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家紅,王瑞仙,潘芬萍,王慧琴
(湖南科技大學 管理學院,湖南 湘潭411201)
旅游業的迅猛發展極大地推動了高等旅游教育的發展,湖南省旅游院校的發展呈現快速增長的態勢,旅游本科教育蓬勃發展。然而,旅游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相脫節,大學生對旅游專業的認可度不斷走低,本科生旅游行業內就業率不高,旅游本科教育凸顯的問題越來越值得我們深思。本文僅就湖南省旅游本科教育的一些具體情況進行探析,以期能為旅游本科教育的發展提供一些借鑒。
湖南旅游本科教育開辦較晚。1993年,湖南師范大學在湖南首先開設了本科層次的旅游專業。湖南大學在1997年開設了全日制本科層次的旅游管理專業,后因旅游專業招生和就業不穩定,2003年之后停止了招生。中南林學院(現改名為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吉首大學、湖南商學院、湘潭大學、湖南科技大學相繼在90年代后期開辦了旅游本科教育。1999年高校擴招后,一大批原來專科層次的師范院校和專業學校通過合并或者改制相繼升格為本科院校,絕大多數開設了旅游管理本科專業。截至2012年,湖南省內的本科學校基本上開設了這一專業,只是在培養層次上有所區別(見表1)。
按照2012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計劃統計,湖南省招收旅游本科專業的院校為30 所,遍布湘中、湘西、湘南、湘北四大區域(見表2)。湘中4 市17 所,約占57%;湘西3市3 所、湘南4 市5 所、湘北3 市5 所,共約占43%。按照招生層次劃分,一本院校4 所,約占13%,且全部集中在湘中,長沙和湘潭各2 所;二本院校16 所,約占53%,湘中7 所;三本10 所,約占34%,湘中6 所。統計數據表明,湖南省旅游本科教育空間分布非常集中,主要集中在湘中地區,其中省會長沙成為旅游本科教育力量最集中的地區,招收一本、二本和三本旅游專業的院校有10 所,占全省的1/3。湖南省高等院校旅游本科教育的分布和區域旅游經濟發展基本吻合,旅游發達地區數量多,旅游欠發達地區數量少,這也與全國旅游高等院校的區域分布基本類似。

表1 湖南省旅游管理本科專業設置時間

表2 湖南省旅游管理本科專業招生院校區域分布
在博士辦學層次上,中南大學在工商管理一級學科下設“旅游管理”二級學科博士點。中南林業科技大學設有森林游憩與公園管理博士點,招收旅游相關方向博士研究生。湖南師范大學旅游學院網站宣稱,2011年該學院獲準開辦旅游地理博士招生方向,但并未在2011年及2012年湖南師范大學博士研究生招生專業目錄找到相關招生信息。據2013年各校碩士研究生招生專業目錄統計,湖南省有8 所院校招收旅游管理碩士研究生,主要集中于長株潭地區。其余15 所高校只招收旅游管理本科專業(見表3)。

表3 湖南省旅游教育辦學層次
據調查,湖南省大多數旅游本科專業的培養目標缺乏深刻認識,各高校專業培養的目標大同小異,基本上是培養理論基礎扎實,實際操作能力較強,適合在旅游企事業單位、旅游行政管理部門、旅游景區景點及其它相關行業從事管理和研究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但對其所培養的人才具體類型(如服務操作型人才、基層管理人才、中高層管理人才、理論研究人才等)并未做出清晰的區分。培養目標和定位的類似性和不明確性,以致教學計劃、課程設置針對性差,因而培養出來的人才在知識結構、能力結構方面難以適應旅游行業相關崗位的任職要求。
湖南省的旅游本科專業的設置主要是旅游管理專業、酒店管理專業。一些學校僅有旅游管理專業,一些學校依托其自身優勢和社會需要開設新的專業或方向。中南林業科技大學主要依托其深厚的林學知識,以森林旅游系起步,開設了飯店管理專業、國際旅游專業、旅游管理專業(偏重生態學)。湖南師范大學旅游學院設有旅游管理專業、酒店管理專業,同時各專業設置了不同的研究方向,如旅游管理專業下有雙語方向、旅游教育方向。湖南涉外經濟學院根據社會需要開設了與旅游專業密切相關的高爾夫服務與管理專業。湖南商學院除了開設旅游管理和酒店管理之外,還開設了會展經濟與管理。
各院校課程體系結構一般分為公共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專業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四類。課程內容和知識面大而全,雖能滿足旅游行業從業人員的基本要求,但理論性課程較多、應用性課程較少。由于受到場地、經費、師資等各方面條件的限制,我省大部分高校旅游專業的實踐教學環節不完善。景區實習流于形式,大多以短暫的近距離觀光旅游代替。旅行社需要人員較少,大量學生集中實習的可能性較小。目前湖南大部分高校選擇酒店作為主要實習單位,一般為6 個月。但部分酒店對實習生不夠重視,而學校也因距離遙遠而疏于對實習生的教育和管理。
湖南省旅游教育相對于一些辦學歷史悠久的地區或學校而言發展時間較短[1],湖南高校的很多旅游專業是在其原有的相關學科或專業的基礎之上開辦的,各高校的旅游專業師資大多數來自于相鄰的地理學、歷史學、經濟學、中文等相關專業,少數的專業對口老師多來自于近幾年培養的旅游管理專業碩士畢業生。因此,大多數高校旅游管理專業的師資隊伍結構不盡合理,40 歲以下的年輕教師居多,且職稱普遍不高、學歷相對偏低。一位老師身兼幾門課程的教學工作、專業不對口的老師上臺授課等現象廣泛存在。此外,絕大多數教師實踐操作能力欠缺,對學生的教育大多停留在課堂理論教學上,這很難適應與滿足該專業實踐性較強的社會要求,人才培養的質量無法達到質的飛躍。
只有明確把握本科院校專業培養目標,才能培養出適銷對路的專業人才[2]。并且應該依托各高校自身優勢,明確定位,在不同學科、不同層面中完成自己的目標定位和課程設置,突出各自特色。依據湖南省開設旅游管理本科專業高校的實際情況來看,筆者提出以下三種思路進行各高校的差異化發展(見表4)。同時,對于現在學校辦學條件、辦學經驗優勢不明顯、學生就業不夠理想的院校,可以選擇退出旅游管理專業培養隊伍,專注于其他特色優勢學科的發展。

表4 湖南省旅游教育高校特色定位
湖南的旅游教育起步晚,專業設置還不成熟,要認真研究開設專業的市場前景及其可行性,以解決旅游專業人才培養與市場錯位的現象[3-4]。保證生源和提高行業就業率是解決旅游本科教育萎縮的可行思路[5],在市場經濟的前提下,各高校可以立足自身優勢、兼顧市場需求,開設一些社會需求較大、反響較好,有發展前景的新專業,如旅游規劃與設計、會展旅游等新興專業,既適應了形勢的發展,又開闊了學生學習和就業的視野。此外,課程的科學設置與課程體系的合理構建是高校教學基本建設的核心環節,是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合格人才的重要措施。企業是推動旅游教育發展的重要力量[6-7],旅游專業課程的教學內容設計不僅要符合教學計劃對該課程的教學目的、教學效果所提出的要求,更要滿足旅游企業對畢業生獨立工作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的需要。因此必須加強實踐教學學時和學分占總學時和學分的比重,注意培養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此外,為強化學生的職業角色仿真模擬,更好地提高教學質量,學校一方面要努力建設好校內模擬實驗室,另一方面要積極加強校外實習基地的建設。同時,可以聘請一些知名旅游企業的經驗豐富的一線管理人員和服務人員給學生講座,或有計劃地派遣老師去旅游企業從事日常管理實踐,以此實現校企良性互動,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另外,國際旅游的迅猛發展使得旅游業對外語的要求越來越高,各高校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加強學生英語能力的提高,適量增設雙語課程,也可以吸引英語專業的學生報考旅游雙學歷,借以提高學生的整體綜合素質。
教師是旅游管理本科教育的關鍵因素[1],建設一支素質高、結構優化的師資隊伍刻不容緩,具體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1)加強對現有師資隊伍的再教育、再培訓,鼓勵其攻讀旅游管理專業碩士、博士;(2)可擴大旅游專業碩士、博士招生規模,盡快形成更具專業化的師資隊伍;(3)由于旅游專業具有很強的實踐性,所以,還必須抓好課堂與社會的良性互動,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的辦法,有目的、有計劃、有針對性地從政府部門、旅游企業聘請有實踐經驗的相關人員擔任兼職教師和實踐指導教師,同時積極組織院校教師投身旅游實踐,努力營造機會讓現有的專職教師到行業中掛職學習,參加多種形式的培訓班,增加實踐經驗,推進“三師型”(即集教學、科研、專業技能于一體)專兼職師資運行機制,促進湖南旅游管理本科教育的良性發展。
我國旅游業的發展前景廣闊,迫切需要大批高質量的專業人才,而湖南旅游高等教育還不適應旅游業的快速發展[8]。作為旅游專業的大學生應該有遠大的理想和宏偉的目標,為了能讓大學生從專業學習中樹立職業自豪感,為將來順利進入職場做好充分的準備,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要為學生提供各種機會,讓學生積極參與各種與專業有關的大型活動,促成其盡快形成彬彬有禮、溫文爾雅、充滿自信與自豪等良好的職業意識、職業道德以及職業習慣。另外,鑒于目前我國有許多旅游企業對大學本科生和中專生、職高生在工資待遇上沒有太大差別,使得大學生員工心理失衡、流失率過高的現象普遍存在,對此,旅游企業可以考慮實行“學歷+崗位+績效”的綜合薪酬制度,同時完善企業人才激勵機制,創造一種公平競爭的環境,提高激勵機制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吸引和留住專業高級管理人才。
[1]楊志軍.湖南高校旅游教育現狀淺析[J].湖南商學院學報,2006,14(1):115 -117.
[2]陳肖靜.關于高等旅游教育改革的思考[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00,4(4):72 -75.
[3]盛正發.我國旅游高等教育的反思[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2006(1):24.
[4]張 巖,顧文靜.旅游教育與高素質旅游專業人才的培養[J].遼寧教育研究,2004(5):63.
[5]保繼剛,朱 峰.中國旅游本科教育萎縮的問題及出路——對旅游高等教育30年發展現狀的思考[J].旅游學刊,2008(23):13 -17.
[6]余鳳龍,闞耀平.江蘇省旅游本科教育的發展現狀與培養定位思考[J].蘇州教育學院學報,2011(3):82-84.
[7]峻 松,王 越.以市場為導向培養高等旅游專業人才[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6,24(5):104-105.
[8]盛正發.中部崛起與湖南旅游高等教育的沉思[J].平頂山學院學報,2007,22(2):40 -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