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偉 沈 軍
(重慶醫科大學護理學院,重慶 400016)
2006年第2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數據顯示,老年殘疾人數為4 416萬,占老年人口的24.43%,與1987年第1次調查結果相比,老年殘疾人增加了2 365萬,占全國殘疾人新增總數的75.5%〔1〕。他們多在家中由家庭照顧者照顧,但隨著家庭規模的小型化、核心化,空巢老人、獨居老人日益增多,家庭養老功能急劇弱化〔2〕,家庭照顧者的角色適應問題也日漸引起關注。本研究采用質性研究方法,深入了解老年殘疾人家庭照顧者的角色適應問題,以期為其適應照顧者角色提供幫助,指導更好地開展社區護理服務。
1.1對象 采用目的抽樣法,由重慶市渝中區殘疾人聯合會提供老年殘疾人及其家庭資料,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工作人員的幫助下選取老年殘疾人家庭照顧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親屬,承擔主要照顧工作,能有效溝通且配合研究。2011年10月至2012年1月訪談11名老年殘疾人家庭照顧者,樣本量決定以受訪者的資料重復出現,且資料分析時不再有新的主題概念呈現(資料飽和)為標準。受訪者中男4人,女7人;年齡38~78歲;與老年殘疾人關系:配偶6人,子女4人,其他1人。
1.2方法
1.2.1資料收集 本研究采用質性研究中的現象學研究方法。首先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工作人員的幫助下聯系符合標準的研究對象,說明研究目的及方法,征得同意后約定訪談的時間、地點。11名受訪者在家中或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接受訪問,在簽署知情同意書和承諾保密后,采用深度訪談法,訪談時間30~120 min/人,同時錄音,在訪談中觀察并記錄受訪者肢體語言。為了保證所有的相關問題被討論,根據羅伊適應模式〔3〕的四個方面(生理功能、自我概念、角色功能、相互依賴)擬定訪談提綱,具體包括受訪者的身心健康情況、照顧質量和得到的社會支持等。
1.2.2資料分析 每次訪談后24 h內采用定向內容分析法〔4〕分析資料,步驟是:①仔細閱讀所有的原始記錄;②根據羅伊適應模式及已有研究分析產生初始主題目錄;③將離散的原始記錄片段整合成有意義的基本分析單元;④由兩位研究者分別閱讀、分析基本分析單元,之后討論將其歸納到相應主題目錄;⑤再次閱讀原始記錄,進一步整理,形成最終主題目錄。
1.2.3研究的嚴謹度 充分考慮研究對象的代表性,依據照顧者年齡、文化程度、職業、照顧年限與被照顧者關系以及被照顧者殘疾類別的不同選擇訪談對象。研究中注意減少霍桑效應〔5〕,通過深入研究現場、延長現場工作時間、訪談中保持中立等方法減少研究人員帶來的影響。
2.1身體健康水平下降 ①體力不支:老年殘疾人不能自理者占52%〔6〕,需要照顧者幫助老人進食、排泄、保持清潔衛生等,訪談過程中大部分受訪者表示體力消耗大,不堪重負。②忽視自己身體:受訪者以老人的配偶、子女為主,平均年齡61歲,大多身體欠佳,由于忙于照顧老年殘疾人而對自身的健康問題只能選擇忽略或推遲就診。
2.2心理壓力大 ①消極、無助感:老年殘疾人健康狀況欠佳,照顧者擔心老人的病情,往往思想消極,對未來感到迷茫與無助。②厭煩、枯燥感:一些老年殘疾人生活完全不能自理,身邊時時刻刻需要有人陪伴,照顧者由于自己大量的時間被占用而不得不改變原來的生活習慣與規律,易產生厭煩情緒。③經濟負擔重:老年殘疾人往往患有慢性病,需要長期服用藥物,急性期則需要門診或住院治療,家庭照顧者也承擔著較為沉重的經濟負擔。
2.3照顧能力不足 ①照顧觀念陳舊: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越來越關注于生活質量,對老年殘疾人的照顧也不僅僅是生活照料,還應包括心理和社會適應等方面,但受訪者對這些方面的認識不足。②缺乏相關知識:老年殘疾人常有發生便秘、壓瘡的危險,受訪者往往不能妥善處理。③欠缺照顧技能:老年肢體殘疾人可以通過功能鍛煉恢復部分功能,提高自理能力,但受訪者不能給予恰當的幫助與配合。
2.4渴望支持 照顧任務是繁重的,家庭照顧者渴望得到親屬鄰居以及社會的支持與幫助。
3.1照顧者角色適應問題突出 老年殘疾人家庭照顧者的角色適應問題較多。照顧者的身體、心理健康都受到很大影響〔7〕,特別是照顧者本身也是老年人以及獨自承擔照顧任務者身心問題更為突出。其次,作為照顧者應具備一定的照顧能力才能更好地滿足老年殘疾人的需求〔8〕,勝任照顧工作,但研究發現照顧者照顧能力不足,亟待提高。另外,照顧者得到的社會支持與所需的社會支持仍有很大差距,對獲得社會支持的途徑及方法了解有限。這些都嚴重影響照顧者的角色適應。
3.2應對策略 為了提高老年殘疾人家庭照顧者的角色適應水平,促進其身心健康,同時也為了確保照顧質量,參考羅伊適應模式,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3.2.1積極開展多種老年長期護理服務 根據羅伊適應模式,照顧任務是老年殘疾人家庭照顧者受到的主要刺激,可以通過減輕照顧任務來促進照顧者的角色適應。最有效的措施為創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新型養老模式,構建“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支撐”的老年長期護理服務體系〔2〕。可以借鑒國外的先進經驗〔9〕,結合我國國情加快日間照料中心、托老所、星光老年之家、互助式社區養老服務中心等養老設施建設,本著就近、就便和實用的原則,開展全托、日托、臨托等多種形式的老年服務項目。同時按照統籌規劃、合理布局的原則,加大財政投入和社會籌資力度,推進供養型、養護型、醫護型養老機構建設。只有養老成為一項社會事業,老年殘疾人家庭照顧者的照顧負擔才會減輕,從根本上解決其角色適應問題。
3.2.2關注照顧者身心健康 為了促進老年殘疾人家庭照顧者的身心健康,社區護士在對老年殘疾人進行家訪的同時,也要注意評估其照顧者的健康狀況,及時發現其身體及心理問題,采取有效干預措施,如講解解壓方法、鼓勵家庭其他成員參與照顧等。還要借助更多渠道提供支持,如建立家庭照顧者協會、創辦家庭照顧者的網站、開通援助熱線等方式,加強老年殘疾人家庭照顧者之間的溝通與聯系,實現互助與信息共享,也便于與相關專家即時溝通,解決醫療、心理、法律等問題。
3.2.3提高照顧者照顧能力 為了幫助老年殘疾人家庭照顧者適應照顧角色,還要提高其照顧能力。首先,要去除陳舊觀念,使照顧者意識到照顧不僅是生活照料,更重要的是提高老年殘疾人的生活質量,使他們有尊嚴的生活,盡量恢復其自理能力,提高社會適應能力。醫護工作者同樣有義務幫助照顧者多渠道,全面地掌握照顧知識、技能。根據被照顧老年殘疾人的情況重點掌握致殘原因、安全用藥、急救、康復鍛煉、日常生活照顧等的知識、技能。這不僅需要臨床醫護人員在患者出院時做好出院指導,更需要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康復機構等相關部門的大力配合,可以根據照顧者年齡、學歷的不同,靈活采用開展講座、現場示范、發放健康教育手冊、觀看影片等方式達到提高照顧能力的目的。
隨著老齡化的加劇,老年殘疾人劇增,作為這類特殊人群的家庭照顧者,他們角色適應的程度將直接影響其身心健康,也關系到照顧對象的生活質量。因此,老年殘疾人家庭照顧者的角色適應問題已成為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
4 參考文獻
1第2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辦公室.第2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主要數據手冊〔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7:2.
2國務院辦公廳.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EB/OL〕〔2011-09-23〕.http://www.gov.cn/zwgk/2011-09/23/content_1954782.htm.
3Roy C.Extending the roy adaptation model to meet changing global needs〔J〕.Nurs Sci Quarterly,2011;24(4):345-51.
4Hsieh HF,Shannon SE.Three approaches to qualitative content analysis〔J〕.Qual Health Res,2005;15:1277-88.
5McCarney R,Warner J,Iliffe S,etal.The Hawthorne effect:a randomized,controlled trial〔J〕.BMC Med Res Methodol,2007;7:30.
6中國殘疾人事業發展研究會.中國老年殘疾與生活不能自理狀況比較研究〔EB/OL〕〔2010-12-07〕.http://www.cdpf.org.cn/special/CDRS/content/2010-12/07/content_30302620.htm.
7秦 瑩,吳 玲,楊 婷.腦卒中患者主要照顧者壓力源及心理反應的質性研究〔J〕.護士進修雜志,2009;24(4):335-6.
8李香風,趙 紅.老年人家庭照顧者及其照顧能力研究現狀〔J〕.中華護理雜志,2009;44(11):1051-3.
9Chen YM,Hedrick SC,Young HM.A pilot evaluation of the Family Caregiver Support Program〔J〕.Eval Pro Plann,2010;33:113-9.
10Kazushi Okamoto,Yuko Harasawa.Emotional support from family members and subjective health in caregivers of the frail elderly at home in Japan〔J〕.Arch Gerontol Geriatrics,2009;49:13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