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瑞華
(內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王爺府鎮醫院,024400)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飲食結構的變化,痛風患者逐年增加,發病呈年輕化態勢,且多數患者以關節病前來就診。西藥治療本病對肝腎損害較大,且易復發,因此部分患者希望接受中醫藥治療。筆者從事中醫臨床三十年,以痹證論治本病,重在健脾化濕,輔以通絡止痛,運用內服外洗之法,標本兼治,效果顯著。
《素問·標本病傳論》指出:“病發而有余,本而標之,先治其本,后治其標;病發而不足,標而本之,先治其標,后治其本。”筆者認為,急性痛風性關節炎,關節劇痛,皮膚鮮紅,腫脹灼熱,甚至發熱、口渴等濕熱毒邪壅盛之象是標象而已,其病之根本在于先天脾胃稟賦不足或飲食不節,酗酒或多進肥甘厚味之品,使脾胃虛損,運化失職,升降失調,氣化不利致使水液代謝輸布、運化、排泄失常,津液不歸正,化而為濕、為痰,痰濕之邪自內而生,留而不去,蓄久化熱,熱盛化毒,流注于關節經絡,氣血閉阻不通而發病。因此,“脾虛濕盛”是基本病機,治療以清熱化濕、活血通絡為主。自擬鎮痛消酸湯治療痛風高尿酸血癥166例,現簡介如下。
診斷標準:166例患者均符合美國風濕病協會(1990年)痛風性關節炎的分類標準的診斷標準:具有典型的痛風病史、癥狀和體征,并能除外其他類型的關節炎和其他腎病等,血尿酸濃度>430μmol/L,秋水仙堿或別嘌醇等藥物治療有效。
166例患者中男性149例,女性17例;年齡25~70歲;發病時間1~10d;病程3d~20年;侵犯第一跖趾關節130例,足背或踝關節16例,膝關節12例,其他關節8例;血尿酸值360~705μmol/L,并發糖尿病5例,并發高血脂5例。
所有患者給予相同的健康教育,低嘌呤、低脂飲食,以植物蛋白為主,動物蛋白為輔。動物蛋白可選用牛奶、雞蛋。增加堿性食品的攝取,如蔬菜、馬鈴薯、甘薯、奶類、柑橘等。禁酒,忌暴飲暴食,減重過速,以免導致本病急性發作。鼓勵患者多飲水,每日飲水2 000~3 000ml較為理想。
應用自擬鎮痛消酸湯內服,除痹湯外洗治療。
1.內服處方:蒼術15g,黃柏10g,萆薢15g,薏苡仁15g,防己15g,當歸15g,秦艽10g,川牛膝15g,木瓜15g,炙甘草10g。水煎服。
注:方中蒼術、黃柏為君藥,其二藥組成始見于元代《世醫得效方》的“腳氣”門中,名蒼術散,原文為“蒼術散治一切風寒濕熱,令足膝痛或赤腫,腳骨間作熱痛,雖一點,能令步履艱苦及腰膝臀髀大骨疼痛,令人痿頢,一切腳氣,百用百效”。《醫方考》謂:濕性潤下,病則下體受之,故腰膝痛,然濕未嘗痛,積久而熱,濕熱相搏,然后痛。此方用蒼術以燥濕,黃柏以祛熱。且黃柏有從治之妙,蒼術有健脾之功。輔以薏苡仁、防己、秦艽、木瓜、萆薢、當歸、川牛膝清熱滲濕、活血通絡。
加減:①急性期加澤蘭10g,澤瀉10g,地龍15g,坤草30g。②緩解期加茯苓15g,豬苓15g,菟絲子10g,淫羊藿10g。③肢體拘攣、強直加穿山甲5g,透骨草10g,伸筋草15g。
現代藥理研究:蒼術與黃柏的提取物能顯著降低高尿酸血癥動物血清尿酸(UA)水平;萆薢總皂苷能減低高尿酸血癥小鼠血清UA水平,其與牛膝總皂苷均有較強的抗炎作用,兩者合用提高療效。
2.中藥外洗方:防風20g,獨活20g,當歸20g,生川烏10g,紅花20g,白芷20g,延胡索20g,生草烏10g,川芎20g,梔子15g,生地黃15g,威靈仙20g,羌活20g,大黃15g,沒藥20g。煮沸15min,溫熱時洗患處,每日早晚各1次,每次15~20min,7d為1個療程。
《理瀹駢文》中述:“外治與內治并行,而能補內治之不及”,故以除痹湯清熱燥濕、活血通絡,直達病所。
治愈(臨床癥狀消失、血尿酸正常)102例;好轉(臨床癥狀好轉、血尿酸正常)61例;無效(臨床癥狀及血尿酸無改變)3例。
患者,男,56歲,2012年4月初診。病史:因右跖趾關節腫痛3年,加重2d,在當地治療。血尿酸480μmol/L,腎功能正常;尿常規:尿蛋白(-),WRC(■),RBC(+)。西藥對癥治療后癥狀緩解,具體藥物不詳,但尿酸一直不降,患者要求中醫治療,故前來就診。病患體盛肥胖,喜酒及喜食動物內臟,時常口干口苦,小便黃,大便干,舌質紅,舌邊有齒痕,舌苔膩,脈滑數。中醫辨證為痹證,濕熱瘀結型。治療以清熱利濕、化瘀通絡為主。方用鎮痛消酸湯加減:蒼術20g,黃柏10g,茯苓20g,水蛭10g,威靈仙30g,萆薢20g,薏苡仁20g,延胡索20g,炙甘草10g,川牛膝15g。水煎服,7d為1個療程。并用除痹湯外洗。
該患用藥半月后,臨床癥狀消失,血尿酸正常,隨訪1年未復發。
痛風性高尿酸血癥急性發作時以痛風性關節炎為典型表現,起病急,受累關節局部紅腫熱痛;病機為濕毒瘀久化熱,以濕熱瘀痹論治,寒熱并用。痛風患者常因大量進食高嘌呤食物、飲酒等誘發本病。若失治、誤治,最終導致痛風石形成。
《張氏醫通》稱:“肥人肢節病,多是風濕痰飲流注……壯年人性燥親嗜膏粱厚味,二妙散主之。”《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中提出:“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治療痛風常以清熱利濕法為主,輔以溫陽通脈之品。
痛風常反復發作,病久不愈,正虛邪戀,則濕、熱、瘀三者相互搏結,壅阻經絡,留滯筋骨關節,最終導致關節腫脹變形。為了改善預后,提高療效,通絡除痹法必用。如土茯苓、萆薢、威靈仙解毒除濕,通利關節,利尿排酸,從而改善尿酸對腎臟的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