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正付 楊秀木 賀慶功
(蚌埠醫學院全科醫學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安徽 蚌埠 233030)
隨著老年人口絕對數量和比例的增加,壽命的延長以及老年人個體生活技能因年齡增長而衰退,健康問題逐漸成為老年人和社會面臨的主要威脅。不能自理老年人的比例持續增加,導致需要照顧的老年群體規模不斷增大,老年人的照護問題已經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陳晶瑩〔1〕認為“長期照護”是指針對失能者或失智者的功能或自我照顧能力提供不同程度的照顧措施,使其保有自尊、自主及獨立性或享受有品質的生活。本文對我國老年人長期照顧服務需求現狀及策略進行綜述。
1.1老年人口的身體健康狀況、特點 2005年中國1%人口抽樣數據表明,60歲以上老年人中身體健康者8 683萬人,占老年人口的60.13%;基本能保證正常的工作生活者3 338萬人,占23.20%;不能正常生活或生活不能自理者2 126萬人,占15.02%;說不準的老年人213萬人,占1.47%。健康狀況的特點是:①年齡差異。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口的身體健康者所占比例逐漸下降,不能正常工作或生活不能自理者比例逐漸增高,基本能保證正常的工作生活者所占的比例隨年齡的增長呈現倒“U”字形狀;②性別差異。老年男性的健康狀況好于老年女性;③城鄉差異。老年人口的身體健康狀況按照城市、鎮、鄉村的順序而逐漸惡化,老年人口中身體健康者所占比例是城市高于鎮,鎮高于鄉村,不能正常工作或生活不能自理老年人的比例是城市最低、鎮居中、鄉村最高〔2〕。
根據北京大學于2008年對全國22個省、市、自治區的16 566名65歲及以上老人展開了健康狀況調查〔3〕,其中涉及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DL)、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IADL)以及認知功能〔采用功能簡易量表(MMSE)〕的問題。調查發現:①ADL:洗澡不能自理的老人比例最大,且女高于男,城鎮高于鄉村,并隨著年齡的上升呈現出不斷增高的趨勢。百歲城鎮女性老人洗澡面臨較大的困難,60.8%不能獨立完成;部分老人不能自己吃飯,部分老人大小便失禁。②IADL:IADL的障礙率高于ADL的障礙率,至少有一項IADL有困難或不能做的占69.8%(即絕大多數的調查對象存在或多或少的不能獨立完成外出或家務活動的現象);98.1%的農村百歲老人存在IADL功能障礙;無論是獨居還是空巢家庭老人的比例,女性均高于男性。③認知功能:23.9%的女性老人、10.9%的男性老人認知嚴重缺損,隨著年齡的上升,認知損傷的老人比例增加,速度不斷加快,65~100歲,每5歲分區,認知嚴重缺損的比例分別為0.7%、1.8%、2.2%、5.2%、10.5%、19.1%、29.2%、47.1%,農村老人認知功能缺損的比例為19.7%,高于城鎮的16.4%。根據公式計算出65~69、70~74、75~79、80~84、85~89、90~94、95~99、100歲以上年齡組ADL的障礙比例分別為1.61%、4.15%、6.59%、9.70%、16.18%、25.67%、36.52%、53.48%。不同性別、年齡、居住地老人分等級調整功能障礙率見表1。

表1 2008年不同性別、年齡、居住地老年人分等級調整功能障礙率(%)
1.2老年人口長期照護服務需求 理論上來說,所有具有ADL障礙的老年人均需要長期的照護,只是需要照護的程度不同。根據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中國城鄉老年人口狀況追蹤調查》〔4〕結果顯示,有31.8%的城市老人對家政服務和護理專業照護有需求。在有需求的城市老人中,84.3%仍然由配偶和子女提供照顧,0.8%由養老機構提供,7.7%由社會提供照顧,還有6.0%的需要照顧的老年人沒有得到照顧。這些數據反映的是城市老人,農村由于大量的成年人口的進城務工,需要照護而沒有得到照護的老人比例更高。
另外,隨著老齡化的發展,疾病譜發生了改變。2005年國家衛生服務調查結果顯示〔5〕,我國老年人慢性病的發病率為53.9%,是調查人群平均水平的4.2倍,人均患有2~3種疾病,其中,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腦血管病、關節病和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是老年人的常見病。老年慢性病患者由于疾病本身及生理老化的雙重作用,常伴有功能老化、功能失用等情況,可能涉及多個器官組織和健康層面,包括生理、心理、精神、社會等問題。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自然病程長,更需要持續的、綜合的、長期的醫療康復服務。不伴有慢性病的高齡老人隨著生理性的退化,也需要得到持續的醫療護理照護服務。如此龐大的老年群體,對現有的社區醫療衛生保健體系和養老服務體系帶來巨大的挑戰,對社區養老服務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1.3我國長期照護方面存在的問題
1.3.1全科醫生嚴重不足 ①數量不足。據中國衛生統計年鑒〔6〕,我國約有6萬名執業范圍為全科醫學的執業(助理)醫師,僅占執業(助理)醫師總數的3.5%,遠低于國際上30%~60%的平均水平,其中,中醫類別全科醫師數量更為不足。我國農村地區,尤其是中西部地區基層,合格的醫療衛生人才更為短缺,仍有部分鄉鎮衛生院無執業醫師,24%的鄉鎮衛生院沒有中醫類別執業醫師。②素質不高。我國鄉村醫生大多學歷不高,56.7%的鄉村醫生不具備報考國家執業(助理)醫師考試的資格。鄉鎮衛生院具有大專及以上學歷的衛生技術人員不足23%。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衛生技術人員高級職稱人員不足4%。基層醫生難以取得城鄉居民的信任。
1.3.2護理人員嚴重不足 ①數量不足。目前我國已經有了養老護理員職業,但人才極為缺乏。全國養老護理員有2萬余人,但需求量約為1 000萬人,缺口巨大。北京市政協公布的調研報告顯示,預計未來5年將有47萬名老人需要護理照顧,其中大部分人只能居家接受護理。而北京市專業的養老護理員只有4 000多人,且基本上都在養老機構,沒有進入社區。需求與供給方面的巨大落差,迫切需要政府有關部門高度重視,制定有利準入政策、規范行業發展標準,調動一切社會資源與發展熱情,迅速培育、壯大這一專業服務人員隊伍,讓老年人享受得起、享受得到優質的護理服務。②能力不足。發達國家社會化養老床位數約為老年人總數的5%~7%,我國僅有0.84%。目前我國有超過3 250萬的老年人需要提供長期照護,但是能夠為老年人提供長期照護的社會機構和設施嚴重不足〔3〕。以北京為例,僅有30%左右的養老機構能提供專業照護服務,且經過長期專業培訓人員的比例較低,大多數養老服務機構沒有配備具有長期照護專業及其相關領域專業知識的服務人員,不能滿足老年人,特別是帶病期的老年人長期照護服務的需要。基層的養老機構就更為缺乏〔7~9〕。
1.3.3社區功能不健全(特別是農村) 目前我國社區醫療衛生服務尚處于起步階段,且著重點在公共衛生服務和基本醫療服務等方面,大部分農村社區的主要功能是建立居民的健康檔案,定期體檢,轉診等。社區長期照護方面存在認識不足,使社區長期照護服務還停留在義務性或福利性的服務,難以實現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我國社區長期照護服務缺乏對老年人實際照護需求的認識,缺乏有效的長期照護供給機制〔7〕。
1.3.4缺乏長期照護的保障機制 美國、日本等國外的長期照護發展過程中,不僅在法律法規、財政支持、社會福利保障機制等方面給予支持,而且在專業技術層面上有配套的規范、標準和規程,并且監督管理體系完善,使得長期照護機構能夠獨立運作。而我國長期照護缺乏專業性評估和轉診機制,行政管理、服務措施及費用整合等方面都缺乏明確的規定〔7〕。
2.1恢復和重建家庭在老年長期照顧中的作用 受中國傳統觀念的影響,老年人患病或生活不能自理后,最希望由家庭成員進行照顧。而且,相對于社區長期照護來說,家庭照顧成本更低、更人性化。因此,未來還是應該繼續提倡和支持家庭在老年健康照顧中發揮更多的作用。針對就業人群的照料與工作的雙重壓力問題,需要國家在政策上對于承擔贍養老人責任的工作年齡人口提供一定的支持,例如照料老人休假制度,給予一定的家庭照料補貼等。另外,應發展社會居家照顧支持性組織,推動居家養老服務機構的建設,加強相關人員的專業培訓、崗位教育。對于居家服務,可以采取政府購買或社會保險支付的方式解決其資金問題,目前南京市等一些經濟較發達地區在居家養老服務中建立了政府購買服務制度,即財政資金購買服務,服務組織提供服務,居家老人(以低收入、優撫傷殘老人為主)享受服務的制度〔2〕。
2.2大力加強基層醫療護理衛生人才的培養 以全科醫生的培養為重點,健全城鄉基層醫療衛生人員培訓體系,建立健全培養制度,加強適宜人才培養,適應人民群眾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需求。通過規范化培訓、鄉村醫生轉崗培訓等多種途徑培養符合社會需要的全科醫生,能夠為老年人提供專業化的預防、保健、康復訓練、基礎醫療等。大力培養基層及養老機構所需要的專業護理人才,特別是多途徑培養養老護理員,以滿足專業照護人才的需求。
2.3探索符合我國國情的長期照護服務模式 我國要借鑒發達國家關于長期照護的經驗和教訓,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積極支持社會力量參與養老服務,逐步建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發展模式、管理方式和運行機制。逐步建立布局合力、種類齊全、功能多樣的養老服務網絡。以長期照料、護理康復和社區照料為重點,完善養老設施功能。通過建立“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養老為依托,機構養老為補充”的綜合的長期照護服務體系,以居家照護、社區照護為主,機構照護為輔,從改革長期照護服務機制、靈活應用社會資源入手,構建布局合理、結構優化、功能完善、高效有序、分工協作的以社區養老機構為核心的多元化的養老服務網絡。同時加強社區醫院、養老機構等社會機構以及社區與家庭之間的聯動。與社區全科醫生共同科學評估老年人的ADL、IADL、認知功能,科學合理、安全公平地分配長期照護資源,實現長期照護服務的按需供給。
2.4完善長期照護的保障機制 向美國、日本發達國家借鑒經驗,在法律法規、財政支持、社會福利保障機制等方面給予支持,在專業技術層面上相關的醫療護理專家等盡快研究制定配套的規范、標準和規程,管理者研究、制定、完善監督管理體系,使得長期照護機構能夠獨立運作。
3 參考文獻
1陳晶瑩.老年人之長期照護〔J〕.臺灣醫學,2003;7(3):404-13.
2陳友華,徐 愫.中國老年人口的健康狀況、福利需求與前景〔J〕.人口學刊,2011;31(2):34-9.
3尹尚菁,杜 鵬.老年人長期照護需求現狀及趨勢研究〔J〕.人口學刊,2012;32(2)49-56.
4郭 平,陳 剛.2006年中國城鄉老年人口狀況追蹤調查數據分析〔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9:23.
5衛生部統計信息中心.第三次國家衛生服務調查分析報告〔J〕.中國醫院,2005;9(1):3-11.
6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2011.〔EB/OL〕.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
7謝 紅,王志穩,侯淑肖,等.我國養老服務需求現狀及其長期護理服務策略〔J〕.中華護理雜志,2012;47(1):14-6.
8熊韻波,劉 勤,齊玉龍.我國老年健康管理模式構建〔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32(3): 662-4.
9彭 榮.我國高齡老人長期護理需求滿足度及其影響因素〔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32(14):3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