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浪輝
中西醫結合治療變應性鼻炎58例臨床療效觀察
張浪輝
目的 探討中西醫結合療法在變應性鼻炎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58 例患者隨機分成治療組、對照組 , 每組 29 例 , 對照組采用常規的西藥治療 , 治療組則在對照組的基礎上 , 加用中藥進行輔助治療 , 觀察治療前后總體療效及 IL-13 的含量變化。結果 ①治療組和對照組總有效率分別為 93.1%和 86.2%。②在 IL-13 的水平方面 , 治療后治療組和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結論 中西醫結合治療過敏性鼻炎對于提高臨床治療效果具有重要意義。
中西醫結合;變應性鼻炎
1. 1 一般資料 參照《變應性鼻炎的診治原則和推薦方案(2004年 , 蘭州 )》中所推薦的療效評定標準[1], 并符合第 6版教材《中醫耳鼻咽喉科學》[2]中關于肺經伏熱型診斷標準。選擇 2012年 1月 ~2013年 12月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二人民醫院耳鼻咽喉科門診就診的肺經伏熱型常年性變應性鼻炎患者 58例 , 隨機分成治療組、對照組 , 每組 29例 , 兩組在年齡、性別、病程、病情評分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 均>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兩組患者均睡前 0.5 h同時口服氯雷他定 , 10 mg/次 , 1次 /d, 以 10 d為 1療程 , 連續觀察 3個療程。 ①治療組加服自擬方劑清肺湯 , 其藥物組成為 :桑葉 15 g、野菊花 15 g、黃芪 9 g、連翹 12 g、防風 9 g、辛夷 9 g、夏枯草 12 g、麥冬 15 g、甘草 3 g。服用方法 :2次 /d, 100 ml/次。②治療前、后測定患者血清中 IL-13含量。
1. 3 統計學方法 應用 SPSS19.0軟件行統計學處理 , 計量資料以均數 ± 標準差 ( x-±s)表示 , 行 t檢驗 ;計數資料用率表示 , 行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1 兩組治療后次癥療效比較 治療后 , 治療組 :有效 27例 , 無效 2例 , 總有效率 93.1%;對照組:有效 25例 , 無效 4例 ,總有效率 86.2%。治療組與對照組在治療結束后次癥療效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1)。
2. 2 兩組治療前后 IL-13血清值 (pg/ml, x-±s)的比較 治療組 , 治療前 (454.38±158.82)pg/ml;治療后 (229.09±115.36)pg/ml,差值 (225.29±73.58)pg/ml;對照組 , 治療前 (437.30±155.65)pg/ml,治療后 (264.88±134.18)pg/ml, 差值 (172.42±72.27)pg/ml。兩組治療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治療組治療前后比較差異有顯著性統計學意義 (P<0.01);西藥對照組治療前后比較差異有顯著性統計學意義 (P<0.01);兩組治療前后差值比較有統計學意義 (P<0.05)。
現代醫學認為 , 變應性鼻炎 (AR)的發病是 Th2 細胞因子相對于 Th1 細胞因子占優勢的結果[3]。反之 , AR 的康復是 Th1 細胞因子相對于 Th2 細胞因子占優勢的結果 , 而IL-13 便是 Th2 細胞因子的代表之一 , 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 ,通過調節這些細胞因子產物和功能將可能為臨床治療提供新的策略。自擬清肺湯 , 方解 :君藥桑葉、菊花 , 其中桑葉輕清靈動 , 直走上焦 , 以疏散肺中風熱見長 , 菊花氣清上浮 ,微寒清熱。連翹清心火 , 散上焦風熱。黃芪、防風固表而不留邪 , 祛風而不傷正。辛夷清宣肺氣 , 善通鼻竅共為臣藥。佐以夏枯草瀉肝火以明目;麥冬清肺熱 , 養肺陰。甘草為使 ,調和諸藥。
從本觀察結果可以看出 , 在氯雷他定治療基礎上加服清肺湯治療肺經伏熱型常年性變應性鼻炎的綜合療效方面 , 治療組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 表明清肺湯治療變應性鼻炎具有顯著療效 , 可以有效改善變應性鼻炎的臨床癥狀 , 還可以調節 IL-13 水平 , 即 :更有效抑制 Th2 細胞因子的分泌 ,降低 IL-13 水平 , 從而為中西醫結合治療變應性鼻炎提供了科學依據。
[1]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編輯委員會 ,中華醫學會耳鼻喉科學分會 .變應性鼻炎的診治原則和推薦方案 (2004,蘭州 ).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 , 2005,40(3):166-167.
[2]王世貞 .中醫耳鼻咽喉科學 .北京 :中國中醫藥科技出版社 , 2003:127.
[3]Romagnani S. The role of lymphocytes in allergic disease. Allergy Clin Immunol, 2000,105(3):399-408.
2014-04-21]
355017 福安 , 福建省閩東衛生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