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紅 通訊作者:趙彥鵬
(山西中醫學院附屬醫院,太原030024)
痛經指女性月經期前后或在行經期間,出現周期性下腹部痙攣性疼痛,常痛引腰骶、痛劇昏厥,或者行經末期、經凈后短時期內小腹墜痛、隱痛,影響日常生活。筆者運用疏肝活血顆粒加減治療痛經,有明顯的療效,介紹如下。
疏肝活血顆粒基本方:柴胡、當歸、茯苓、白芍、白術、炙甘草、丹參、紅花、延胡索、水蛭。加減:平素心情抑郁,經期小腹乳房脹痛,氣滯明顯加香附、川楝子疏肝理氣;若患者經期小腹冷痛,得溫則減者,屬寒凝血瘀,可加肉桂、艾葉、小茴香以暖宮止痛;若經期小腹隱隱作痛,喜揉按,月經量少,色淡、質薄,神疲乏力,面色萎黃,屬氣血虛弱者,可加熟地黃、黨參益氣補血;若小腹綿綿作痛,腰部酸脹,兩脅隱痛,經色黯淡、量少、質稀薄,或有潮熱,或耳鳴,證屬肝腎虧虛者,可加山萸肉、菟絲子、巴戟天、女貞子等益腎養肝。
例1.患者,女,19歲,2012年10月15日初診。患者痛經數年,曾多處醫治未見明顯療效。患者平素月經規律末次月經2012年9月10日,經前一二日小腹脹痛劇烈,拒按,伴乳房脹痛。月經量少,經行不暢,血塊多,色紫黑,塊下痛減輕。平素脾氣急躁。舌質紫黯,邊尖有瘀點,脈澀。診斷為氣滯血瘀型痛經。治宜行氣化瘀,止痛養血。用方:疏肝活血顆粒加香附顆粒20g,川楝子顆粒10g,7劑,水沖服,每日1劑。服藥后患者行經,腹痛較前明顯減輕,血量增多,血色轉紅,血塊仍有但減少。舌質暗,舌尖有瘀點,脈澀。在原方基礎上加桃仁10g,紅花10g,于每次月經來潮前3~5d開始服用,每次7劑,連服3個月經周期,痛經消失,隨訪未再復發。
例2.患者,女,20歲,2012年11月12日初診。訴經行腹痛6年。患者平素月經規律末次月經2012年10月3日。患者于月經初潮即有小腹疼痛,怕冷,月經血開始色黯紅,量中等,有血塊,2d后腹痛消失,經血逐漸變為鮮紅色,以后每次經前經期都有腹痛,服用止痛藥后疼痛稍有緩解。但痛經一直未有間斷,故來診。患者平素怕冷,經期小腹冷痛,熱敷可緩解,舌質淡紫,脈沉細。診斷為寒凝血瘀型痛經。治當活血化瘀、溫經止痛。用方:疏肝活血顆粒加艾葉20g,小茴香10g,肉桂6g。7劑,水沖服,日1劑。囑其于月經來潮前3~5d開始服用。如此循環治療3個月經周期,痛經消失,隨訪未再復發。
痛經是女性青春期最常見的婦科疾患之一。發病率達30%~50%,其中大約10%左右的患者由于月經的疼痛,難以正常學習工作和生活,因而診治痛經對改善女性個體健康,提高工作效率、改善生活質量有著重要的意義。中醫有關痛經的記載,最早見于漢代張仲景《金匱要略·婦人雜病脈癥并治》,“帶下,經水不利,少腹滿痛”,示其病因病機與瘀血有關。宋《婦人大全良方·調經門·月水行止腹痛》列出治療痛經方溫經湯,并責之“風冷之氣客于胞絡,損傷沖任之脈”所致。后來《丹溪心法·婦人》指出痛經有經行作痛、經后作痛分辨虛實。筆者縱觀前人對本病的認識,并結合自己多年的臨床體會,認為痛經的根本病機在于“瘀”,離經之血便是瘀血,根據女性月經周期的特點,行經期是新舊交替時期,排出應泄的經血,祛除陳舊的瘀濁,以利于新周期的開始。我們的經驗是:應泄之經血排出,當徹底干凈,留得一分瘀,影響一分新生,行經期以“通”“泄”為要。
疏肝活血顆粒正是圍繞“通”、“泄”進行組方,方中運用柴胡疏肝解郁,氣行則血行,又有當歸、白芍養血柔肝,養肝便是疏肝,使其疏而不燥,祛舊生新,白術、茯苓健脾祛濕,使運化有權,氣血有源;丹參、紅花、延胡索、水蛭活血,祛舊生新。能夠影響月經正常“通”“泄”的因素有很多,總體可分虛實兩端,實則氣滯、寒凝;虛則氣血兩虛、肝腎不足。因此在運用疏肝活血顆粒治療痛經時,根據虛實不同往往多有加減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