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豐
(江西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撫州 344000)
患者,女,40歲,2012年6月15日就診。3年前因生氣而發呃逆,聲短而頻,不能自制,頻繁發作,呃逆發出部位較深,有食物味,伴乏力、頭暈。重則晝夜不停,月余不得安穩睡眠。曾做胃鏡提示:食管潰瘍,淺表性胃炎,HP(-)。既往有神經衰弱病史。初發時予胃必治,肌注胃復安無效,也曾服中藥治療,但病情未緩減。后多次針灸治療,取印堂、膻中、中脘、足三里穴,及穴位注射,效果不持久。曾有醫生建議行膈神經阻斷術,但患者未同意手術。現每天頻繁呃逆,畏冷,喜溫按,飲食、睡眠極差,舌苔白滑,脈弦。
呃逆以氣逆上沖,喉間呃呃連聲,聲短而煩,令人不能自制為主癥。呃逆病位在膈,病機責之于胃,乃胃氣上逆動膈而成,證有寒熱虛實,其治應臨證而辨。《景岳全書·呃逆》說:“凡雜癥之呃,雖由氣逆,然有兼寒者,有兼熱者,有因食滯氣逆者,有因氣滯而逆者,有因氣虛而逆者,有因陰氣竭而逆者,但察其因而治其氣,自無不愈……然突呃不難治,而惟元氣敗竭者,乃最危之候也。”
本患者通過四診辨證,證屬胃中虛寒,因情志失調,肝氣橫逆犯胃,升降失司,氣逆動膈所致。因患者之前已多種療法治療,故選用耳穴埋針治療,取耳中穴,另在肝、胃上尋找壓痛點。常規消毒后,以左手固定耳郭,繃緊埋針部皮膚,右手用鑷子夾持圖釘式撳針針柄,準確刺入穴內,貼上小塊膠布加以固定。雙耳交替應用。囑患者每日自行按壓3~5次。埋針期間注意避免沾水以防感染。埋針1周2次。配合每日中脘穴隔姜灸3壯。復診癥狀明顯減輕,治療4次痊愈,隨訪3個月未發。
本例患者試用過不少療法,效果不佳,故采用刺激比較持久的耳穴埋針法,耳穴耳中為臨床治療呃逆的經驗效穴,肝、胃尋找壓痛點進針以保證療效。頑固性呃逆日久往往傷及胃氣,患者辨證屬中焦虛寒,重灸中脘穴以疏理胃腸氣機,溫中降逆。
頑固性呃逆常因嚴重影響進食、講話、正常呼吸和睡眠,加之精神和軀體的沉重負擔,給患者帶來了很大的痛苦,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臨床治療方法雖然很多,但治療效果不一,患病個體差異較大,一些療法尚待進一步驗證。臨床針對不同個體,選擇適宜快捷的治療方法,是臨床醫務工作者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