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業華
(山東省榮成市第二人民醫院,264309)
椎動脈型頸椎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病,本病具有慢性、反復發作的特點,單純的藥物治療很難根治。我們根據其發病特點,2007年8月~2012年8月對389例住院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采用綜合方法治療,取得較好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389例住院患者中男性145例,女性244例;年齡45~79歲,平均65.4歲;病程2h~8年。既往有高血壓病118例,冠心病79例,糖尿病54例,高脂血癥156例。
診斷標準:突發性眩暈、視物旋轉,傾倒或身體不敢活動,多因頭位或(和)體位變動誘發;伴或不伴耳鳴、惡心嘔吐、構音障礙、復視等,有或無眼震,兩眼視野完全或部分缺失,偏側肢體麻木、無力。經彩超證實有椎-基底動脈痙攣、狹窄、血流緩慢;頭部CT或MRI檢查排除腦梗死、出血、腫瘤等,同時排除眼、耳等其他疾病引起的眩暈。
急性發作期:所有病例均采用甘露醇+異丙嗪注射液+血管擴張劑(包括鹽酸培他司汀氯化鈉注射液、長春西丁注射液、前列地爾注射液等)+活血祛瘀劑(血塞通注射液、血栓通注射液、復方丹參注射液等),7d為1個療程。眩暈、嘔吐明顯改善后停用甘露醇和異丙嗪。
慢性緩解期:包括頜枕帶牽引、自我保健療法。3個月為1個療程。①頜枕帶牽引方法:取端坐位頜枕帶牽引,頭前屈15°,牽引重量3~5kg,牽引時間以項、背部肌肉耐受為限,每次20min~1h,每日2次,2周為1個療程;每年3~8個療程。②自我保健療法:在工作中保持正確的姿勢,改變不良姿勢,作頸部輕柔屈伸、旋轉活動及上肢運動,每日堅持20min。在睡眠時宜用平板床,枕頭高度、彈性適當,不讓頭部過伸或過屈。
1.急性發作期療效評定標準:優良:以眩暈為主的癥狀消失,僅偶有頸項不適;好轉:以眩暈為主的癥狀消失,偶有頸項不適及偶發眩暈;差:以眩暈為主的癥狀無明顯好轉,仍有頸項不適。
結果:優良312例,好轉77例。
2.慢性緩解期療效評定標準:優良:頭暈、頭痛、耳鳴、頸項不適明顯改善;好轉:頭暈、頭痛、耳鳴、頸項不適部分改善;差:頭暈、頭痛、耳鳴、頸項不適無明顯改善。
結果:優良279例,好轉110例。
雙側椎動脈穿行頸椎橫突孔,合成基底動脈,供應小腦、腦干的部分血流。頸椎在脊椎骨中體積最小,而運動幅度最大,容易退變。椎間盤的退變及繼發骨贅形成、韌帶松弛,減少了椎間孔的容積。發生于上六個頸椎的鉤椎關節部位或頸椎橫突孔附近的骨贅,即椎動脈行經于上六個頸椎橫突孔內時,可壓迫椎動脈或刺激椎動脈的交感神經支,引起椎動脈的痙攣或狹窄,影響小腦后部和腦干血循環產生癥狀。因此,此型頸椎病是一種慢性病變,具有反復發作、可逆性功能障礙的特點。臨床上患者主觀癥狀多,客觀體征少。
我們將發作性的眩暈、嘔吐稱急性發作期;將慢性頭暈、頭痛、耳鳴、頸項不適稱慢性緩解期。針對其發病原因制定綜合治療的方法。急性發作期椎-基底動脈的供血不足引發相應腦組織的水腫,甘露醇有減輕組織水腫的作用;異丙嗪是吩噻嗪類抗組胺藥,具有止嘔、抗暈動癥、鎮靜催眠等作用。其止吐作用可能與抑制了延髓的催吐化學感受區有關;抗暈動癥可能通過中樞性抗膽堿性能,作用于前庭和嘔吐中樞及中腦髓質感受器,主要是阻斷前庭核區膽堿能突觸迷路沖動的興奮;鎮靜催眠作用可能由于間接降低了腦干網狀上行激活系統的應激性。血管擴張劑通過擴張椎-基底動脈,解決了此型頸椎病供血不足的根本問題,改善了大腦相應缺血部位的缺血、缺氧,減輕腦水腫。本類藥物亦具有抑制血小板凝聚的作用,因此能抑制粥樣硬化的形成,具有保護血管的作用。椎動脈型頸椎病的發病人群多為中老年人,除機械性壓迫因素外,高血壓、高血脂引起的全身性血管粥樣硬化加劇椎-基底動脈的狹窄,活血祛瘀劑能顯著降低血液黏度及紅細胞壓積、纖維蛋白含量,顯著縮短紅細胞與血小板的電泳時間,血漿黏度降低和紅細胞表面電荷增加使紅細胞均勻地分散到血漿中,有利于血液在血管中流動,而血小板表面電荷的增加則可抵制黏附、聚集反應,從而防止血栓形成,改善血液的高凝狀態,改善微循環。
慢性緩解期采用頜枕帶牽引、自我保健療法。頸椎病的發病原因是因椎間盤退變及其繼發性改變,刺激或壓迫相鄰脊髓、神經、血管和食管等組織,引發相應癥狀或體征。頜枕帶牽引適用于脊髓型以外的各型頸椎病??梢越獬’d攣和疼痛、增大椎間隙、減少椎間盤壓力,從而減輕對椎動脈的刺激,狹窄的椎動脈得以恢復。長期從事屈頸姿態工作者,較容易發生退變;不良的睡姿改變頸椎生物力學,對退變的作用亦不可小視。自我保健療法有利于頸、肩肌肉弛張的調節和改善血循環,維護頸椎正常的生理曲度,延緩或減輕退變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