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亞東,葉持躍
(寧波大學,浙江寧波315211)
重大交通基礎設施主要是指國家或地方政府投資建設、跨區域和跨省市層面的交通設施,包括高速公路、高速鐵路、城際快速路等線性設施。杭甬客專及繞城高速作為寧波市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對寧波市尤其江北區和慈城鎮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杭甬客運專線江北段全長約15.8 km,其中慈城鎮境內總長約10 km,橫穿鎮區東西,沿線共涉及10個村莊;繞城高速慈城段總長42.07 km,從鎮區東南邊緣斜穿,沿線涉及4個行政村13個自然村。杭甬客專及繞城高速的建設,以及相關的市政設施廊道建設,對慈城鎮沿線村莊的存續和發展帶來了一定制約和影響。
根據相關試驗研究[1],高速公路在噪音方面對沿線村鎮影響巨大。目前國內外針對高速公路在減振與降噪方面均采用隔離化處理,運用隔音屏、綠化植被等技術處理,運用聲屏障技術有效降低噪音約10 dB。在無障礙物的開闊地區,噪音隨距離衰減;在有隔聲屏的地區,近距離有明顯效果,但在100 m的位置處反而由于隔聲屏長度和高度的限制以及衍射的緣故噪音有所反彈。目前被普遍認可且具有較佳降噪防護效果的是設置道路聲屏障,再結合道路防護林。
高速鐵路,無論是橋梁區段還是路堤區段,列車上部的聲輻射水平均較列車下部高。而高速運行的動車,其噪音傳播路徑為斜扇形[2],且列車運行速度越高,上部噪音越突顯,同比較之下,上部噪音比下部噪音高出約6 dB。根據鐵道勘察設計研究院的相關研究,當高速鐵路時速基本保持在300 km時,高速鐵路兩側距離中心線30 m處噪音約為69 dB,90 m處噪音約為65 dB,即距離增加3倍,噪音僅降低4 dB,相比于高速公路,高速鐵路對沿線村鎮的振動影響更為突出。據相關部門研究,京滬高速鐵路采用的高架橋設計方案,列車運行振動能量激起軌道、橋梁和橋墩的振動明顯強烈。
高速鐵路及一般電氣化鐵路均依靠電力系統牽引,供電電壓為27.5 kV。對沿線村鎮居民生產生活影響很大,而高速運行的電氣化列車所造成的電磁輻射圈也存在巨大危害。英國國家輻射保護委員會公告,每年500名白血病患兒中,至少有2位直接與高壓電線等引起的電磁輻射有關。瑞典國家工業與技術發展委員會認為,居住在距高壓電線300 m以內地段的兒童,患白血病的概率是一般兒童的2.7倍以上。此外,信息化時代,高速鐵路及電氣化鐵路依靠電子通信調度,很容易受到沿線村鎮電磁波及通訊信號影響而造成調度誤差,同時對沿線村鎮正常的電信通信存在較大影響。
由于高速公路作為國家及區域層面上的交通設施,其出入口設置有嚴格規定,與村鎮等道路相交基本上采用穿越式立體交叉,而在設計上很少為村鎮道路發展留出足夠通行空間,因而限制了村鎮對外交通,封閉了村鎮在消防、緊急避難等層面的快捷性和通暢性,阻斷了村鎮對外便捷的交通聯系,可謂是道路交通的逆作用效應。通過對慈城鎮進行實地調研發現,位于沈海高速路和寧波繞城高速路相交線附近的前洋村,有3個自然村交通被高速路交通封閉,嚴重影響了村莊的正常生產生活。
目前國內高速鐵路建設多采用高架橋方式,其高架樁基較高,基本上對沿線村鎮的交通制約性不明顯。但存在較大交通運行安全隱患空間,尤其是高速運行的動車出軌隱患破壞性巨大,且對沿線村鎮居民會產生巨大心理壓力。因此,須保留一定橫向安全距離。
割裂村莊土地。首先,重大交通設施建設基本上從國家或省域層面考慮區域發展,不可避免地會割裂沿線中小城鎮及村莊的土地利用[3]。對于交通樞紐地域而言,更是打碎了土地的整體性,使得村鎮土地利用破碎化程度嚴重,被稱之為“村鎮的破碎化”。其次,由于公路為帶狀建筑物占用沿線村莊的耕地,絕大多數村莊無法做到村內耕地占補平衡,將使村內耕地面積減少,很難通過土地整理、復墾及開發實現占補平衡。
破壞村莊生活環境和生態景觀。重大交通基礎建設對沿線村鎮生活環境影響很大,占用大量的耕地和林地,破壞原有生態和自然水系,造成水土流失。對沿線環境的破壞很嚴重,包括廢棄物排放,如汽車尾氣及其中的鉛污染、油污染;同時村鎮沿線道路建設發展所帶來的工廠建設,又會產生一系列的環境污染。嚴重破壞了村莊原有的景觀格局和生活環境,抹殺了村莊作為人類生活聚落形式的記憶。
高鐵對城市的發展起著不可忽略的推動作用,但同時對環境造成較大影響,特別是高速列車運行過程中產生的噪音、振動及電磁輻射等。根據國家相關部門的國家標準,結合實際,提出以下建議。
處于交通基礎設施沿線30 m范圍內的村鎮受到噪音、振動和電磁輻射的嚴重影響,應予以整體搬遷。
處于交通基礎設施沿線31~50 m內的村鎮受到噪音、電磁輻射的嚴重影響,建議整體予以拆遷;發展條件優越的村鎮,可采取嚴格的技術手段以減少噪音、降低輻射的污染而進行集中整治。
處于交通基礎設施沿線51~90m內的村鎮受到噪音、電磁輻射的影響,可采取嚴格的技術手段以減少噪音、降低輻射的污染進行集中改造,發展條件差的村鎮應予以拆遷。
處于交通基礎設施沿線91 m范圍外的村鎮基本上不會受到交通基礎設施的影響。
重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基本上在大中城市以上層面考慮發展,引導區域城市發展趨勢和發展方向,卻忽略了小城鎮及村莊的未來發展,在其建設選址中很少為沿線村鎮的發展留出足夠空間。通過研究提出以下建議。
位于多條交通基礎設施干線割裂封閉內的村鎮,村鎮居民對外出行受到很大制約、存在交通出行安全及消防與防災巨大隱患,如不能通過合理建設以改變劣勢,建議對村鎮進行整體拆遷或采取集中整治的方式。
位于交通基礎設施干線周邊的村鎮,未為被嚴重割裂封閉,有條件通過合理建設改善村鎮交通出行和防災減災的,可采取集中居住或就地改造的方式。
距離交通基礎設施干線兩側較遠、臨近交通干線出入口或連接線附近的村鎮,積極建設多層次道路體系,以擴展村鎮自身發展,優化村鎮空間布局,建議整體進行村鎮的就地整治,以保留鄉村特色和發展優勢。
重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主要從大中城市以上層面考慮區域發展,不可避免地會割裂沿線中小城鎮及村莊的土地利用、破壞沿線村莊原有的生態景觀及環境。針對重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割裂沿線村莊的“破碎化”,提出如下幾點建議。
處于交通基礎設施沿線重點交通樞紐范圍內的村莊,破碎化很嚴重,應采取整體搬遷或集中居住的建設模式;原來的生態景觀基本上消失殆盡,應結合交通設施統一建設。
處于交通基礎設施沿線的村莊,整體性受到較大割裂,有發展潛力的村莊宜采取集中居住的建設模式,沒有發展潛力的村莊宜采取整體拆遷;原來的生態景觀受到很大破壞,有發展潛力的村莊宜積極建設以期恢復自身生態景觀,沒有發展潛力的村莊宜整體搬遷后全部恢復為原有生態景觀。
沒有臨近交通基礎設施沿線的村莊,自身整體性沒有被割裂,從集約用地角度宜采取集中整治的建設模式;原有生態環境沒有受到破壞或受到部分破壞可以積極修復的,宜采取就地改造或集中居住的建設模式。
高速公路及高速鐵路的建設,大大縮短了城鎮群之間及城鎮群內部的時空距離,將使相鄰城市的分工模式發生改變[4]。但重大道路交通設施建設割裂沿線村鎮土地整體性,加速了村鎮土地破碎化,破壞了村鎮生態環境。在經濟較為發達的村鎮或土地比較充足的村鎮,可借鑒類似于國家主體功能區規劃,打破行政邊界進行村鎮層面的功能區塊劃分。在道路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中,通過綠道把各處孤立島嶼或較大的自然斑塊連接起來,以減少景觀破碎對生物多樣性造成的負面影響,建立一種支持基本生態功能、保護重要的自然文化資源、可持續的土地利用方式。
[1]王文團,石敬華,袁偉棟,等.高速公路交通噪聲變化規律與測量偏差的探討[J].噪聲與振動控制,2005(5):41-43.
[2]蘇衛青.高速鐵路噪聲影響評價研究[J].鐵道標準設計,2011(5):101-103.
[3]趙學斌,耿虹.論高速公路城市出入口區域土地利用[J].規劃師,2004,1(20):88-91.
[4]何丹,楊犇.高速鐵路對沿線地區城市腹地的影響研究:以皖北地區為例[J].城市規劃學刊,2011(4):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