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慧琴
(山西省晉城市大健康體檢中心中醫堂,048000)
椎動脈型頸椎病是因為椎動脈受壓迫或刺激而引起其供血不足所產生的一系列癥狀,是頸椎病最常見的一種類型,臨床以眩暈為主要表現,常伴有頸痛、頭痛、惡心、嘔吐等癥狀,為中老年人的常見疾病之一。隨著現代生活中電腦、手機的普及應用,本病發病率逐年增高,并有年輕化趨勢。筆者采用電針頸夾脊穴配合刺血療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30例,現報道如下。
2012年3~9月晉城市職業病醫院針灸科病房30例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男12例,女18例;年齡29~60歲;病程0.5~3年。
診斷標準[1]:參考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中椎動脈型頸椎病的診斷標準:頭痛,眩暈,耳鳴,耳聾,視物不清,有體位性猝倒,頸椎側彎、后伸時癥狀加重。X線片示橫突孔間距變小,鉤椎關節增生。CT檢查可顯示左右橫突孔大小不對稱,一側相對狹窄。椎動脈造影見椎動脈迂曲、變細或完全梗阻。
患者坐位,取頸椎病變節段及相鄰上下椎體兩側的夾脊穴(后正中線旁開0.5寸)共3對,進行常規消毒后將一次性毫針沿脊柱方向刺入(角度為75°),根據患者形體胖瘦進針1~1.5寸。針下得氣后將電針儀(華佗牌)正負極交叉相連,選用疏密波,電流量以局部肌肉有節律跳動且患者能耐受為度,每次治療時間為30min,每天1次,10次為1個療程,療程間休息2d,共治療2個療程。
刺血療法取百會、大椎,同樣取坐位,對上述穴位常規消毒后用一次性注射針頭(7號)點刺,擠壓百會穴,大椎穴加抽氣罐拔罐,出血量為2~3ml,于上述1個療程中的第1次、第4次、第7次、第10次進行刺血,療程間休息時間及療程同上。
療效標準[1]:治愈:原有各種癥狀消失,肌力正常,頸、肢體功能恢復正常,能參加正常勞動和工作。好轉:原有各種癥狀減輕,頸、肩背疼痛減輕,頸、肢體功能改善。未愈:癥狀無改善。
結果:30例患者中治愈18例,好轉9例,未愈3例,總有效率90%。
椎動脈型頸椎病是由各種機械性與動力性因素致使椎動脈遭受刺激或壓迫,以致血管狹窄、折曲而造成以椎-基底動脈供血不全為主要癥狀的癥候群。其發病機制有:①動力性因素:主要由于椎節失穩后鉤椎關節松動及變位而波及側方上下橫突孔,以致出現軸向或側向移位而刺激或壓迫椎動脈引起痙攣、狹窄或折曲改變。此種因素最為常見,多屬早期輕型。②血管因素:椎間隙間距改變對椎動脈的影響。在諸節椎間隙退變的同時,由于各個間距變狹以致引起椎動脈相對過長,不僅直接破壞了椎動脈本身與頸椎骨骼之間原有的平衡,且易出現折曲、增粗及彎曲等改變,以致血流受阻。
針灸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的機理大致為:①緩解血管痙攣。②對神經進行良性調節。③糾正頸椎解剖位置,恢復其正常的力學平衡[2]。頸夾脊穴位于后正中線旁開0.5寸處,通過對其進行電針可以解除局部肌肉的痙攣,降低局部組織張力,使局部組織椎體增生物、椎間盤突出物等對椎動脈、神經根及交感神經的直接或是間接的壓迫刺激得到減輕,從而使椎動脈的血管痙攣、扭曲得到改善或解除,進而改善腦血流。
中醫學認為,本病的病機多為氣滯血瘀,頸部長期慢性勞損、骨質增生等致氣機不暢,日久則血瘀,從而發為眩暈、頭痛、頭昏等,臨證中以實證居多。《靈樞·九針十二原》云:“宛陳則除之。”刺血療法有清除瘀血、疏通經絡、調血氣之作用,達到活血化瘀的目的。研究顯示,刺血療法能改善血流變相關指標,顯著降低血液黏稠度并能改善局部微循環[3]。頸椎病發病與督脈密切相關。督脈為陽脈之海,總督一身陽脈。督脈與腦相連,《難經·二十八難》曰:“督脈者,起于下極之俞……上至風府,入屬于腦”。百會、大椎穴皆為督脈所屬經穴,其中百會為諸陽之會,具有定眩、醒腦、開竅之作用;大椎為手足三陽經與督脈之會,有振奮陽氣的作用。百會、大椎穴刺血能激發經氣、疏通經絡,使氣血通暢,改善頭部血液循環。
本研究通過電針頸夾脊穴配合刺血療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不僅改善或解除椎動脈的血管痙攣、扭曲,而且能疏通頸部及腦部經絡氣血,從而改善本病的一系列臨床癥狀,且療程短,無副作用,患者療效鞏固,復發率低,故該方法不失為一種解除頸椎病痛苦、避免手術的有效療法,值得臨床進一步研究及推廣。
[1]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86.
[2]王海衛,胡幼平.近年來針灸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作用機理的研究概況[J].針灸臨床雜志,2006,22(11):59-60.
[3]徐斌.刺絡放血療法的生物學基礎[J].中國臨床康復,2008,24(8):5126-5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