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超
(山東省榮成市第二人民醫院,264309)
近年來,兒童支原體肺炎感染率有所上升,且有流行趨勢,已成為一種兒科常見疾病。兒童患病后,癥狀多不典型,易引起誤診。因此,醫護人員應提高對兒童支原體肺炎的認識,對患兒及時診治。筆者對經臨床和實驗室檢查確診的兒童支原體肺炎51例的胸部X線表現進行分析,旨在總結經驗,提高對兒童支原體肺炎的診斷水平,為臨床提供更好的幫助。
支原體肺炎是學齡期兒童肺炎的主要病種之一,約占小兒肺炎病例的10%~20%。密切觀察其X線轉歸,對本病的臨床治療及預后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筆者對2012年4~11月確診為支原體肺炎并經紅霉素治療后復查的51例患兒胸片進行了追蹤分析。其中男27例(53%),女24例(47%)。年齡4~13歲,平均8歲。癥狀出現1~3d就診攝首次胸片者19例,癥狀出現3~7d攝首次胸片者26例,癥狀出現7d后攝首次胸片者6例。51例患兒均在治療過程中復查胸片3次以上。臨床主要表現為發熱、全身不適、劇烈咳嗽,但往往缺少陽性體征。實驗室檢查顯示:白細胞正常或稍高,發病1周后冷凝集試驗反應陽性。
1.間質性炎癥表現者12例(24%),肺紋理增粗、模糊,并可見網狀陰影,以肺野中、內帶尤以肺門周圍及下肺野顯著。12例均在2周內全部吸收,表現為肺紋理自外向內逐漸清晰且逐步按肺紋理正常走行分布。
2.間質性炎癥伴有實質性炎癥表現者19例(37%),即在肺紋理增粗、模糊的基礎上見有斑點或片狀模糊陰影。其中治療2周內陰影全部或者大部分吸收者12例,2~3周吸收者5例,3周以上吸收者2例,表現為斑點或片狀的模糊陰影自外帶向內帶逐漸變淡以至消失,最后肺紋理也從模糊變為清楚。
3.肺段性實變陰影20例(39%),病變累及整個肺段,呈密度不均、邊緣模糊的大片狀密度增高影。其中8例在2周內全部或大部分吸收,3例在2~3周吸收,3周以上吸收者9例,表現為實變陰影的外緣逐漸變淡,病變范圍逐漸縮小以至最后消失。
4.本組病例中肺門增大者13例(25%),出現胸膜反應者17例(33%),其中3例(6%)出現少量胸水。另外本組中出現肺不張者9例(18%)。胸膜反應及少量胸水多局限于肋膈角部,且大多數在2周內消失。肺不張影多在3周內消失,僅少數病例要延續到3周以上才吸收。
綜上所述,病變2周內全部或大部分吸收的32例(63%),2~3周吸收的8例(16%),3~4周吸收的7例(14%),4周以上吸收的4例(8%),時間最長 的1例70d才大部分吸收。有5例經治療3~7d后X線表現較前加重,繼續治療2周后才有少量吸收。
治療支原體肺炎的敏感抗生素應選擇能干擾和抑制微生物蛋白合成的藥物,大環內酯類抗生素由于其針對性抗肺炎支原體、藥物生物利用度高、不良反應相對較少、劑型較完全等優勢,是治療兒童支原體肺炎的首選抗生素。目前,臨床上使用較多的大環內酯類抗生素為阿奇霉素、紅霉素、羅紅霉素、克拉霉素等。合理、聯合、足量、足療程使用抗肺炎支原體的有效抗生素,應用抗生素序貫療法,可以降低患兒的治療費用,提高患兒對治療的順從性。
在明確診斷后,應根據不同情況將各種治療方法綜合利用,以減少支原體肺炎的發生頻率,減輕支原體肺炎對組織器官的損害,避免并發癥的發生,降低感染后復發率。未來隨著對支原體肺炎的病原學、發病機制等方面更深入的研究,針對性的治療新思路及方法的出現將使支原體肺炎的治療更加完善。
肺支原體是介于細菌與病毒之間的病原微生物。支原體肺炎好發于冬末春初,多見于學齡期兒童。患兒臨床主要以咳嗽、發熱為主要表現。
支原體肺炎患兒多在臨床癥狀出現1周內就診,早期X線檢查多數無明顯異常,僅表現為肺紋理增加、模糊。隨著病變的進一步發展可出現密度不均的斑片狀、球狀模糊陰影,病灶大小不一且邊緣模糊,或發展為肺葉或肺段的實變,進而出現自肺門附近向肺野外圍伸展的扇形或三角形大片影。此時,需要與細菌性肺炎的大葉或節段性病變相鑒別。
支原體肺炎大多在2周內吸收,少數病例吸收得較慢。支原體肺炎肺內表現為以網點狀陰影為主的間質病變者大多吸收較快,肺內呈斑片狀、球狀浸潤陰影者次之;肺內呈肺葉或肺段性實變者大多吸收較慢,治療不及時,還可能導致肺不張。大環內酯類藥對治療支原體肺炎有效,紅霉素是臨床上治療本病的首選藥物。本組51例病例最終均采用紅霉素治療,全部治愈,無1例死亡。
支原體肺炎的X線改善大多晚于臨床癥狀的好轉。本組病例中有36例臨床癥狀已消失,而X線檢查顯示病變并未完全吸收,還需繼續治療。所以,做必要的X線檢查,并密切觀察其X線轉歸對治療本病具有一定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