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予
(中國醫科大學發展規劃與學科建設處,沈陽 110001)
淺析高等院校課堂教學質量評價
王 予
(中國醫科大學發展規劃與學科建設處,沈陽 110001)
對高校教師的課堂教學質量進行評價和考核,可以推進學校的教學改革,同時促進高校教育教學質量的發展。文章通過界定教學評價的相關概念,匯總國內外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探討我國課堂教學質量評價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高等院校;課堂教學質量評價
“教育夢”是“中國夢”的重要組成部分,實現兩個百年目標和“中國夢”,教育是先導和基石。高等教育肩負著傳承文化和培養人才的重要使命。如何提高高等教育教學質量,對于滿足高等教育自身發展的客觀需要,滿足建設人民滿意大學、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業能力的需要,建設創新型國家、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大意義。隨著高校辦學自主權和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各高校的教學任務成倍增加,特別是大量的新開專業和新開課程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對高校教師的課堂教學質量進行評價和考核,可以推進學校的教學改革,同時促進高校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
1.1 評價 學術界對評價的理解存在爭議。格朗德把評價定義為“評價=測量(量的記述)或非測量(質的記述)+價值判斷[1]”。美國《課程計劃和編制》一書對評價做了如下闡述:“從操作的角度看,評價是判定我們想要做的事情已經做得如何的過程[2]”。我國學者余林[3]認為,評價是對人物或事物的價值的衡量與判斷。盡管對評價的概念眾說紛紜,但是評價作為一項伴隨著社會發展與進步的內涵,被廣泛用于社會各個領域,包括教育領域當中。
1.2 課堂教學 課堂教學就是指在課堂這一特定情境中,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所構成的雙邊活動。它以班級授課制為表現形式,以培養和發展學生為目的,由相對固定的教師和學生,在相對穩定的時間、相對固定的空間,圍繞特定內容進行教學的活動。
1.3 課堂教學質量評價 課堂教學質量評價是指運用有效的技術手段,全面搜集、整理和分析課堂教學狀況,并對其作出價值判斷,以改進教學活動、提高教學質量的過程。
2.1 國外研究報告 歐美等國家開展課堂教學評價研究較早,課堂教學質量評價工作已基本達到規范化與科學化水準。為了教師提高教學質量,在開展課堂教學質量評價時,始終堅持評教與評學相結合的原則[4]。
2.1.1 評價主體 學校管理者、同行教師、學生、教師本人、校友以及記錄等通常被作為國外課堂教學質量評價主體,其中最有影響的是系主任評估、系統的學生評估、同行意見等[5]。國外高校普遍使用的評價組織形式是學生評價,據調查顯示,美國98%的醫學院校已經將學生評教作為一項制度化的機制[6]。
教育界部分學者認為,學生的知識水平、學習態度以及個人的喜好等都會對評價結果的可靠性產生影響。但是,后續的研究從不同角度驗證了學生評教結果是確切性。Hammond[7]研究發現,學生評價具有相當高的可靠性,其信度通常在0.8~0.9之間,在統計學意義上具有較大的穩定性。Marsh[8]的研究結果表明,在足夠多學生參加評教的前提下,評價可獲得較高的信度。他的研究指出,對同一個教師的同一門課程,在不同的時點(學生不同)進行評價,相關系數在0.63~0.89之間波動,其平均值可達到0.74,足以驗證學生評價教學具有較高的穩定性。
2.1.2 評價內容 戴一鳴等[9]指出,國外學者一致認為,教學質量評價是一多維性評價指標體系。對于評價內容,以Centra、Marsh的研究最具代表性。Centra[10]匯總了相關教學質量的研究后指出,教學的組織、結構或清晰度,教師與學生的交流,教學技巧、表達或授課能力三個維度可以作為評價教師教學質量的手段。然而Marsh[11]制定了教師教學質量評價問卷(簡稱為SEEQ),其中包括教學質量的9個維度:學習/價值感、教學熱情、組織/清晰性、群體互動、人際和諧、知識寬度、考試/評分、作業/閱讀材料、功課量/難度,涵蓋32項評價指標。總的來看,國外課堂教學評價既注重對教學績效的檢定,又強調對教師教學過程的評價。
2.2 國內研究報告 國內課堂教學質量評價開始于20世紀50年代,由于受前蘇聯教學理論的影響,課堂教學質量評價主要側重于對知識的理解、知識的掌握和知識的應用的評價。直到20世紀80年代末及90年代初,一些高校才開始研制課堂教學評價指標體系,但經過20年的教育改革和發展,許多具體評價內容、評價目的和實際需要已不完全符合。近幾年,隨著教學質量愈發受到重視,國內高校對課堂教學質量的研究工作又逐漸活躍起來。
2.2.1 評價主體 目前,國內高等教育界公認的課堂教學質量的評價主體有:學生評價、督導評價、教學管理人員評價、同行評價、自我評價等。雖然評價主體的范圍已經確定,且不存在爭議,但如何最大限度地發揮不同主體的評價作用,將不同主體評價有機地結合,成為近年來國內高等教育界重點研究的課題。
2007年,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教育評估分會以“學生評教”為年會主題進行學術討論,探討學生評教的理論基礎與發展趨勢。這表明了學術界對“學生評教”的重視。另外,學生作為教學對象,是教學活動的主體,對教師課堂教學質量的評價好壞的感受最直接、最深刻。因此,以學生作為主體,對教師的教學質量進行評價,不僅能夠充分體現現代教學中的民主意識,還有助于教師及時了解自己教學過程中的優勢和不足,不斷優化教學過程,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質量[12]。
2.2.2 評價內容 由于沒有統一的標準,課堂教學評價指標體系的劃分一直存在爭論,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包括:由中國醫科大學等12所醫科院校共同開展了“高等醫學院校教師教學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評價表主要包括教案水平、科學知識的傳授、學生能力的培養、教書育人和教學方法與手段的合理應用5個方面的內容;劉本固[13]就課堂教學質量的評價內容和目標分為教學內容的評價、教學藝術的評價、課堂結構的評價、課堂管理的評價和教學效果的評價;章小輝等[14]利用社會學方法進行研究后認為,有效教學的評價指標體系應分為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組織、教學表達、教學態度和總的效果;劉蘭英[15]提出從教學設計、教學活動和教學成效3個維度劃分指標的設想。雖然國內外學者對課堂教學評價指標內容的劃分不盡相同,但基本都包括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態度、教學能力、教學效果等幾個方面。
科學的指標體系是得出科學評價結論的重要前提。在構造評價體系框架時,應選用科學的方法篩選指標,排除相互干擾的項目,保證指標體系的科學性[16]。
在教育學相關文獻中,指標篩選的方法集中于:專家咨詢法(如德爾菲法)和層次分析法。德爾菲法(De1phi)是20世紀40年代美國蘭德公司研制的一種直觀預測技術,是目前公認的具有廣泛代表性,同時又較為可靠地收集專家建議的研究方法。層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簡稱AHP)是將與決策總是有關的元素分解成目標、準則、方案等層次,在此基礎之上進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決策方法。特點是在對復雜的決策問題的本質、影響因素及其內在關系等進行深入分析的基礎上,利用較少的定量信息使決策的思維過程數學化,從而為多目標、多準則或無結構特性的復雜決策問題提供簡便的決策方法。
此外,也有學者采用變異系數法、離散程度法、相關系數法、逐步回歸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模糊綜合評價法和灰色理論聯度法、專家會議法、專家意見平均法等統計學方法對指標進行篩選,進一步保證了篩選指標的客觀性。
我國課堂教學質量評價工作已經取得了一定的發展和進步,很多高校已經探索出了不同的課堂教學評價體系或標準,這說明課堂教學質量問題已經引起了高校、學者和教師的普遍重視。雖然目前我國在這一研究領域的文獻和成果越來越多,但是仍然存在許多問題,例如評價方法比較單一,指標體系的構建缺乏系統、科學的方法,評價過程操作缺乏規范性,評價結果反饋不力等問題。
4.1 評價方式比較單一,影響評價結果的準確性 目前,絕大多數高校都以定量評價為主要的評價方式。定量評價的優點是評價結果更直觀、簡潔,具有可比性。但操作起來往往有一定困難,尤其是有些關聯因子難以量化,如過分強調統一性和標準型,容易忽視個性,影響量化的準確度。定性評價的優點是簡便易行,便于評價主體和客體間的溝通與交流,體現以人為本和發展性評價的理念。缺點是過多地依賴評價主體的經驗和責任意識,主觀性較強,結果較抽象,難以反映局部差別和比較。因此,筆者認為,高校應根據自身特點,采取定性和定量評價有機結合的評價方式,取長補短,相得益彰。
4.2 指標體系的構建缺乏系統、科學的方法 目前國內多數高校都是利用專家座談法和文獻研究法來制定評價指標體系,參與座談的多為各院系領導和教學管理人員,一線教師和學生的比例較小甚至沒有,很難保證調查的全面性和科學性。
4.3 評價過程缺乏可操作性和規范性 主要表現在:第一,評價方案缺乏系統和整體考慮,對評價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困難和問題預料不足,使評價整體方案延遲甚至不能完成;第二,以點概面,將某一次評價甚至幾次評價結果作為某一學期甚至某一學年的整體評價結果,評價結果缺乏可信度;第三,對評價過程缺乏監控,虎頭蛇尾,影響評價質量;第四,在評價過程中,對被評價者和評價者缺乏必要的解釋和說明,使之沒有充分重視甚至產生抵觸情緒,影響評價結果。
4.3 評價結果反饋不力 評價的最終目的是找出課堂教學過程中存在的薄弱環節,有針對性地進行整改,使教學質量不斷提高,這就要求將評結果向被評價者進行及時有效的反饋。部分院校只是將評價結果作為職稱晉升和評優評先的依據,而忽視將評價結果向教師進行及時有效反饋,這就是使評價失去了本質的意義。
綜上所述,我國教學質量評價尚處于起步階段,與歐美等國家相比還有一定差距,但是我們相信,只要我們朝著科學化、規范化的方向發展,就一定能夠建立一個系統的、完善的、可行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
[1] Gronlund NE, Linn RL.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in teaching[M]. London: Macmillan Pub. Co, 2012: 1.
[2] John EK. Movement studies and physical education: a handbook for teachers[M]. London: Routledge, 1977: 1.
[3] 余林.課堂教學評價[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1.
[4] 劉樹雷.七年制臨床課堂教學質量綜合評價方案的研究[D].重慶:第三軍醫大學,2005:1.
[5] Arreola RA. Evaluating the dimensions of teaching[J]. Instructional Evaluation, 1986, 8(2): 4-14.
[6] 黃國瓊.課堂教學質量評價的研究現狀與趨勢[J].醫學教育,2001,21(5):22-23.
[7] Darling-Hammond L, Wise AE, Pease SR. Teacher evaluation in the organizational context: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1983, 53(3): 285-328.
[8] Marsh HW. Students’evaluations of university teaching: Dimensionality, reliability, validity, potential baises, and utility[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984, 76(5): 707.
[9] 戴一鳴.北京中醫藥大學本科課堂教學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與設計[D].北京:北京中醫藥大學,2011:1.
[10] Centra JA. Determining Faculty Effectiveness[M]. American: Jossey-Bass Publications, 1979: 1.
[11] Marsh HW. Students’evaluations of university teaching: Research findings, methodological issues, and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1987, 11(3): 253-388.
[12] 魏宏聚,劉夢.高校“學生評教”研究述評[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3(1):62-66.
[13] 劉本固.教育評價理論與實踐[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1.
[14] 章小輝,陳再萍.高校課堂教學質量的有效教學評價體系結構研究[J].現代教育科學,2006,2(3):64-68.
[15] 劉蘭英.發展性課堂教學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J].教育理論與實踐:中小學教育教學版,2008,28(12):32-34.
[16] 方積乾.生存質量測定方法及應用[M].北京:北京醫科大學出版社,2006:1.
1672-7185(2014)08-0012-03
10.3969/j.issn.1672-7185.2014.08.007
2014-02-01)
G4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