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劍劍
(濟南軍區青島第二療養院,山東青島 266071)
運動神經元病是一組病因尚未明確的選擇性累及脊髓前角運動神經細胞、腦干顱神經、運動神經核細胞以及大腦皮質椎體細胞的進行性病變。可能原因有:遺傳、自身免疫、某些神經遞質生物合成酶活性降低及慢性病毒感染、金屬類中毒等[1]。該病發病率低,病程約3年,進展快者起病1年內即可死亡,進展慢者病程可達10年以上,隨著病情進展,患者多因呼吸機麻痹或并發呼吸道感染死亡。目前,本病尚無有效治療方法。
患者,男,68歲。因雙下肢乏力3年余、雙上肢乏力2年余入院。患者于3年前出現雙下肢無力、麻木,足底、足趾末端麻木感,無疼痛,伴有頸部僵硬癥狀,未予重視。麻木感逐漸向上發展,累及雙手、雙足,患者自訴有手套襪套樣改變。2年前出現走路踩棉花感,上下樓梯有摔倒感,到當地醫院檢查示頸椎退變,后行肌電圖檢查示:神經源性損害,診斷為:運動神經元病。給予營養神經、改善循環和對癥支持治療,病情相對好轉,為進一步康復入我科治療。查體:神志清楚,言語流利,左上肢肌力4級,左下肢肌力5-級,右上肢肌力4級,右下肢肌力5-級,肌張力正常,左上肢腱反射(+),左下肢腱反射(?),Babinski(+),雙手大魚際肌萎縮,感覺雙側對稱存在,共濟正常,患者自發病以來體重減輕約15kg。
營造安靜、舒適的康復環境,運用語言、肢體活動等溝通技巧贏得患者對康復環境及醫護人員的信任,使其能夠安心治療,積極康復。
做好患者的心理護理,患者為高級知識分子,知識面較廣,家屬怕其知道疾病的現狀而放棄治療,我們尊重家屬要求對其保密,告訴患者是一般頸椎病,使其積極主動樂觀地接受康復治療。
做好患者的基礎護理,保持皮膚完整,加強營養,給予高蛋白、高維生素、易消化飲食,吞咽困難時可行鼻飼進食。
鼓勵病人多進行自主活動,患者不能進行自主活動時,由康復師進行被動運動,預防深靜脈血栓及肌肉萎縮,每次10~20min,每日2~3次。正確擺放體位,預防畸形、攣縮、足下垂、肌肉萎縮、褥瘡以及肺部因墜積性充血而極易發生的支氣管肺炎等并發癥。體位改變以左右側臥位及平臥位相結合,保持癱瘓肢體處于功能位。
[1]王自然,李剛.運動神經元病的研究進展[J].醫學綜述,2000,11(6):5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