針對消費者的“崇洋”心理,國內有些企業為了迎合市場需求,就紛紛搞起了“洋”包裝,貼上“花俏”的外文標簽,或將產品起個“洋名“,再轉身“殺”回國內,以顯示它們是“洋貨”,出身“高貴”。東西還是那些東西,消費者卻憑空為“洋氣”多掏了票子。倘若人們不以“洋”為貴,樂于用國貨,樂于消費國內品牌,不是更實惠更經濟嗎?
雖然目前我國農產品質量總體偏低,品牌農產品總體較少,但是,筆者相信,只要大力提倡自主創新,把創建品牌作為發展戰略,像滬郊南匯“綠妮”、金山“多利升”和奉賢“心心”等這樣高質量的名牌國產水果必然會越來越多,消費者對國產水果的信心也會越來越足。在經濟一體化時代,國際競爭日益激烈,我們只有多多發展國產自主品牌,才能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強大品牌的形成,既需要企業界認真努力,也有賴廣大消費者支持認同。作為普通消費者,我們不排斥“洋”貨,但也不能匍匐在“洋”品牌之下,提倡在同等水平下消費國產水果,支持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產品和民族品牌的建立與發展。
一位多年從事水果經營的業內人士透露,近年來一些國外優良水果品種被我國大規模引進,很多“洋水果”已在中國落地生根,崇“洋”更無必要。倡議大家做有理性和有擔當的消費者,克服以“洋”為榮的思想,信任國貨,消費國貨,為國貨的成長提供溫馨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