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掌雷,陳 劍,王伯誠,唐興國,賴小芳*
(1.臺州市國土資源局,浙江椒江 318000;2.臺州市農業科學研究院,浙江臨海 317000)
脫毒代數對甘薯浙薯13產量的影響
沈掌雷1,陳 劍2,王伯誠2,唐興國2,賴小芳2*
(1.臺州市國土資源局,浙江椒江 318000;2.臺州市農業科學研究院,浙江臨海 317000)
試驗結果表明,與常規未脫毒苗比較,甘薯浙薯13的一代,二代,三代脫毒苗的產量分別增加130%,80.6%和17.5%,其中一代脫毒苗增產達極顯著水平,二代脫毒苗達顯著水平。脫毒苗需要定期更新才能確保持續增產。
浙薯13;脫毒苗;脫毒代數;產量
病毒病是危害甘薯的重要病害,許多研究表明,使用脫毒苗較常規帶毒苗增產明顯。使用脫毒苗不僅增產幅度達23.6%~108.1%,而且其他性狀也得到改善[1]。浙薯13是浙江省農業科學院作物與核技術研究所選育的高產高淀粉加工型甘薯品種[2],經多年種植后,有些地區已出現種質退化與感染病毒現象,嚴重影響產量和經濟效益的提高。采用種薯高溫催芽與莖尖分生組織培養相結合的方法可達到脫毒及快速繁殖脫毒苗的目的[3]。為摸清不同脫毒代數對甘薯浙薯13產量及經濟性狀的影響,進行了本項試驗,現將試驗結果報道如下。
1.1 材料
試驗在仙居縣朱溪鎮朱家岸村進行,地理坐標28°42′N,120°52′E,海拔287 m。供試土壤為紅壤類黃礫泥土土屬,地勢向陽平坦,肥力均勻。土壤基本理化性質為pH值4.73,有機質33.5 g· kg-1,堿解氮174 mg·kg-1,有效磷94.2 mg· kg-1,速效鉀80 mg·kg-1。供試甘薯為浙薯13品種的一代、二代、三代脫毒苗及未脫毒的常規苗。
1.2 處理設計
采取小區試驗,共設置4個處理:一代脫毒苗,二代脫毒苗,三代脫毒苗,未脫毒的常規苗,以常規苗為對照(CK)。小區面積18 m2,隨機排列,重復3次。6月3日大田移栽,采用壟栽單行種植,栽植密度45 cm×80㎝,壟高30㎝。11月7日收獲。按照當地習慣施肥,田間管理與其他大田生產相同。
1.3 調查項目
收獲前每處理隨機抽取5株,調查主蔓長度和分枝數,稱取地上部莖葉鮮重。地下塊根以小區為單位分別稱重,計算大、中、小薯比率。
2.1 單株薯塊重與產量
表1表明,甘薯浙薯13一代、二代、三代脫毒苗單株薯塊重為0.56~1.44 kg,比常規苗的0.45 kg增0.11~0.99 kg。667 m2薯塊產量一代脫毒為2 727 kg,比常規苗的1 186 kg,增130%,差異達極顯著水平;比三代脫毒苗的1 393 kg,增95.7%,差異也達極顯著水平;而與二代脫毒苗沒有顯著差異。二代脫毒苗為2 142 kg,比常規苗增80.6%,差異達顯著水平;比三代脫毒苗增53.7%,差異不顯著。三代脫毒苗為1 393 kg,比常規苗增17.5%,差異未達到顯著水平。
2.2 地上部性狀
從表1可以看出,一代、二代、三代脫毒苗的主蔓長為280~310 cm,比常規苗的245 cm,長35~65 cm;每株分枝數為12.1~15.6個,比常規苗的8.0個,增4.1~7.6個;單株莖葉鮮重為0.49~0.78 kg,比常規苗的0.44 kg增0.05~0.34 kg。可見,
脫毒后的薯苗營養生長比較旺盛,主蔓長、分枝數、莖葉鮮重等都明顯高于普通對照苗。在3種脫毒種苗中,二代脫毒苗的主蔓長、分枝數、單株鮮葉重等地上生長指數都比一代、三代脫毒苗高,說明二代脫毒苗的地上生長特別旺盛。
S 645.3
B
0528-9017(2014)09-1354-01
2014-07-12
臺州市農業科技重點項目(111KY17)
沈掌雷(1959-),男,農藝師,主要從事土地開發整理及標準農田建設工作。
賴小芳,高級農藝師。
文獻著錄格式:沈掌雷,陳劍,王伯誠,等.脫毒代數對甘薯浙薯13產量的影響[J].浙江農業科學,2014(9):1354,1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