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 榮利民 吳海波
CT與MRI對肝癌的臨床應用
張麗 榮利民 吳海波
目的比較CT與MRI對肝癌的臨床應用。方法回顧性病理分析和臨床隨訪的22例肝癌患者的影像表現。比較CT與MRI對于肝癌病灶檢出的敏感性、特異性、準確性。結果對于肝癌病灶的檢出敏感性及準確性以MRI平掃及增強掃描較高, 特別對于小肝癌較明顯。結論在診斷肝癌的臨床過程中, 實際應用時要綜合考慮。
肝癌;CT;MRI
原發性肝癌是在消化系統腫瘤中是一種常見的惡性腫瘤[1]。乙肝以及肝硬化等疾病均容易發展成肝癌。由于患者重視程度不夠, 早期的肝部疾病得不到及時有效地治療, 致使許多患者在發現時已經到了癌癥晚期, 從而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以及生命。近年來, 臨床研究發現螺旋CT以及高場強MRI具有較高的診斷敏感性以及特異性, 同時還具備無創傷的優點, 因而在臨床中廣受青睞[2]。本文作者便針對螺旋CT以及MRI在肝癌的臨床治療中的效果進行闡述性探究。
1.1一般資料 搜集整理本院2011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肝癌患者共22例, 其中男14例, 女8例, 年齡29~78歲,平均年齡54歲。臨床癥狀主要為胃納減退、乏力以及肝部疼痛等。所有患者經手術及病理學檢查或臨床隨訪為原發性肝癌。
1.2儀器設備和檢查方法 CT掃描設備采用西門子歡悅螺旋CT機, 檢查前患者進食8 h以上較理想, 檢查前30 min口服1000 ml 76%復方泛影葡胺稀釋液, 目的是消除胃腸的偽影, 從而將患者的腸腔以及腸壁清晰的顯示出來以便于臨床診斷中對其腸道的結構加以掌握。至于對患者肝臟部位的掃描包括平掃和增強掃描兩種;MRI采用GE Sgina 超導型, 1.5T磁共振機, 患者取仰臥位, CTL線圈, 臨床中較為常見的有自旋梯度兩種回波技術。肝臟檢查常規采用SE序列T1WI和T2WI橫斷位像。同CT掃描有所不同的是, MRI可以實現對患者的冠狀位和矢狀位以及其他任意切面的掃描, 從而便于對占位病灶和肝血管之間的空間位置關系加以確定。增強掃描采用LAVA薄層橫斷面T1WI脂肪抑制序列, 對比劑為釓噴酸葡胺(Gd-DTPA), 0.1 mmol/kg, 經臂或肘靜脈推注, 分別采集動脈期、門靜脈期及肝臟實質期圖像。
2.1經過CT檢查發現的病灶顯示為大小不一, 分別呈現出不同的形狀結構且各病灶之間的境界劃分不明顯, 掃描出來的病灶密度多數呈現為較低的密度, 至于動態增強之后的5個病例則顯示為強化性的“快進快出”, 其中有2例顯示為邊緣斑片狀強化聯合門脈期消退, 1例門靜脈癌栓。而MRI的檢查結果則發現患者病灶呈現出不同的大小以及結構形狀, 而各個病灶之間的境界較為清晰明了, 4例病灶的包膜清晰可見, T1WI呈現出較低的信號, 而T2WI呈現出來的信號則較為混雜。特別是經過釓噴酸葡胺的強化之后有6例病例“快進快出”的癥狀強化, 3例邊緣斑片狀強化的同時門脈期消退;另外DWI序列的病灶顯示為高信號的病灶。
2.2CT和MRI應用對比 CT和MRI兩者相比較巨塊型以及>5 cm的結節灶無明顯差別, 對于3~5 cm結節灶, MRI平掃的信號比CT更能提供較明顯的異常信號, 對病灶內部液化、壞死、脂肪變信號變化顯示清晰, 結合增強檢查更能進一步診斷。MRI對小肝癌的檢出較CT具有明顯優勢。
原發性肝癌是世界上最常見、最嚴重的10種惡性腫瘤之一。我國是乙肝大國, 也是肝硬化、肝癌大國, 每年約10萬人死于肝癌。根據大體形態特點分為巨塊型、結節型與彌漫型。巨塊型者瘤灶>5 cm, 為大塊狀或多個結節融合而成, 灶周常見較小的子灶。結節型HCC最為多見, 直徑約3~5 cm, 可單發或多發。彌漫型較少見, 分布于全肝, 瘤灶多較小, 此型易于合并門脈癌栓。螺旋CT與MRI因其檢查結果的高精密度和對腫瘤組織的高敏感性, 是臨床上診斷原發性肝癌的有效手段[3]。
原發性肝癌的CT表現不僅取決于腫瘤的病理和血流動力性特點, 還與周圍未侵犯的肝組織狀況有關。大多數原發性肝癌合并肝硬化, 如肝葉比例失調, 肝臟體積縮小, 肝裂增寬、肝表面及實質內結節樣改變, 脾大以及門靜脈高壓的各種征象。CT平掃絕大多數肝癌表現為等低密度, 脂肪肝時可呈高密度。癌腫內密度常不均勻, 有壞死、囊性變或脂肪變性表現為低密度, 合并出血時表現為低密度的病灶中有斑片狀高密度區。增強掃描肝癌的血供, 肝動脈供血占70%以上。因此在多時相增強掃描上有特殊的表現。典型者呈“快進快出”的強化方式, 肝癌的假包膜動脈期和門靜脈期一般呈低密度[4]。CT動態增強掃描根據血運情況, 腫瘤強化特征完全可達到診斷目的, 并可觀察有無肝、門靜脈、下腔靜脈癌栓及周圍轉移。但對小肝癌(直徑<3 cm)并且在兩個掃描層面之間微小病灶容易漏診, 而且有放射性損傷。
MRI是診斷原發性肝癌的一種敏感性和特異性均很高的檢查方法, 尤其是肝硬化背景上各種結節與肝細胞癌的鑒別。MRI平掃HCC在MRI掃描的SE序列上總體呈長T1、長T2信號, 部分癌灶脂質含量較高, 合并出血或鐵質沉積時可改變組織的弛豫時間, T1WI信號呈高信號。較大的肝癌在T1WI上以不均勻的低信號為主, 其內可見混雜高、低信號區。動態增強MRI可反映HCC的分化程度、組織結構和血流動力學。MRI對于小肝癌的診斷更具敏感性和特異性, 尤其是合并嚴重肝硬化的病例, 小肝癌可表現為增強早期的均一強化。MRI的分辨率高, 軟組織對比度良好, 不同的組織有不同的信號特點。無放射線損害。然而MRI序列掃描中, 圖像質量與患者的呼吸關系密切, 如果患者缺乏配合, 圖像的偽影較多, 影響病灶的觀察, 同時受到主動脈和心臟搏動的影響, 肝膈頂處的病灶顯示不佳[5]。
由本文結果, CT和MRI檢查對肝癌的診斷均有自身的特點, 與CT掃描相比, MRI診斷效果要優于CT, 但這并不代表MRI可以替代CT掃描, MRI檢查的費用相對較貴, 檢查時間長, 應該CT與MRI相互結合, 取長補短, 在具體應用時要綜合考慮患者情況, 兩者都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 郭啟勇.實用放射學.第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12: 815-817.
[2] 陳敏, 歐陽漢, 全冠民, 等.體部磁共振診斷學.福州市: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 2010:53-54.
[3] 袁登翔.螺旋CT與MRI對于原發性肝癌病灶診斷的臨床比較研究.醫藥前沿, 2012(12):132-133.
[4] 陳康海, 張毅, 張海軍.CT與MRI對于肝癌的臨床應用.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 2012, 33(22):3102-3103.
[5] 胡官強, 陳亞娟.肝臟增強CT與肝臟MRI在肝癌診斷準確率的臨床對比.吉林醫學, 2012, 33(5):1033-1044.
2014-06-10]
223600 江蘇省沭陽仁慈醫院影像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