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修芳 姜文平
(山東省文登市腫瘤醫院,264400)
周圍性面癱(以下簡稱面癱)是臨床常見病,治療方法也很多。若治療不正確,往往留下終身面癱,影響面容,給患者帶來精神上的痛苦。筆者自2006年開始采用三棱針點刺拔罐加針灸治療面癱169例,療效顯著,現報道如下。
患者年齡9~16歲3例,17~35歲42例,36~55歲99例,56~66歲20例,66歲以上5例。男97例,女72例。患病1~5d就診90例,7~10d就診50例,半月以上就診29例。
診斷標準:①起病前數日可有同側耳內、乳突部疼痛。②晨起發現面部僵硬,面頰動作不靈。病側面部表情肌癱瘓,額部皺紋消失,眼裂擴大,口角下垂,患者不能皺額、蹙眉、閉目、鼓頰、撅嘴。閉目時麻痹側眼球上轉,由于眼裂不能閉合,露出鞏膜,即貝爾現象。鼓頰吹哨時一側口角漏氣。下眼瞼外翻面有淚外溢。進食時,食物滯留在頰齒之間,唾液自口角外流。③舌前部味覺減退,聽覺過敏,唾液分泌減少。
①首先采用三棱針點刺放血。方法:先用食鹽水漱口,清潔口腔,醫者右手持三棱針,左手墊一塊紗布,將患者的病側口角扯起,患者張大口,使患側內頰部充分暴露,在內頰膜部咬合線上觸及較硬的小結或索條狀物或唇內及口腔內細絡點刺,然后讓病人用力吸吐血液到吐不出血為止,3d1次,共用3~5次。②毫針針刺患側。方法:先將患側面部常規消毒后,取穴:地倉透頰車、頰車透地倉(主穴),太陽透下關,陽白、四白、翳風、人迎(雙)、風池(雙)、合谷(雙),得氣后留針20 min。注意:發病5d內針灸只取人迎、合谷、翳風穴,5d后加用上穴。每日1次,連續針刺3d后可隔日1次。加減:風寒型,加刺外關;風熱型,重刺雙側合谷;肝膽郁火型,加刺太沖、陽陵泉;味覺減退或消失,加刺足三里。③拔罐。方法:針刺取針后,在頰部、顴骨部、下頜角附近顯露靜脈或細絡點刺拔罐放血,10min取罐,局部碘伏消毒。3d1次,共用3~5次。頑固性面癱可多放幾次。囑患者避風寒。
療效評定標準:痊愈:面頰動作靈活,皺額、閉目、鼓頰、撅嘴功能恢復,兩側基本一樣,額紋深淺兩側一致。好轉:兩頰動作欠靈活,少許夾飯,皺額、閉目無力,額紋較健側略淺,漱口少許流水。無效:癥狀較治療前無好轉。
治療效果:1個療程15d。169例患者1個療程治愈123例,好轉36例,無效10例。2個療程治愈36例,好轉6例,無效4例。3個療程治愈3例,好轉4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98%。
西醫學認為,面癱多由面神經的營養血管受風寒或面部炎癥因素刺激,導致痙攣,造成面神經微循環障礙或微血栓形成,使該神經缺血、缺氧、水腫,發為本病。本病急性期主要以病變局部炎癥、水腫為主,面神經興奮性異常升高,治療應以控制炎癥、消除水腫、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改善組織營養為首務。恢復期炎癥水腫大多消除,而以神經細胞變性為主,面神經興奮性降低或消失,失去支配作用,治療應以提高神經興奮性,恢復其支配作用為首務。
中醫學認為,面癱多由絡脈空虛,外邪乘虛侵入面部筋脈,痹阻經氣,使筋脈失于濡養,肌肉縱緩不收而為病,屬于中醫學之“真中風”范疇。本病初期外邪始中絡脈,正盛之時,以邪盛為矛盾的主要方面,故應以祛邪為首務,邪祛則經氣自暢,氣血回流,筋脈得養,縱緩之肌肉自復。后期邪氣羈留絡脈日久,絡脈瘀阻日甚,經氣已虛,以正虛為矛盾的主要方面,此時只靠疏散外邪已無濟于事,唯以鼓動面部絡脈之經氣為首務,使經氣調暢,以行氣血,通經絡,濡養筋脈。
綜上所述,中醫學和西醫學雖然是兩個不同的理論體系,對面癱病理治療的認識角度不同,但在面癱治療原則實質上是一致的,所以達到的效果也是相同的。
針對以上病因病機,筆者采用三棱針局部點刺拔罐放血加患側穴位透刺,均可改善局部氣血運行,暢通經絡,使正氣恢復,外邪祛除,正合“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的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