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福彥
(遼寧省海城市正骨醫院,114200)
腰椎后關節紊亂癥為腰椎后關節錯縫、腰椎后關節半脫位、腰椎后關節炎之統稱,系軟傷科常見病、多發病,也是引起腰痛的常見原因之一[1]。筆者2010年2月~2013年8月采用中藥熏洗配合手法、微波治療腰椎后關節紊亂癥105例,療效顯著,現總結報道如下。
105例病例均為我院門診患者,其中男70例,女35例;年齡最大63歲,最小20歲;病程最長者18個月,最短者半天;發病部位在L3~4者20例,L4~5者35例,L5~S1者50例。
診斷要點:①多有腰部扭傷、閃腰或彎腰后立即直腰的病史。②傷后腰部立即發生難以忍受的劇烈疼痛,脊柱主動或被動運動受限。③疼痛程度隨脊柱運動程度增大而加重,其疼痛區域呈片狀。④腰椎滑膜嵌頓者還可見腰椎后凸或患側側傾的強迫體位,站立時髖、膝屈曲,臥位時屈身側臥。⑤腰部呈僵直屈曲位,后伸活動明顯受限,觸診可發現棘突有異樣改變,多在L4~5、L5~S1棘突旁有明顯壓痛。⑥一般X線無明顯陽性體征。
①中藥熏洗:紅花、赤芍、透骨草、伸筋草各12g,當歸15g,川續斷15g。配合中藥熏洗床熏洗患處,每日1次,每次20min。②手法:首先采用松解手法,患者俯臥,術者首先在腰骶部緩和輕柔5 min,而后用雙手拇指彈撥手法沿著L1~L5棘突旁兩側自上而下反復彈撥數遍,點按腎俞、大腸俞、秩邊、環跳、委中等穴,重刺激棘突旁痛點,用力要先輕后重、柔和滲透,使痙攣的腰背肌充分放松。然后施用整復手法:患者面對椅背騎在靠背椅上,助手于椅背后雙手固定患者大腿根部,術者站在患者背后,使膝抵住患者的骶骨上部,兩臂從患者腋下穿過在患者胸前搭扣抱住患者,囑患者充分放松,然后醫者將患者上半身放在半后仰位,膝部卡在腰骶部并向前下方用力,同時雙臂向后上方牽伸,當牽伸最大限度時,左右旋轉腰部3~4次即可。最后行緩解手法,術者用拇指指腹自上而下推腰部脊柱和骶部兩側數遍。7d為1個療程。③微波:采用波長12.24cm,頻率為2450 MHz的微波,對患處治療,每次30 min,每日1次。
療效標準[2]:臨床治愈:癥狀、體征完全消失,腰部活動無任何功能障礙。顯效:癥狀、體征基本消失,勞累后有輕微不適。有效:癥狀、體征明顯減輕,但總覺腰部隱約的疼痛。無效:癥狀、體征未見改變。
結果:臨床治愈90例,顯效10例,有效5例,治愈率85.71%,總有效率為100%。
腰椎后關節又稱小關節,即關節突關節左右各一,與前緣的椎體關節組成三角狀結構。除第一腰椎的后關節盂是夾槽狀,以適應12胸椎組成“插榫關節”之外,其余4個腰椎的后關節關節盂都有兩個關節面,即內側面和外側面,而兩個面與脊柱中軸線夾角是內側面小、外側面大[3]。多因為姿勢不良或突然改變體位引起腰背部肌肉撕裂傷或脊柱小關節錯位,后間隙張開,使關節產生負壓,吸入滑膜,滑膜來不及退出而被嵌頓在關節面之間,形成腰椎后關節錯位和滑膜嵌頓。
如果在沒有放松的情況下施用復位手法,患者由于劇烈疼痛腰肌緊張而處于自我保護狀態,不僅復位很難成功,而且常會拉傷腰肌,造成進一步的損傷。通過中藥熏洗,使含有中藥成分的水蒸氣透過病變部位的皮膚到達病變部位發揮治療作用,可舒筋活絡,祛瘀通脈,達到“松則不痛”的緩解疼痛的目的。在此基礎上再做手法治療,可進一步緩解腰肌的痙攣,使肌肉從開始的收縮狀態轉為松弛狀態,達到解除痙攣的目的,此時做手法整復能大大提高成功率。再利用微波止痛、改善血液循環及消炎作用,治療腰椎后關節紊亂后繼之產生的急性無菌性炎性水腫,滲出。
綜上所述,中藥熏洗配合手法、微波治療腰椎后關節紊亂癥,具有安全、簡便、費用低等優點,適合在基層醫院推廣和應用。
[1]刁鵬.推拿治療腰椎后關節紊亂癥[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0,1(4):177.
[2]郭晉生.推拿治療腰椎后關節紊亂癥174例療效觀察[J].山西中醫學院學報,2009,10:2.
[3]韋以宗.中國整脊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