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祺
(楊凌職業技術學院,陜西楊凌712100)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城市周邊的農田被不斷蠶食,人類發展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社會、經濟與環境壓力。“誰,以何種方式進行農業生產來養活城市”將再次成為城市發展無法回避的重大命題[1-6]。都市農業作為區域化及城市化進程的高級形式,是融合第一、二、三產業,集生產、服務、觀光、旅游、休閑、娛樂于一體的現代化農業。作為城市經濟的有機組成部分,甚至是城市經濟的潤滑劑,與城市的文化、科技和資本發生密切的交互作用[7]。都市農業要求組織好與城市既有要素的關系,以便提供適當的發展空間,而這要通過對城市物質空間的規劃設計來實現[2]。規劃設計作為一種能夠促進城市與農業積極融合的技術手段,一直以來得到各領域城市農業研究者的高度重視和積極呼吁。近年來,隨著國際上城市農業研究與實踐的興起,城市農業規劃設計的思想和實踐又形成了空前活躍的局面[1]。本文以西安市閻良區鳳凰嶺都市農業觀光園規劃設計為例,探索都市農業文化特色景觀建設的有效途徑。
閻良是西安市獨具特色的衛星城市,是亞洲地區集飛機研究設計、生產制造、試飛鑒定于一體的最大的航空工業基地,被中外人士譽為“中國飛機城”。地處陜西關中平原中部,海拔380.7~405.2 m,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年均氣溫13.6℃,年均降雨量548.8 mm,平均日照2 026.8 h,全年無霜期235 d。現轄五街兩鎮,轄區總面積244.4 km2;總人口24萬,其中城區人口8萬;現有耕地17 200 hm2,其中水澆地16 200 hm2;主要農作物有小麥、棉花、玉米、蔬菜、瓜果等。
鳳凰路街道辦事處位于閻良城區中西部,是區委、區政府的所在地。土地面積30 km2,其中耕地面積477 hm2(包括果樹112.6 hm2、蔬菜69.5 hm2、花卉13.3 hm2、旱地141.8 hm2,機井102眼);總人口4.3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3.35萬人;下轄4個村委會,34個村民小組,9個社區居委會,境內有大型企業30戶。
項目所在地人才濟濟,商業發達,物流暢通,人居環境優美,物業管理完善,教育、衛生設施良好,立體交通四通八達,基礎設施齊全,郵政、電訊設施極為便捷,電力供應充足,地理位置優越,已初步形成以蜂蜜、糧食、乳業、蔬菜、花卉等行業為骨干的設施農業體系,是建設具有現代氣息的都市農業觀光園的理想之地。
鳳凰為中國傳說中的瑞鳥,是至真、至善、至美的神鳥,為百鳥之王。鳳原是商的圖騰標記,商周時每件青銅器上都有,此時鳳已作為至高無上的權力、意志、神威的象征。傳說中鳳凰具有善歌善舞的靈性和高貴的生活習性?!吧ぱ?,非梧桐不棲,非竹實不食,非醴泉不飲”。鳳凰全身羽毛皆成紋,頭之紋為德,翼之紋為禮,背之紋為義,胸之紋為仁,腹之紋為信,因而,鳳凰之身為“仁、義、禮、德、信”這5種美德的象征。
傳統農業效率低下,污染嚴重,現代都市農業進行生態農業建設,以科技含量高的設施農業和生產無公害產品的綠色農業為主要生產形式,并大力發展工廠化農業和觀光農業,逐步實現農業向第二、三產業轉化,形成適應現代化要求的新的產業布局[8-10]。都市農業以科技觀光園為先導,以地方特色園區為突破口,以名優的農產品生產為載體,在近郊和偏遠地區形成具有不同規模的高科技農業、生態農業、觀光農業、休閑農業和旅游農業,成為都市農業的一道道亮麗風景[4]。
生態文明就是人類獲利于自然又還利于自然,在改造的同時保護自然,從而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以生態文明觀指導都市農業規劃實踐,可節約資源,減少污染,保證都市農業的良性循環和健康發展,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科學發展道路。發展都市農業,要堅持生產、生活與生態功能相結合,把保護生態環境放在突出位置,綜合運用法律、經濟和行政手段解決生態環境問題,努力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6]。
農業旅游利用城市周邊空間、生產基地、農業產品、經營活動、自然環境和人文資源等,以增進城市居民對農業的體驗興趣。隨著近年來農業科技觀光園的迅速發展,建設涉農園、采摘園、垂釣園、民俗村等,讓游客參與到觀農家景、干農家活、吃農家飯、購農家物的旅游活動中,進而帶動周邊城鎮的經濟發展,為旅游者提供了休閑觀光和了解農村文化的機會。但是由于缺少規范的農業旅游經營管理模式,旅游服務配套設施比較落后,且大多沒有與當地的特色優勢產業相結合,使其發展模式千篇一律,缺少地方特色[6]。
藝術農田是以農田為載體的,其景觀除了具有普通農田景觀的自然性、生態性、地域性和鄉土性之外,藝術性是其重要標志,這為農業園增添了多樣化的特色景觀和藝術魅力,也提升了園區旅游吸引力和游覽感染力。從藝術農田思想出發,以審美為基點,通過各種觀景的創新性設置,展示藝術魅力,增加審美情趣和農業園游賞吸引力;以生態為主導,科技為支撐,文化為脈絡,體驗為依托,營建多元化的現代化都市農業觀光園[11]。
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做到丘陵起伏、林木蔥郁、四時爛漫,給人以回歸自然之感。①充分利用原有不同地塊的發展現狀,順其自然加以改造處理,以形成不同特色的景區。②著力解決污水處理問題,形成水系,使整個景區充滿活力和生機。③在溝邊、路旁、水中、臺畔建樓廊、筑亭臺,使人漫步其間盡享林泉之勝、清幽高雅與建筑協調一致的妙趣。④主要用植物種類和功能不同來體現五塊園地不同特點,或整齊統一,如綠色雕刻;或開闊疏朗,如茫茫草原;或錯落有致,如天然森林。
都市農業觀光園的規劃與建設,有必要建立一種區域性的專項規劃編制模式,它不同于以往的農業行業規劃、農業產業規劃和農業園區建設規劃,應納入城市的綜合發展規劃之中,其主要側重點應在于結合城鄉及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充分考慮城鄉未來人口及土地的發展規模,將都市農業發展與區域內城鄉自然、經濟、技術等要素放在同一平臺上協調發展,通過對農業發展水平與可能性進行分析,建立一定的指導性和強制性控制指標體系、投資意向安排等實施措施,同時根據城鄉未來發展遠景,對農業生產、經營、發展潛力、農業用地空間布局等做出輪廓性安排[3]。
提高都市農業的技術含量,注重高新技術的研究、開發和應用,走產、學、研結合,科、教、企聯姻發展的路子。以農業服務體系建設為依托,推廣應用生物、信息、環保技術,結合技術的自主開發和引進,依托相關科研院校進行有機農業的科研、培訓和信息服務。在農業生產上注重以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為重點的可持續農業發展技術的應用,在育種方面應用雜交育種和基因育種技術選育具有抗病蟲害性能的新品種,同時采取廣泛施用生物肥料等技術措施,提高都市農業發展的技術水平[4]。
大力推廣應用生物農藥、無殘毒魚藥和獸藥,將HACCP(危害分析和關鍵控制點)引入整個農業生產和農產品加工鏈中,使用干凈的農業用水,農產品生產基地與工業生產區之間應有較大的生態隔離林帶,以減輕或避免工業污染對農業的危害等。此外,定期對農產品進行全面質量檢驗,以保證進入市場的農產品無殘毒。都市農業對環境應是和諧和無污染的,運用物質循環的生態學原理,把動物養殖與植物種植有機結合起來,充分利用動物養殖廢棄物(作為植物的肥料),把都市農業對環境的危害降到最低[8]。
特色是農業產業發展的生命所在,每個地域都具有自己獨特的生態特征和文化特征[12]。一個成功的都市農業園區,除了滿足基本的吃、住、行、游、購等需求之外,還要積極挖掘和培育一種文化氛圍。結合規劃用地緊鄰鳳凰嶺的特殊區位,規劃從空中俯瞰鳳凰造型,向游客講述歷史故事、科技成果、生活趣聞等,同時還通過與媒體聯動向民間征集瀕臨失傳的傳統農具和民俗用品用具等,實現農業與特色文化產業的有機融合[3]。從豐富城鄉人民精神生活和普及科學知識的角度出發,體現以滿足人們情感需要和青少年學習耕作文化以及保護地方農業歷史文化遺產為目的的各類文化功能[5]。
鳳凰嶺都市農業觀光園以航空產業基地為依托,以吉祥如意的鳳凰為主題,以立體生態農業為基調,以復式生態林業為主導,以景觀建筑小品為點綴,對現有環境進行合理的改造與利用,融農、林、牧、副、漁五業于風景優美的都市園林之中,結合鳳凰嶺特有的自然及人文風貌,建設具有現代都市風情的全新概念的綠色生態旅游場所,營造一座以反映現代科技、自然風貌、風土民情、人文景觀以及勞作生活的田園式都市農業觀光園,融自然景觀、人文景觀與歷史文化于一體,著力挖掘吃、游、娛的豐富內涵,使之成為進行觀光游憩、休閑娛樂的重要場所。
根據上述理論依據和功能定位,結合鳳凰嶺的地形地貌情況,以“鳳凰”為構想框架劃,分為以下5個區。
該區發展相棗、柿子、核桃、花椒等耐干旱、瘠薄的經濟果林,建立名特優林產品生產基地。可分期分批實施操作,依托“太歲頭上敢動土”(劉備父親墓地-漢太上皇陵)的歷史典故和周圍較好的環境,開展自行采摘品嘗特色經濟林果的活動,是游客在“十一”黃金周時節品果的最佳旅游方式。
結合閻良區花卉專營市場,規劃集中連片發展66.7 hm2特色花卉基地,可以統一規劃安排、分期操作實施。園區內活躍著一群年青的新時代“花農”,他們依托科學技術,在鬧市中開辟恬靜的田園,探索著現代花卉的奧秘,讓游人從中可以感受到現代農業高新技術的無窮魅力。中心設置以花飾、花缽、花箱、花境、花池、花臺、花斗為主的交易廣場,成為花的海洋的集中展示。
該區以中國傳統的鳳凰文化內涵為背景,以特色農家吃、住、玩綜合產業經營為主,結合閻良荊山農家休閑莊、迎賓花園別墅和閻良天文體娛樂城3個項目,整體開發,統籌安排。特別注重與鳳凰有關的植物造景,營造一個生態型的鳳凰吉祥立體生態環境,分片布置特色服務設施,并設置一些園林建筑小品,以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該區在現有蓮菜種植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原有水面和以后污水處理的方便條件,擴大種植蓮藕面積達到66.7 hm2,并盡可能集中連片,形成十里飄香的蓮池景觀。同時,挖湖清淤留出航道,養魚以開展農家垂釣活動,配置水生花卉觀賞花卉,坐在蕩漾的小船上既可欣賞各色水生花卉,又可觀看飛機表演。依托閻良航空科技產業園和閻良公園(新址),挖掘田真、田廣、田慶兄弟和好、荊樹復茂的賢德故事,并和蓮花出污泥而不染的高尚品德聯系起來,為水上游樂區營造清潔、高雅、賢惠、友好的文化背景氛圍。
該區在現有較好灌溉條件的基礎上,以立體生態農業(養?!<S→沼氣→特色蔬菜→無公害蔬菜)模式為基調,以生產、養殖為主,突出蔬菜生產和奶牛養殖,逐步向種、養、加、沼四位一體方向發展,并盡可能考慮參觀、游覽的需求。
都市農業是一個城市健康持續發展不可分割的有機組成,以城鄉一體化為背景規劃、建設都市農業,可以使其發揮更大的作用,避免都市農業成為城市的附屬品,而應該成為城鄉交流、合作、互助、融合的紐帶[9]。我國面對如潮的城市化進程,追求的不僅僅是城市化數量上的增長,更應該有質量上的提高。健康、和諧、可持續的城鄉發展模式應該是現代化品質型農業生產與質量型城市化齊頭并進的。閻良鳳凰嶺都市農業觀光園具有兩大創新點:一是結合飛機城優勢,采用全新空中俯瞰角度,突出俯視、展現平視、適度仰視;二是結合地域鳳凰嶺特色,以鳳凰作為主題,展示鳳凰文化內涵。都市農業作為現代化品質型農業的重要發展形式之一,也是與城鄉生態、生活息息相關的農業生產方式,它對于解決三農問題,促進城鄉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3]。
[1]趙繼龍,張玉坤.城市農業規劃設計的思想淵源與研究進展[J].城市問題,2012(4):87.
[2]尼克·巴克.增長的城市增長的食物:都市農業之政策議題[M].蔡建明,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9-11.
[3]張博輝,鄢鴻,張玉書,等.都市農業的發展與規劃模式研究:以鄭州市豐樂農莊現代農業示范園規劃為例[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1(2):51,52.
[4]魏金蓮,周開洪,李春根.江西都市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思考[J].江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2):59.
[5]凌耀初,張祥建.上海都市農業展望[J].上海經濟,1999(5):37.
[6]賀麗潔,羅杰威.以生態文明觀發展小城鎮的都市農業[J].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4):137-139.
[7]李岳云.都市農業的理論與實踐:兼論南京都市農業發展[J].南京社會科學,2002(增刊):201-205.
[8]金剛,丁莉,代建國.深圳都市農業:問題及可持續發展對策[J].深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4(3):49.
[9]劉喜波,李建東,侯立白.城鄉一體化視角下的凡河都市農業區規劃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11(8):378,381.
[10]郭春華,李宏彬,楊書斌.都市農業發展與城市環境建設關系探討[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6(14):104.
[11]王瑞娜,徐文輝,鮑承輝.基于藝術農田思想的都市農業園景觀規劃設計[J].浙江農業科學,2012(4):523.
[12]封升.將城郊新田園生活方式與大地景觀相融合:以田園東方設計項目為例[J].中國園藝文摘,2013(5):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