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 偉 李保慶 劉安龍 宋喜明
(安陽市人民醫院放射科,河南 安陽 455000)
腰椎間盤突出(LDH)與骨質疏松(OP)為中老年人常見退行性疾病〔1〕。本文旨在探討LDH與OP的相關性。
1.1研究對象 我院行腰椎CT檢查的中老年女性97例,50~70(平均62)歲,入選標準:①本地區常住人口;②無甲狀腺功能亢進、Paget病、腎性骨營養不良等骨代謝相關疾病;③無腫瘤、放化療、激素替代和長期鈣劑治療等影響骨代謝的情況。
1.2檢查方法 采用德國西門子公司Senstion16 CT進行常規腰椎CT及腰椎定量CT(QCT)骨密度(BMD)測量。患者仰臥于檢查床上并屈膝使腰椎前曲弧度減小,將標準體模與人體長軸平行置放于受試者腰椎下方進行掃描。腰椎常規掃描結束后,QCT掃描取腰椎側位片進行定位,定位掃描線分別穿過L2~4椎體中部層面并與椎體上下緣平行。
1.2.1常規腰椎CT 掃描參數:120 kV,200 mA,層厚2.0 cm,螺距0.8,掃描視野(FOV)12 cm。結合椎間盤橫斷及矢狀位多平面重建(MPR)由兩位高年資醫師共同評價診斷LDH。CT診斷LDH的標準〔1〕:①椎體邊緣唇樣骨贅形成;②椎間盤后緣正中或偏側局限性突出軟組織影,其密度與椎間盤一致;③硬膜外脂肪及硬膜囊受壓移位;④神經根增粗、移位或湮沒;⑤突出的椎間盤鈣化、滑移或游離脫落于椎管內;⑥椎管狹窄。
1.2.2QCT 采用隨機自帶的羥磷灰石鈣(CaHA)專用模體和BMD測量分析軟件進行腰椎BMD測量。掃描參數:80 kV,125 mA,層厚10 mm;卷積核80。QCT數據分析采用Osteo CT分析軟件,測量感興趣區為椎體中央骨松質部分,注意避開骨島、硬化區及椎基底靜脈溝,分別對L2~4椎體進行BMD測量,計算其平均值,變異系數(CV%)為1.5%。
1.3統計學分析 應用SPSS13.0軟件進行t檢驗。
1.4結果 50~60歲組54例中伴有LDH者30例,60~70歲組43例中伴有LDH者27例。50~60歲組〔(93.1±1.5)mg/cm3〕及60~70歲組無LDH者BMD〔(72.2±11)mg/cm3〕均高于LDH組〔(90.4±13)、(69.7±17)mg/cm3〕,但無統計學差異(t=-1.34,P=0.192;t=-1.74,P=0.117);而兩年齡組間無論有無LDH,50~60歲年齡組BMD均高于60~70歲年齡組(t=8.84,P=2.57×10-9;t=8.92,P=2.17×10-9)。
LDH和OP作為中老年女性的常見疾病可以導致腰背部疼痛等相似癥狀而來醫院進行進一步檢查。但目前常規腰椎CT掃描多,而QCT掃描較少,究其原因主要是對于OP及其并發癥的認識尚不足。QCT僅需在已有的臨床CT機基礎上配置QCT測量體膜即可,無需配備專用房間或專有人員就可以進行BMD的測量〔2~4〕。
我國LDH的患病率大約4.26%〔2〕。主要是由于中年以后椎間盤逐步出現退行性變,髓核的黏多糖蛋白復合體開始減少并趨向膠原化,其水分含量不斷下降,纖維環喪失應有的堅韌性,在重力和剪切載荷的作用下,髓核向纖維環的薄弱環節突出并產生相應的臨床癥狀。CT因普及率較高,且具有較高的密度分辨率,可直接顯示椎間隙突出盤塊的大小、形狀、位置、有無鈣化、積氣及與周圍結構的關系,因此CT目前還是診斷LDH的重要手段,其對LDH的診斷符合率高達84%~92%〔2〕。
QCT是唯一選擇性測量松質骨BMD的方法,QCT的優點是提供了椎體橫斷面的分析圖像,可選擇性地測量松質骨BMD,從而較早地反映體內骨量的變化〔5,6〕。
本文結果說明LDH同OP間無明顯相關性,這與相關文獻報道有所不同〔6,7〕,其原因可能為文獻中未進行性別及年齡分層分析。本文以中老年女性為研究對象,消除了因性別差異所導致的結果偏差。這主要是由于激素種類和水平的不同使得男、女在BMD變化規律方面存在不同。正常人隨著年齡的增大其骨量自然丟失,但絕經后的婦女骨量丟失更加明顯〔6,8~10〕,文獻中男女混雜在一起統計;另外文獻中未按照年齡分層,僅將受試者分為BMD正常組和OP組來統計LDH的患病率,因此可能存在BMD正常組總體年齡偏小,而OP組總體年齡偏大,統計出現兩組LDH患病率存在差異,該結果可能將年齡因素已經混雜進去。本文將受試者進行了年齡分層,主要選擇的為絕經后中老年女性,將有無LDH分為兩組對照,從而消除了年齡因素的混雜影響。
各年齡組內盡管有無LDH BMD無顯著性差異,但結果顯示OP者BMD略低于無LDH者,其可能原因有:①LDH患者因為神經壓迫引起的疼痛導致活動受限和強迫體位,可能部分影響局部骨組織代謝,產生失用性BMD降低,但并未成為OP的獨立危險因素。②LDH后可以導致局部終板變性和骨質增生硬化,引起BMD上升,導致兩組間BMD差異減小。③余衛等〔4〕報道老年人可在BMD下降過程中出現局部骨量升高現象。其為特異性骨量增加、退行性變、還是異位鈣化明顯所致還有待進一步研究。因此LDH和OP可能為兩種獨立疾病。在LDH對于BMD可能存在影響的同時,本研究參考相關文獻認為BMD的降低可能對于BMD也存在一定的影響,具體表現為〔11,12〕:①腰椎LDH降低使椎體的承受壓力下降,椎間盤所承受的壓力增大,椎間盤的彈性降低,髓核受到壓縮,環狀纖維所受到的離心力加大,超過承受的范圍時導致髓核突出。②腰椎OP引發椎體滑脫、側彎及椎體不穩,均可導致局部異常的應力增高從而直接損傷椎間盤結構,導致LDH。本文結果顯示兩年齡組間不論有無LDH,BMD均存在統計學差異,結果與文獻〔6,8〕相似,主要由于絕經后雌激素水平降低導致骨量丟失加速,表明年齡為OP的獨立風險因素〔6,8~10〕。
3 參考文獻
1李果珍.臨床體部CT診斷學〔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621-57.
2于學文,牛 剛,楊 健,等.腰椎間盤突出癥CT、MRI診斷的定量評價〔J〕.中華醫學雜志,2011;9(1):23-7.
3林 強,姚金朋,余 衛.定量CT在骨密度測量中的應用〔J〕.中華放射學雜志,2009;43(2):219-21.
4余 衛,程曉光.我國定量CT骨量測量的臨床評估〔J〕.中華放射學雜志,2009;43(2):117-8.
5李一波,沈寧江,陳文清,等.QCT檢查在診斷、治療骨質疏松中的應用〔J〕.海南醫學,2010;21(17):124-7.
6沈寧江,陳文清,李一波,等.中老年人椎體骨密度定量CT測定研究〔J〕.實用骨科雜志,2011;17(1):6-9.
7崔 偉,阮學廣,王慧明,等.老年骨質疏松癥與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相關性研究〔J〕.放射學實踐,2012;27(4):444-6.
8余 衛,秦明偉,徐 苓,等.正常人腰椎骨密度變化〔J〕.中華放射學雜志,1996;30(9):625-9.
9崔 雙,薛昊罡.絕經后女性骨質疏松患者骨密度與血脂和護骨素的相關性〔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32(10):2051-3.
10張美娟.運動療法對絕經期女性骨質疏松骨折的預防作用〔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9):2188-9.
11O'Connell GD,Vresilovic EJ,Elliott DM.Human intervertebral disc internal strain in compression: the effect of disc region,loading position,and degeneration〔J〕.J Orthop Res,2011;29(4):547-55.
12Gregory DE,Callaghan JP.A comparison of uniaxial and biaxial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annulus fibrosus: a porcine model〔J〕.J Biomech Eng,2011;133(2): 2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