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 沛
(山西省大同市天鎮縣人民醫院,038200)
病毒性心肌炎是由多種病毒侵犯心肌引起的心肌急慢性炎癥,相當于中醫學的“心悸”“怔忡”“胸痹”“虛勞”等。初起為外感時邪所致,邪毒入侵,先犯肺衛;日久則由表入里,襲肺損心,而生諸證,出現心悸、怔忡、胸悶氣短、脈結代等主要表現。久則傷陰耗氣、導致心氣心陰兩虛。若病變繼續深入,可致肺、脾、腎等多臟虛損之證。肺虛衛弱,又極易外感,而加重病情或使病情遷延。脾胃虛損,失于化生,心失所養,血脈不充,又能加重心脈虛損,使疾病遷延難愈。
筆者從事中醫藥治療小兒病毒性心肌炎的研究20余年,跟隨走訪省、市、縣多位名老中醫,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從中醫的整體觀念出發,提出了“治心而不止于心,調理它臟以治心”的獨特觀點,歷經了從心論治、從脾論治、從肺論治的探索過程,總結出一套獨特的辨證論治體系。
小兒臟腑嬌嫩,氣血未充,抗病力弱,易為外邪所侵。邪毒侵犯心脈,氣血陰陽受損,是本病的基本病機。其臨床表現盡管復雜多變,但發熱、乏力、面色蒼白、心悸、胸悶、氣短、多汗、心前區痛是主要癥狀。
本病急性期以邪毒侵心為主要特征。邪毒侵犯人體,可由鼻咽或衛表而入,襲肺損心;也可由口而入,損傷脾胃,蘊濕郁熱,上犯于心;或是外邪襲表,導致營衛不和,侵及血脈,先傷心“體”、繼損心“用”。因此,清熱解毒護心是其治病常法。
(1)風熱內侵:常見發熱、微惡風寒、咳嗽、頭痛、咽痛或身出皮疹。同時兼見面色蒼白、氣短、乏力、多汗。較大兒童可有心悸、胸悶、心前區痛,舌紅苔薄,脈浮數、結代。聽診可聞及第一心音低鈍或有早搏,心電圖異常,心肌酶譜不正常。證屬風熱邪毒襲于肺衛,郁而不解,內侵于心。治宜辛涼解毒、解毒護心。方用銀翹散加減。藥用金銀花、連翹、大青葉、薄荷(后下)、蟬蛻、蘇子、杏仁、竹葉、淡豆豉、蘆根。咳甚加前胡;胸悶憋氣重加枳殼、郁金;汗出明顯加煅牡蠣(先下);早搏頻繁加丹參、苦參。
(2)濕熱內侵:多見于夏秋之時。癥狀寒熱起伏、全身酸痛、惡心、嘔吐、腹痛、腹瀉。伴有胸悶、心慌、憋氣、乏力,苔膩,脈滑數或結代。證屬濕熱邪毒侵于胃腸,留滯不去,上擾于心。治宜清熱利濕、解毒透邪。主要用葛根芩連湯加減。藥用葛根、黃芩、黃連、板藍根、淡豆豉、淡竹葉、煨木香。胸悶憋氣重加瓜蔞、半夏;心煩加茯苓、梔子;心慌早搏不除加苦參、酒常山。
邪盛正虛,正氣不支,心陽暴脫。癥見突然面色青灰、口唇青紫、胸悶發憋、呼吸困難、冷汗淋漓、四肢不溫,脈微欲絕。急需溫振欲亡元陽。用參附龍牡湯加減。藥用附子、生龍骨、生牡蠣(先煎)、五味子、白芍、炙甘草、五加皮、萬年青、干姜。另:別直參濃煎兌服。
病毒性心肌炎的發病不僅因于感受外邪,它還與患者正氣的強弱有關。“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感受濕熱之邪者,平素多有肺虛腠弱之象,而肺為脾之子,肌表有賴營衛以充養,故衛外不固多與脾胃失調、生化乏源有關。另外,濕熱之邪可先傷脾胃,而后犯心,發病同樣緣于脾胃。
“脾常不足”為小兒生理特點之一,小兒之體生機蓬勃,發育迅速,皆賴后天氣血充養,其所需水谷精微較成人更為迫切,因此小兒更易出現脾胃損傷。同時易為飲食、疾病、藥物所傷,而使脾胃運化功能失調,使病情加重或遷延難愈。
在心肌炎的治療過程中,如果使用清熱解毒方藥不當,重用或久用則有苦寒敗胃之虞。另外,在疾病中后期,過用大補氣血陰陽之品,甘溫太過則中滿、甘寒太過則滋膩,均可導致脾胃損傷。一旦脾胃受損,氣血生化不足,正不勝邪,就容易導致邪氣深入或再感。
小兒體稟純陽,“心常有余”,而本病初期以邪毒熱盛為主,多見心火熾盛之證,心火暴甚,久則母病及子,灼傷脾胃之陰,出現脾胃陰虧之證。后期以心氣心陰虧損為主,心氣不足,火不生土,則脾陽不振,失于健運,又可見脾虛氣弱之證。
小兒飲食不能自節,“飲食自倍,腸胃乃傷”,脾胃受損,運化失職,水谷飲食不能化生精微,而成水濕、痰飲、食滯,諸種有形之邪阻滯脈絡,痹阻心陽,心陽不振則心血運行無力,出現心悸等癥。
調理脾胃、升清以養心復脈,同時又提高了機體防御能力,對防止復發、控制病情傳變亦起重要作用。從臨床中觀察到,調理脾胃法用于恢復期和遷延期者較多,適于中后期病變日久,氣陰兩虛的病理變化。但此法也適用于某些急性期患兒,這類患兒素體脾胃虛弱,感邪又不重,病后不久即現邪衰正亦不足之象,須補虛扶正與祛邪同施。
1.脾胃虛弱型。
癥見四肢倦怠、語聲低微、面黃形瘦、食少納呆、大便溏軟,腹部脹滿。可兼有胸悶氣短,或反復感冒。舌質淡或舌體胖大、苔薄白,脈虛軟無力或結代。治宜健脾益氣。方用六君子湯加減,如黨參、白術、茯苓、炙甘草、陳皮、半夏、生姜、大棗、焦三仙、丹參等。胸悶明顯加枳殼、郁金、桔梗;氣短乏力明顯加黃芪、五味子;反復感冒者與玉屏風散合用;便溏腹瀉加藿香、木香、煨葛根;脈結代加苦參、蚤休、萬年青、阿膠;脈遲者加桂枝、附子、五加皮;氣虛發熱者可與補中益氣湯合方;心悸失眠加酸棗仁、遠志、龍眼肉。
2.胃陰不足型。
癥見面黃形瘦、倦怠乏力,舌紅無苔,納呆、口干喜飲、睡眠不寧或煩躁、盜汗。可兼有心悸怔忡或胸悶氣短。治宜養陰益胃。方用益胃湯加減,藥用南沙參、生地黃、麥冬、玉竹、石斛、黃精、扁豆、山藥等。納差明顯加生谷麥芽、香稻芽、生山楂;心悸明顯加靈磁石、生龍骨、生牡蠣(后下)、朱砂末;乳蛾紅者加玄參、板藍根、山豆根。
3.變法:脾胃失調雖以脾胃虛證為主,但也可出現食滯、痰飲、痰濁等實邪停滯之證。實邪停滯,擾心阻脈,能使病情加重或遷延難愈。此時,應予以調理脾胃法之變法,祛除有形之邪。
(1)乳食積滯:多因飲食不節導致厭食嘔惡、腹脹腹痛、噯腐吞酸,大便干結或泄瀉,胸悶氣短,舌紅苔黃膩,脈滑或結代。治宜和胃消食。方用保和丸加減,藥用陳皮、半夏、茯苓、焦三仙、萊菔子、枳殼。便秘加制大黃;腹痛劇烈者加丹參、苦參、郁金。
(2)痰熱內擾:癥見膽怯易驚、惡心納呆、失眠多夢、煩躁或心悸、胸悶、低熱起伏,或外感余熱未凈,舌紅苔黃膩,脈滑數或促。治宜清化痰熱。方用溫膽湯加減。藥用柴胡、黃芩、陳皮、半夏、茯苓、竹茹、枳殼、黃連。煩躁者,與梔子豉湯合方;胸悶重者,加入瓜蔞、薤白;失眠加酸棗仁、夜交藤、遠志;氣滯明顯加蘇梗、藿梗。
(3)脾胃濕熱:癥見發熱身痛,汗出熱不減,胸悶氣短,口渴不欲飲,厭食油膩,便溏不爽,或煩躁心悸,或外感后余邪未凈,舌紅苔薄黃膩,脈濡數或結代。方用黃芩滑石湯加減。藥用黃芩、滑石、豬苓、茯苓、白豆蔻、通草、大腹皮、杏仁、生薏苡仁。發熱明顯者加生石膏(先下),薄荷(后下);有外感表證者與藿樸夏苓湯合方;病在長夏,感受暑邪者,與新加香薷飲合方。
心肺相鄰,同居上焦,合主一身之氣血。小兒“心常有余,肺常不足”,既易于受邪,又不耐寒熱。外邪侵襲,或借皮毛而入,或從口鼻上受,肺皆首當其沖。邪傷肺衛,則肺絡失和,肺失宣肅,繼而邪毒深入,侵犯心脈,影響血行,或擾動心神,出現心悸、胸悶、脈結代等。肺為水上之源,肺失宣降又可導致痰濁內生,痰瘀阻絡,則心脈失養,心神不寧,加重心臟病變。
小兒“臟腑薄,藩籬疏,易于傳變;肌膚嫩,神氣怯,易于感觸”。其臟腑功能和衛外功能均弱,不僅容易感邪患病,而且在病程中最易傳變。在急性階段,邪毒入侵,先犯肺衛,由肺襲心而變生諸證。而慢性階段,由于病程日久,肺虛衛弱,極易外感而加重病情或使病情遷延。因此治療用藥急性階段,清肺祛邪,切斷邪毒的進一步入侵及其傳變途徑。慢性階段補益肺氣、增強機體的防病抗病能力,以利氣血化生而養心復脈。
1.清肺祛邪,消除病灶,切斷病邪入侵及傳變途徑。此法多用于病變初期或恢復期及遷延期的復感。肅肺祛邪,逐寇外出,以安內宅,是防止病變復發和加重的關鍵。
(1)肅肺祛邪,護心調脈:①辛涼解表:癥見發熱或微惡風寒、流涕、咳嗽或身出皮疹、心悸、胸悶氣短,舌紅苔薄黃,脈浮數結代。治用銀翹散加減,藥用金銀花、連翹、荊芥、薄荷(后下)、桔梗、牛蒡子、淡竹葉、淡豆豉、板藍根、蚤休、萬年青。②宣肺散寒:癥見發熱、咳嗽,有痰色白清稀,胸悶心悸,舌淡苔白,脈浮緊。宜用杏蘇散加減,藥用杏仁、蘇葉、半夏、陳皮、茯苓、炙甘草、枳殼、郁金、蚤休、生姜。③清熱化痰:癥見發熱、咳嗽氣促、痰黏色黃、口干喜飲、心悸不寧、便干溲赤,舌紅苔黃膩,脈滑數結代。治用瀉白散加減,如南沙參、桑白皮、地骨皮、生甘草、黃芩、杏仁、枳殼、丹參、苦參、蚤休。
(2)宣肺通竅,寧心安神:病毒性心肌炎患兒在恢復過程中常出現咽喉不利,咽中有痰或咳痰不爽,鼻塞流涕,嗅覺減弱,大便或干或稀等竅道不利之癥,而諸竅的病變又常為心肌受損的誘因或途徑。病灶不除,隱患時時存在,心神不得安寧。故宜宣肺通竅,繼則養心安神。①清熱利咽:癥見發熱或不發熱,咽痛或作癢,咽喉不利,音啞,時有心悸,胸悶,舌紅苔黃,脈數或代。或并無咽部癥狀而反見咽赤者。方用玄參升麻湯,藥用玄參、升麻、板藍根、山豆根、桔梗、牛蒡子、生甘草、錦燈籠、苦參、蚤休、萬年青。②疏風通竅:癥見鼻塞流涕、嗅覺減弱、頭暈頭痛、心悸氣短,舌淡、苔薄白,脈浮結代。方用蒼耳子散加減,藥用蒼耳子、薄荷(后下)、辛夷、白芷、細辛、葛根、蚤休、萬年青、蔥根、茶葉。③宣肺通腑:大便秘結、腹部脹滿、胸悶氣短者,宜宣肺通腑,行氣調血。方用宣白承氣湯加減,藥用制大黃、杏仁、生石膏(先下)、梔子、瓜蔞、枳殼、郁金、丹參、蚤休、萬年青。本方有釜底抽薪之功,通利大便,急下存陰,但不宜久用,殺其勢即可。④清熱止瀉:表證未解而胸滿、腹瀉、脈促者,宜解表清熱、止瀉調心。用葛根芩連湯加減,藥用葛根、黃芩、黃連、木香、枳殼、茯苓、白術、澤瀉、苦參。身熱不退,心煩不已者加梔子、竹葉清心寧神以除煩退熱;胸悶苔膩,加枳殼、郁金、藿香開胸寬中,舒暢氣機;身熱干咳、少痰口渴者,加玄參、沙參等以潤肺;熱盛痰多者加蘇子、萊菔子、黃芩等瀉肺除痰;納呆者加焦三仙、連翹以消食開胃;脈律不齊者加苦參、丹參、蚤休、萬年青等以調整脈律。
2.扶正固本,增強體質,正氣存內邪不可干。
(1)護衛止汗,免傷心液:汗為心液,血汗同源,汗多則衛虛,不僅易感外邪,而且耗損營陰,甚則引起心陽不振,形成氣隨之而脫的危重局面。病毒性心肌炎患兒常因患病日久,心肺氣陰不足,皮毛不固,出現自汗盜汗、心悸不寧等癥。如果遷延不愈,又易進一步損傷氣陰。治療當斂汗防脫,免發意外。①瀉火養陰,固表止汗:癥見自汗盜汗,面赤唇燥,便秘溲赤,心悸氣短,五心煩熱,舌紅苔黃或少,脈細數或結代。方用當歸六黃湯加減,藥用生黃芪、當歸、生地黃、熟地黃、黃連、黃芩、黃柏、苦參、丹參、蚤休、五味子。②益氣固表,斂汗防脫:衛虛不固自汗者,用玉屏風散合牡蠣散或生脈散;營衛不和者,用桂枝湯。
(2)益氣固表,防止感冒:心肌炎的中后期,多因體弱表虛、感冒反復而病程遷延,感冒后心悸、怔忡癥狀明顯加重,所以增強體質,防止反復感冒,是中后期治療的關鍵。
對于正氣不足反復感冒者,宜助正除邪,方用保元湯合銀翹散加減。
對體虛易感者,在未感冒階段選用玉屏風散或黃芪桂枝湯,以益氣固表,防止感冒。
總之,對于病毒性心肌炎的辨證論治須掌握以下要點:在急性期、多從心而治;在中后期應根據患兒的體質、病情輕重、愈后情況,考慮從肺論治或從脾論治。但臨證時宜詳審病情,隨機變法,切不可一法到底而延誤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