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吉惠 魏紅梅
(西華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四川 南充 637009)
由于生育少子化的后續效應及生活習慣的改變,家庭養老功能日益弱化,入住社會化養老機構的老年人越來越多。且隨著時間的推移,“新老年群體”(改革開放后就業的一代)入住養老機構的比例越來越大,高生活質量(QOL)將成為他們人生的一大追求。本文對養老機構老年人的QOL進行綜述。
QOL研究興起于20世紀50年代的美國,最初由經濟學家Calbraith提出,用來說明社會發展和人民的福利情況。20世紀60年代,QOL研究在美國得到迅速發展,主要用于測量社會發展水平、個人對環境的主觀感受。70年代開始應用于對個體或群體的健康評價,隨后便在世界范圍內普遍使用。其中,醫學界首創對QOL的研究工作。
老年人QOL研究始于20世紀70年代后期,80年代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20世紀90年代初成立了QOL國際研究學會,創辦了學刊。為了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挑戰,1987年5月和2004年4月,世界衛生組織(WHO)分別提出了“健康老年化”和“積極老齡化”的概念,強調老齡化應變被動為主動,變消極為積極。“積極老齡化”倡導通過多方努力,使老年人口中身心健康、參與社會和獲得保障的比重增大,不斷提高老年人QOL,建立不分年齡人人共享的和諧社會。我國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重視QOL研究。20世紀90年代初,北京市老年學會將老年人QOL問題作為研究項目。
在老年人QOL研究中,對處于邊緣或交叉地帶的新興亞群體——養老機構老年人關注不足,研究也相對較少。近年來,入住養老機構的老年人的QOL問題開始受到部分學者的關注,但仍屬起步階段。
QOL的概念有一個演變和發展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始終貫穿著的一個核心線索是QOL的主觀滿意度與客觀生活條件之爭。早期的QOL更多地是作為衡量社會發展、大眾福利及經濟發展狀況的指標。研究指出所謂QOL,就是指一定經濟發展階段上人口生活條件的綜合狀況〔1〕。但是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人們開始意識到QOL的測量必須獲得評價對象主觀上的感受。80年代中期以后,QOL的界定和測量則越來越趨向于僅測量主觀感覺指標。進入20世紀90年代,隨著QOL研究的注意力走向一個新的人類發展投入方面,即社會資本,客觀指標再次獲得了研究者的關注。一個明顯的事實是,一部分社會成員(如智殘人)的主動性和獨立性都是很有限的,因此不考慮生活條件的客觀評價而僅僅以主觀滿意度作為評價QOL的標準,不可能充分保障社會弱勢群體的最佳利益〔2〕。由此,QOL概念又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目前,絕大多數研究者認為,QOL評定應同時包括客觀評價和主觀評價。即使在客觀評價中也要遵循這一原則,即依據個人價值觀賦予各種生活條件以不同的權重。只有如此,才能較為準確地對QOL進行評價。
由于不同學科領域對“QOL”的界定不同,導致QOL的概念尚不完全統一。其概念的多維性促進了交叉學科的研究。研究者從不同的研究視角,如社會學、心理學、人口學、醫學、經濟學和環境學等進行了研究。1993 年,由20 多個國家和地區參與的WHO QOL研究組將QOL定義為:不同文化和價值體系中的個體對于他們的目標、期望、標準及所關心的事情、有關生活狀況的體驗〔3〕。該概念較為完整地概括出了QOL的內涵,得到學界認同。鑒于此,中華醫學會老年醫學專科委員會流行病學專家認為,老年人QOL是指60歲及以上老年人群對自己身體、精神、家庭和社會生活美滿的程度和對老年生活的全面評價〔4〕。
“老年人生活質量”概念界定存在兩種分歧〔5〕:養老機構老年人是社會大系統中人口的一個組成部分,適用于全部人口的生活質量的定義,沒有必要對“養老機構老年人生活質量”這個亞概念進行專門的界定,從一般意義上理解即可,養老機構老年人生活質量與居家老人和社區老人不同,應突出其固有特質和差異性。到目前為止,仍沒有形成一個能被理論界普遍接受的權威定義。
3.1養老機構老年人QOL研究的必要性分析 關銳等〔6〕從我國老齡化現狀及趨勢、養老模式的轉變、老年人QOL研究三個方面對養老機構老年人QOL研究的必要性進行了綜述,并對未來進行了展望,認為護理工作的范圍必將延及養老機構的人群,國內對養老機構老年人QOL的研究工具和方法較為局限,有待拓展。
3.2養老機構老人QOL及影響因素研究 養老機構老年人QOL的研究,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入住養老機構老人QOL狀況及其影響因素,二是入住養老機構時間長短及其影響因素。從1973年起,美國專門組織了對養老機構老年人的調查。
國內關于養老機構老年人QOL及影響因素研究得不多,且集中在大城市,主要表現為對QOL的現狀調查和影響因素分析。羅敏〔7〕對北京市城區養老機構入住老人QOL進行了調查研究。彭嘉琳等〔8〕對北京市9 所城區養老服務機構304 位老年人QOL的影響因素進行了調查分析。丁華等〔9〕對北京市社會辦養老院入住老人生活狀況及滿意度作了調查分析。徐波等〔10〕對南京市養老機構老年人QOL及影響因素做了調查研究。關銳等〔11〕對西安市養老機構老年人QOL及影響因素做了調查研究。廉楓〔12〕以濟南市某養老機構為個案,對機構養老高齡老人的QOL進行了調查。李慧等〔13〕調查了沈陽市養老院老年人QOL的現狀,研究了影響老年人QOL的因素。
關于養老機構老年人生活質量測評方面,關銳等〔6〕嘗試編制養老院老年人QOL測評量表,但該量表并未被廣泛使用。除用自行編制的一般人口學資料、患慢性病情況調查表和QOL影響因素調查表進行調查外,QOL測評主要采用美國簡明健康測量量表(SF-36)和老年人QOL簡明量表(WHOQOL-BRIEF)兩種,個別研究還采用了日常生活能力測定量表(ADL),對養老機構老年人QOL進行分析。而專門的養老機構老年人QOL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目前還沒有。
QOL的影響因素研究主要有兩類,一類是全面探討養老機構老年人QOL的影響因素,一類是探討某一個或幾個影響因素與QOL之間的關系。不同的研究得出的結論和權重不完全一樣,歸納起來,主要有家庭收入、自理能力、家庭關系、文化程度、職業、興趣愛好、運動項目數、對自己及子女的生活滿意度評價、人際自評、交通情況、生活事件(尤其是健康惡化、不愉快經歷、正性事件)、獲取保健知識情況、醫療付費方式和慢性病患病情況。其中自理能力、慢性病患病情況、家庭關系、家庭經濟狀況是最主要的影響因素。
3.3養老機構老年人QOL的對策研究 近年關于老年人QOL的對策研究相對多一些,主要是通過對宏觀、社區、家庭和個人等幾個層次的影響因素進行調節,減少或減弱降低QOL的因素,調整個體期望,使之更符合客觀現實。而提升養老機構老年人QOL的專門研究目前還沒有。在養老機構老年人QOL調查中,有一些零星的對策研究。概括起來主要有,加強慢性病的預防保健,注重患病老人的康復鍛煉,延長自理能力,良好的經濟狀況,擴大入住老人的支持網絡,提高服務層次,加強服務質量的監督和管理,改變養老觀念等。
其他有一些零星研究也可放在對策研究的范疇里,也是為了提高養老機構老年人的QOL。分類選取主要有,養老機構老年人護理需求調查研究〔14〕,養老機構入住老人生活需求調查研究〔15〕;養老機構護理人員知識、技能和態度的調查分析〔16〕,養老機構護理人員培訓研究〔17〕;城市機構養老服務發展現狀研究〔18〕;老年公寓戶外環境研究〔19〕,養老機構環境因素與老年人QOL的關系研究〔20〕;我國養老機構發展研究〔21〕等。他們分別從老年人入住意愿或需求、養老護理人員培訓、養老機構環境設施建設、養老機構的發展等不同角度進行探討。
4.1存在的主要問題
4.1.1養老機構老年人QOL的界定不統一 概念界定直接影響著測量工具的編制,測量工具科學與否又直接關系到養老機構老年人QOL狀況的評價。不同的老人群體,如養老機構老人、空巢老人、獨居老人、社區老人等的QOL除了有共性外,還有自己的獨特性。隨著家庭養老功能的日益弱化,養老機構老年人對社會化養老的要求越來越高,其QOL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國家社會福利政策的制定、養老機構的環境設施建設、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等宏觀層面的內容。
4.1.2沒有專門的養老機構老年人QOL測評量表 前期相關研究中使用的QOL測評量表主要是采用國際上通用的普適性量表或老年人專用量表對養老機構老年人進行測評。引用國外通用型QOL量表時忽略了不同經濟水平、文化背景、價值觀念、傳統習俗、地域的差異,未對原量表根據實際進行修訂。采用老年人專用量表對養老機構老年人進行測評,忽略了養老機構老年人的特殊性與差異性。這兩者都會降低量表的敏感性,降低測量的信度和效度,影響對養老機構老年人QOL的準確評價。且采用不同的量表進行測評,還會導致QOL測評量表標準不統一,缺乏可比性。
4.1.3實證調查時注重客觀指標,對主觀感受的測量和評價缺乏可操作性、可比性和系統性 盡管QOL的評估方法呈現出從單一評價受試生活的客觀狀態發展到注意同時評估受試的主觀感受,但目前對主觀感受的測量和評價缺乏可操作性、可比性和系統性。
4.1.4缺乏全方位的提高養老機構老年人QOL的對策措施 與居家老人、社區老人或其他老年群體相比,影響養老機構老年人QOL的因素是最為復雜多樣的,不僅涉及國家、社會等宏觀層面,還涉及養老機構的軟硬件設施建設、家人對老年人的支持及老年人個體等多方面因素。
4.2展望 目前,研究者普遍認為,QOL是一個在評價指標上將客觀與主觀相結合、在福利層面上將個人層面和社會層面相結合、在科學研究上將宏觀研究和微觀研究相結合的豐富、多維的概念。為此,在今后的研究中,①要對“養老機構老年人QOL”有一個科學權威的界定,全面揭示出養老機構老年人QOL的內涵及影響因素。②要加強養老機構老年人QOL測評量表的研制及推廣工作。建立養老機構老年人常模是QOL研究的當務之急。在QOL研究中,QOL測評量表的編制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研究。如果測評工具不全面、不科學,沒有細化,不能全面反映影響養老機構老年人QOL的因素,那么關于QOL狀況的調查研究就缺乏真實性,干預措施也缺乏針對性。所以,要致力于開發一套客觀、科學、具有較高信度和效度、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比性的養老機構老年人QOL測評工具,加強測量工具的宣傳和推廣工作。③養老機構老年人QOL測評工具要冗繁適宜。量表的冗繁度直接影響研究對象回答問卷的質量〔22〕。對養老機構老年人進行測評,考慮到其年齡和身體特征,量表條目應簡單易懂、描述清晰,在保證信度和效度的前提下盡量精簡條目,否則會影響應答率和應答質量,不利于調查研究的開展。④應針對養老機構老年人的特殊需要,提出全方位的提高養老機構老年人QOL的對策措施。要從環境(包括政府、社會、養老機構和家庭)和個體(老年人自己)兩方面全面深入地探尋提升QOL的途徑。
5 參考文獻
1馮立天.中國人口生活質量研究〔M〕.北京: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91:1-326.
2王 凱,周長城.生活質量研究的新發展:主觀指標的構建和運用〔J〕.國外社會科學,2004:(4):38-49.
3WHO.The development of the WHO quality of life assessment in strument〔J〕.J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1993;85(5):365-76.
4于普林,袁泓江.老年醫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326-31.
5劉 晶.城市居家老年人口生活質量及其綜合評價理論模型研究〔J〕.青海社會科學,2008;6(6):44-7,101.
6關 銳,張 磊,范燕燕.我國養老機構老年人生活質量研究必要性分析〔J〕.護理學報,2009;16(6):7-9.
7羅 敏.北京市城區養老機構入住老人生活質量調查研究〔D〕.北京: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醫進修學院,2005:1-55.
8彭嘉琳,曹蘇娟,羅 敏.北京市9所城區養老服務機構304位老年人生活質量影響因素調查分析〔J〕.中國護理管理,2006;6(10):26-8.
9丁 華,徐永德.北京市社會辦養老院入住老人生活狀況及滿意度調查分析〔J〕.北京社會科學,2007;(3):15-20.
10徐 波,叢曉娜,唐萬琴.南京市養老機構老年人生活質量的影響因素〔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0;30(8):1121-3.
11關 銳,化前珍,張 磊,等.西安市養老機構老年人生活質量及影響因素的研究〔J〕.第四軍醫大學學報,2009;30(1):89-92.
12廉 楓.機構養老高齡老人生活質量調查——以濟南市某養老機構為個案〔J〕.社會工作,2008;(1)下:52-5.
13李 慧,郭 宏,張莉莉,等.養老院老年人生活質量的現狀研究〔J〕.沈陽醫學院學報,2012;14(2):119-22.
14侯泓冰,廖曉春.九江學院養老機構老年人護理需求調查研究〔J〕.九江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1(1):74-6.
15廖 敏.長沙市養老機構入住老人生活需求的調查研究〔J〕.企業家天地(理論版),2010;(5):65-6.
16金 鑫,郭 宏,高 川.我國養老機構護理人員知識、技能和態度的調查分析〔J〕.沈陽醫學院學報,2012;14(2):123-4.
17黃 菲,張會君,尹 姣,等.遼寧省養老機構護理人員培訓現狀及需求〔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32(3):570-3.
18吳 敏.基于需求與供給視角的機構養老服務發展現狀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1:1-163.
19陳東燕.老年公寓戶外環境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1:1-88.
20崔 杰.養老機構環境因素與老年人生活質量的關系研究〔J〕.安康學院學報,2010;22(1):33,36.
21趙晶磊.社會福利社會化中我國養老機構的發展研究〔D〕.大連:大連理工大學,2008:1-53.
22張嬌嬌,曹梅娟.常見老年人生活質量測量工具介紹及研究展望〔J〕.護理學報,2011;18(15):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