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家恩,駱世明
(華南農業大學 農學院,廣東 廣州510642)
精品課程建設是高等教育適應社會對高素質人才培養的必然要求,是高等學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1]。2003年教育部啟動了第一批精品課程建設。華南農業大學的農業生態學課程于2006年也分別被教育部和廣東省遴選為國家精品課程和省精品課程。經過近幾年的發展,在師資隊伍建設、課程網站建設、教材建設、雙語教學、視頻課程、實踐教學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農業生態學(Agricultural Ecology,Agroecology)是運用生態學和系統論的原理和方法,研究農業生態系統中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聯系、協同演變、調節控制和持續發展規律的學科。農業生態學是生態學在農業領域的應用,屬于應用生態學的范疇。本課程綜合性和應用性很強,是全國農林高校的生態學、生物學、農學、資源環境學、農業經濟管理等相關專業的必修課或選修課之一。因此,開展農業生態學精品課程建設對現代人才培養和提高公眾的生態環境意識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受益面廣。
按照國家精品課程所倡導的“一流的教師隊伍、一流的教學內容、一流的教學方法、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學管理”建設目標,近年來本教學團隊對農業生態學國家精品課程開展了多方位、立體化的建設工作(如圖1 所示),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教學團隊是精品課程建設順利開展的基礎支撐與人力資源保障,因此,加強高水平的師資隊伍建設至關重要。通過自身培養以及適當引進新師資,并通過實施青年教師導師制培養計劃,發揮骨干教師的“傳幫帶”作用等措施,本課程的師資隊伍規模在不斷擴大,師資結構在逐漸優化,教學水平也在逐步提高。目前,承擔和參與農業生態學精品課程理論與實踐教學的教師共計有10 多人。從職稱結構上看,現有教授6 名,副教授3 人,講師和教學輔助人員等5 人;從學位或學歷結構來看,具有博士學位的有10 人,碩士學位3 人,其中50%以上的教師有出國進修或合作研究經歷。從年齡結構來看,45 歲以上的教師有6 人,其他教師均在45 歲以下,占57%。從專業結構來看,涵蓋生態學、農學、作物學、土壤生態學、環境生態學、生物技術、儀器分析等方面的研究背景,專業結構較為互補。在主講教師中,現有全國高等學校教學名師1 人、廣東省高等學校教學名師1 人、廣東省“千百十工程”國家級培養對象2 人、省級培養對象2 人、校級培養對象4 人。本課程的師資隊伍與本校其他生態學方向的師資組成的“農科生態學系列課程教學團隊”于2007年被教育部遴選為國家級教學團隊,雄厚的師資力量為農業生態學精品課程教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圖1 農業生態學國家精品課程建設內容
課程網站建設是精品課程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是進行課堂教學和遠程教學的現代技術手段,它不僅在課堂上可作為教學的媒介與載體,而且在課外(隨時隨地利用網絡)還可作為學生預習、復習、練習、自學、互動交流的平臺。農業生態學精品課程網站的內容較為豐富,主要涵蓋十個方面:課程介紹;師資隊伍;教學大綱和教案;多媒體課件;視頻錄像;實踐教學(含實驗和實習指導);練習與考試(包括習題庫和試題庫);在線答疑;教學資源庫(包括生態熱點、生態圖庫、學術報告、生態論壇、生態期刊、生態論文、生態網站、生態視頻、學生報告、綠色家園、教學參考教材信息等內容);站內公告(及時發布與一些課程相關的動態信息、會議通知等)。精品課程網站的開發設計方面,主要從為學生服務的理念出發,十分注重網站的精品性、易用性、功能性,網絡課件(網絡教程)的可視性、美觀性和可更新性[2],以及網絡界面的友好性。2007年,農業生態學課程網頁獲第六屆全國高等農業院校教育技術年會多媒體課件評比二等獎。
精品教材是精品課程建設的重要標志之一。華南農業大學是我國最早設立農業生態學課程的農業院校之一,1987年由本課程負責人駱世明教授等編著出版了我國較早的《農業生態學》教材,連續加印4 次,近2 萬冊才滿足了當時的需要。該書獲得了1992年全國首屆“興農杯”優秀圖書獎。國內后來的多本農業生態學教材都或多或少參考了該書的內容。2001年,在10 多年課程教學的基礎上,駱世明教授等重新組織編寫出版了一本面向21世紀教材《農業生態學》,結合農業生態環境問題與生態學發展前沿領域,增添了許多新內容,如中國生態農業發展、全球變化、生物多樣性、可持續發展、植物化感作用、分子生態學、景觀生態學、資源經濟學等內容。該書2005年獲全國高等農業院校優秀教材,先后已印刷4 次,印數達3 萬多冊,成為國內高?;蚩蒲袉挝坏谋究平虒W和研究生入學考試的必備教材,對全國農林院校的農業生態學教學產生了積極影響。2009年,《農業生態學》又被列入普通高等學校“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面向21世紀教材、全國高等農林院?!笆晃濉币巹澖滩牡某霭嬗媱潯S神樖烂鹘淌诮M織國內5 所大學的12 位專家編寫了新版的《農業生態學》教材,在內容體系上進行了較大的調整,使得知識結構更為清晰,同時也增加了一些新的生態學熱點方面的內容。為配套理論課教學,本團隊還編寫出版了《農業生態學的實驗與實習指導》教材(全國高等農林院校“十一五”規劃教材、普通高等學?!笆晃濉眹壹壱巹澖滩呐涮捉滩?。另外,近年來,駱世明教授還主編了《生態農業的模式與技術》《農業生物多樣性利用的原理與技術》兩本著作,它們可作為農業生態學課程教學的輔助讀本?!掇r業生態學實驗與實習指導》獲2011年全國高等農業院校優秀教材;《生態農業的模式與技術》獲第11 屆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優秀科技圖書一等獎。上述系列精品教材的出版為農業生態學精品課程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
雙語教學是當前我國高校改革中的一個新生事物。隨著當今國際化、現代化和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趨勢,培養既熟悉漢語和漢語文化,又了解外語和外國文化,全面發展的復合型、國際型、擁有過硬專業知識與技能的人才將成為社會經濟發展和提升國際競爭力的必然要求[3]。為推動農業生態學國家精品課程不斷與國際接軌,近年來,本團隊積極開展了雙語教學工作。在雙語教學的教材方面,以駱世明主編的《農業生態學》(2009年版)為藍本,參考使用英文原版教材(Stephen R.Gliessman,Agroecology:The Ecology of Sustainable Food Systems(Second Edition).,CRC Press,Taylor & Francis Group,2006;J.L.Chapman and M.J.Reiss,Ecology: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劍橋大學出版社,1999,影印版),同時建立了農業生態學雙語教學網站。在雙語教學過程中,采用小班上課方式。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前期采用英語全面講授(約80%)和中文重點小結(約20%)相結合的方式,后期采用全程英語授課。學生的考試、作業、提問等環節均使用英文,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英語水平用英文或中文回答。上課前教師將下次課的PPT 課件、主要術語和上課要點均提前發放,使每位學生對下一次課的內容都有較多了解和準備,英語基礎不太好的同學可以提前做好準備。本團隊已有4 名教師獲得了華南農業大學雙語教學資格認證。因雙語教學方面取得的突出成績,2008年,華南農業大學農業生態學精品課程獲得了“國家雙語教學示范課程”建設立項。
2010年,一股“開放課”熱潮在中國蔓延開來。在國外開放課程火爆網絡的同時,我國的精品課程建設也在迅速發展。2011年,教育部發布了《教育部關于國家精品開放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教高〔2011〕8 號),其中提出,“十二五”期間,教育部、財政部將立項建設1 000 門精品視頻公開課[4]。所謂精品視頻公開課是指以高校學生為服務主體,向公眾免費開放的科學、文化素質教育的網絡視頻課程與學術講座。高等學校通過開展精品視頻公開課建設,實現服務社會和文化傳承創新的社會責任,激勵教師積極投入教學和人才培養工作,推進教學觀念轉變、教學內容更新和教學方法改革,造就一批“名師名課”,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水平和質量[5]。
目前,教育部、許多省份和高等院校都在積極推動不同級別的精品視頻公開課的建設工作。2012年,農業生態學精品課程也被遴選為華南農業大學精品視頻公開課加以建設。此視頻公開課的完成將進一步提升國家精品課程農業生態學的水平和知名度,進一步增強精品課程的社會服務功能和輻射應用功能,擴大其社會影響力和公眾教育效用。
農業生態學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生態學分支學科。因此,要建設好農業生態學精品課程,就必須加大農業生態學的實踐教學比重,探索適宜的農業生態學實踐教學的方法與模式。近年來在實踐教學方面,本精品課程采取了兩種形式:一是生態農業模式與農業生態環境的實地調查與參觀實習。即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進度的安排,適時地帶領學生到生態學野外實習基地(如華南農業大學增城教學科研基地、新會教學科研實習基地等)進行生態農業模式(包括鴨稻共作生態農業模式、稻田間套種模式、旱坡地立體農業模式等)以及農業與農村生態環境的觀測調查,以便讓學生在實踐中獲得農業生產第一線中的第一手資料,從而加深對課本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二是農業生態學種田實踐教學活動。在華南農業大學的校內生態學農場,結合農業生態學或普通生態學課程的教學,從大學三年級開始,實施“本科生親自種田計劃”的實踐教學活動,即給每個學生平均分配8 ~10 m2左右土地,每3 ~5 人一組,開展種田實踐,歷時2 個學期。要求學生根據自己所學的農業生態學知識,“自行設計種植計劃、自行開展作物種植、自行田間管理、自行進行實驗觀測、自行開展農產品收獲、自行進行產品產后處理(含銷售)”,最終提交生態種田實踐報告。任課教師則根據學生的實踐過程表現和實習報告質量綜合評定其成績。通過這些種田實踐教學活動使學生切身了解和體驗農業生產的全過程,并牢固領會和掌握課堂中所學的理論知識。
2003年,教育部決定實施“高等學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精品課程建設項目作為該“質量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經過幾年的努力,精品課程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從數量到質量,從學科門類到地區分布都達到了較高的水平。然而,在精品課程建設過程中,仍存在著一些誤區或問題,主要包括幾個方面:重結果輕過程,重數量輕質量,重形式輕內涵,重實踐輕理論[6],重“軟件”輕“硬件”,重立項輕管理,重建立輕維護。精品課程建設是一個不斷積累、動態管理、系統優化和示范輻射的過程[6],因此,必須充分認識到精品課程建設的長期性、動態性、持續性、系統性等特點。
精品課程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因此,必須從師資隊伍、課程網站、精品教材、多媒體課件、視頻資料、教學資源庫、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教學平臺、教學管理等方面進行全方位建設與全程優化,方能實現“五個一流”的目標。
精品課程建設是一項長期工程,具有動態性。課程成為精品并非一朝一夕就能達到,應該充分重視長期的教學工作積累,需要眾多甚至幾代教師的共同努力和貢獻?!熬贰笔且粋€動態目標,建設是一個通過不斷努力而逐步接近目標的長期過程,不是靠突擊式的一蹴而就[6]。精品課程建設的許多要素,特別是對于教學內容及教學資源而言,需要不斷地完善與動態更新,才能保持精品課程的先進性與可持續性的教學示范效應。
精品課程建設不僅強調“軟件”建設,而且也需要“硬件”教學平臺的支撐,因此,必須千方百計,通過多種渠道加大資金投入,以保證基礎教學平臺(如教學設備、實驗室、實習基地等)、課程建設和教學活動的持續運轉,否則可能會“半途而廢”。目前,許多精品課程建設僅僅在立項時有一定的經費投入,而缺乏后續的資金保障。希望相關部門對這個問題給予足夠重視。
精品課程建設作為一種教學活動,具有其內在的和共性的發展規律,因此,在建設過程中,需要加強相關教育理念與學生認知發展規律、教學管理理論等方面的研究,以便為精品課程建設實踐提供理論指導,最終方能真正實現精品課程建設在形式、內涵與實效上的完美結合。
精品課程是具備一流教學水平的示范性課程[6],因此,需要加強對精品課程建設的動態評估與日常管理工作。要制定精品課程建設績效的評估指標體系;要擴大精品課程的資源共享和社會服務功能,以及對其他課程的示范帶動效應;要加大相應的精品視頻公開課的建設力度,進一步提升精品課程的社會公益性效用與示范功能。但同時要制定相關的法規和措施,加強對教學團隊和與精品課程相關的創新教學資源知識產權的有效保護。
[1]潘留仙.啟動精品課程,提升教學質量[J].湖南涉外經濟學院學報,2006,6(1):1 -5.
[2]李 濤,張 波,何斌斌,等.國家精品課程——《農業生態學》教學網站開發與設計[J].電腦開發與應用,2009,22(9):7 -9.
[3]莊建東,曾勇進,李 思.雙語教學理論的探討及其應用[J].心智與計算,2010 4(1):8 -13.
[4]張 權,謝曉霞.精品視頻公開課建設中的思考與建議[J].時代教育,2012(5):142.
[5]許 瑋,董 榕,李紅美,等.努力推進中國特色的視頻公開課建設——2012年全國高校精品視頻公開課建設研討會綜述[J].現代教育技術,2012,22(6):122 -125.
[6]童乃誠.談高校精品課程建設的全程優化[J].湖北生態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5(4):21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