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知行 孫 健 董嘉怡 賈新燕 王 琳
(1.廣州中醫藥大學針灸康復臨床醫學院,廣東 廣州510405 2.廣東省中醫院)
我們在廣東省中醫院針灸科及針灸門診臨床學習過程中,觀察孫健副主任醫師采用鋒鉤針結合針刺治療頸型頸椎病20例,報道如下。
20例頸型頸椎病患者均為2012年6月~2013年3月廣東省中醫院針灸門診或病房患者,其中男4例,女16例;年齡最大82歲,最小44歲,平均57歲。臨床癥狀:頸項僵痛,活動受限,頸背部或頸肩部壓痛明顯。
診斷標準:入選病例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1994年制定的《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1]。
納入標準:①符合頸椎病西醫診斷標準。②頸椎X線攝片(正側位)符合頸椎病診斷標準中X線片的要求,或者MRI、CT顯示有頸椎退變或頸椎間盤突出。③年齡20~85歲。④近3個月內未接受過頸椎病針灸治療。
鋒鉤針操作:在頸肩部風池、百勞、肩井等穴位及其附近采用指壓方法尋找壓痛點,以局部酸、脹、麻、痛,甚則放射至同側上臂,或指壓時手下出現結節、顆粒狀感覺為準;定位后皮膚常規消毒,左手食指、中指或拇指繃緊所刺部位皮膚,右手持針,針尖與皮膚呈75°,迅速將針頭刺入皮下。刺入后,針體與皮膚垂直,上下左右提動針柄,挑刺、勾割皮下纖維,可聽到咔嚓聲。將針體恢復到進針時的角度出針,針尖部分順針孔而出,減輕皮損,出針后吸以玻璃罐,放血3~5ml。隔日治療1次,治療3次為1個療程,治療2個療程,療程間休息3d。
療效標準[1]:顯效:原有的各型病癥消失,肌力正常,頸、肢體功能恢復正常,能參加正常勞動和工作,NPQ(頸痛量表)評分比治療前下降15%以上(包括15%);好轉:臨床癥狀減輕,頸、肩背疼痛減輕,頸、肢體功能改善,NPQ評分比治療前下降5%~15%;無效:癥狀改善不明顯,NPQ評分比治療前下降不足5%。
20例患者中顯效8例,好轉10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0%。
頸椎病是指頸椎間盤退行性變、頸椎肥厚增生以及頸部損傷等引起頸椎骨質增生,或椎間盤脫出、韌帶增厚,刺激或壓迫頸脊髓、頸部神經、血管而產生一系列癥狀的臨床綜合征。屬于中醫學“痹證”范疇,臨床上又稱“項痹”。多因年老體衰,肝腎不足,筋骨失養;或久坐耗氣,勞損筋肉;或感受外邪,客于經脈,或扭挫損傷,氣血瘀滯,經脈痹阻不通所致。臨床上此病多虛實夾雜,本虛標實。鋒鉤針療法是一種安全、高效的綠色療法。鋒鉤針是融九針之一鋒針與民間流傳的鉤針于一體,綜合二者之特點,取其所長而制成。頸椎病之癥結主要在于局部肌肉痙攣,久致組織粘連,影響頸椎結構穩定。而鋒鉤針療法就是針對局部肌肉組織粘連,起到解結作用以疏通經絡。《靈樞·九針論》曰:“四者時也。時者,四時八風之客于經絡之中,為痼病者也。故為之治針,必筩其身而鋒其末,令可以瀉熱出血,而痼病竭”。此為鋒針治病的理論基礎。《靈樞·九針十二原》曰:“鋒針者,刃三隅,以發痼疾?!贝酸樶樕黹L直圓柱形,針尖鋒利,三角形,三面有刃,銳而鋒利,為刺絡出血針。《靈樞·官針》曰:“病在經絡痼痹者,取以鋒針。”《靈樞·九針論》亦云:“主泄熱出血?!贝酸樳m用于刺絡放血,瀉其熱,能發泄痼病得以根除[2]。由此可見,鋒鉤針療法具有兩種作用:一是刺絡脈、放瘀血的功能;二是割斷皮下肌纖維及脂肪,具有“割治”作用[3]。對于由于邪客經脈,經絡受阻導致的頸椎病,刺絡放血使邪有出路,經脈得通,通則不痛;割斷粘連纖維,松解局部組織,活動受限亦可緩解。因此,我們在臨床上以鋒鉤針治療頸型頸椎病療效滿意。
[1]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86.
[2]師懷堂.中醫臨床新九針療法[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249.
[3]田建剛,郝重耀.新九針鋒鉤針療法[J].上海針灸雜志,2009,28(6):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