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金峰
(東北電力大學校醫院,吉林 長春 132012)
痛經是指婦女正值經期或行經前后,出現周期性的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劇痛暈厥者,亦稱經行腹痛[1]。原發性痛經是指行經腹痛不伴有盆腔病理情況,多見于青年女性。中醫認為主要是由于氣血運行不暢,不通則痛所致。西醫認為多因精神緊張、子宮發育不良、子宮頸管狹窄、子宮位置異常、遺傳因素、內分泌因素等,使血流不暢而致小腹痛。嚴重者面色蒼白、頭暈、乏力、惡心、嘔吐,甚至暈厥等,影響了學習和工作。筆者自2008年至今應用穴位按摩法治療96例原發性痛經患者,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96例患者均為高校在讀女大學生和研究生,為我院婦科門診患者。年齡17~28歲,平均23歲。病程3~9年,平均6年。96例患者均配合治療2~3個療程。接受電話隨訪半年。
病人仰臥位。選氣海、關元、中極、血海、足三里、三陰交,每穴點按半分鐘,然后醫者兩手掌著力置于下腹部回旋按撫3 min,局部有熱感為宜。醫者自劍突下沿任脈至下腹部反復提拿7次,手法緩慢,輕重適宜。
病人俯臥位。選膈俞、肝俞、脾俞、胃俞和腎俞穴,每穴點按約1 min。然后兩手交替著力?揉腰骶部約3min。最后兩手交替著力一手掌面置于骶髂關節八髎穴處反復擦搓2min,至局部發熱為宜。
注意事項:①找準穴位,按摩動作規范。②時間:于月經后10d開始進行穴位按摩治療,隔日1次,至下次月經來潮的第一天前停止治療。1個月經周期為1個療程。③調護: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保持心情舒暢,經前及經期忌吃生、冷、刺激性及寒性食物,勿游泳及涉水,防寒邪入侵。
療效判定標準: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病癥診斷療效判定標準》。痊愈:腹痛癥狀消失;好轉:腹痛減輕;無效:癥狀未改善。
本組96例,均通過婦科檢查及輔助檢查排除子宮器質性病變,明確診斷為原發性痛經。治愈72例,占75.00%。好轉18例,占18.75%。無效6例,占6.25%。總有效率為93.75%
痛經始見于《諸病源候論》,該書云:“婦人月水來腹痛者由勞傷血氣,以致體虛,受冷風之氣,客于胞絡,損傷沖任之脈……其經血虛,受風冷,故月水將來之際,血氣動于風冷,風冷與血氣相擊,故令痛也”。本組96例病例均未婚未育,臨床癥型簡單,無濕熱下注、肝腎虧損、陽虛內寒證型。病因無論是哪一種都有任脈失常不通之象,不通則痛。任脈是奇經八脈之一,任與妊相通,主血,諸陰脈皆會于任脈,故有“陰脈之海”之說。《內經》中記載此經脈經氣失常,則病腹內氣結、女子帶下、月經不調、行經腹痛等。所以主要選擇提拿任脈,點按氣海、關元、中極穴,使之暢通。配以血海、足三里、三陰交調理脾胃、調節經量、止痛。膈俞、肝俞、脾俞、胃俞和腎俞穴都屬于足太陽膀胱經,點按具有養血寧神、疏肝理氣、止痛、通絡寬胸、調和脾胃、通利三焦、滋陰壯陽、補腎益氣等通暢全身氣血、強健身體之功效。八髎穴是調節人一身氣血的總開關,八髎穴通暢則胞宮無癥候[2]。本治療方法操作簡便,療效好,無副作用,值得臨床推廣。
[1]馬寶璋,齊聰.中醫婦產科學[M].第3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2:73-76.
[2]李博文,李鐵,胡秀武,等.八髎穴的臨床應用概況[J].針灸臨床雜志,2012,12(5):6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