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博
(遼寧中醫藥大學護理學院臨床護理教研室,沈陽110032)
發熱護理
董 博
(遼寧中醫藥大學護理學院臨床護理教研室,沈陽110032)
本文介紹發熱的癥狀,對發熱患者的護理、注意事項、并發癥及處理等內容。
發熱;護理;注意事項;并發癥及處理
病例引入:患者男,22歲,淋雨后寒戰,高熱達40℃,伴咳嗽、咳痰、胸痛。在當地門診口服退熱止咳藥及紅霉素片后,體溫仍高,在38~40℃之間波動。檢查:急性病容,面色潮紅,呼吸急促;體溫39.7℃,脈搏102次/min,呼吸32次/min,血壓100/70 mm Hg;白細胞12.8×109/L,中性粒細胞0.79;尿常規(-)。臨床初步診斷為肺炎。請問:護士應該如何護理該患者?
發熱是由于致熱原的作用使體溫調定點上移而引起的調節性體溫升高。以感染性發熱多見,非感染發熱常見于血液病、惡性腫瘤、理化因素等。正常成年人清晨安靜狀態下的口腔體溫在36.3~37.2℃;肛門內體溫36.5~37.7℃;腋窩體溫36~37℃。
根 據 發 熱 的 程 度 ,發 熱 分 為 :低 熱( 37.5~ 38℃ )、中 等 熱( 38~ 38.9℃ )、高 熱(39~41℃)、過高熱(>41℃)。發熱分為:體溫上升期、高熱持續期、退熱期。常見的熱型分為:稽留熱、間歇熱、弛張熱、不規則熱。
2.1 護理評估
2.1.1 詢問、評估 詢問患者主訴,評估熱型。
2.1.2 發熱的臨床表現 包括頭痛、抽搐、肌肉酸痛、昏睡、食欲不振、口渴、口唇干裂、皮膚干燥、顏面潮紅、出汗增加、寒戰、尿量減少且色濃、脈搏快、呼吸急促、精神狀態異常等。
2.1.3 發熱的相關因素 最近有無接近傳染病患者;有無過度暴露于太陽、過熱環境下;有無接受放射線治療或化學治療;是否服用過某些引起體溫改變的藥物;有無創傷、手術等;最近飲食清潔度;既往有無白細胞減少;最近是否喝過烈酒或咖啡樣飲料。
2.2 病情觀察 ①了解患者發熱的早期表現。②體溫的監測:定時測量體溫,一般4次/d,高熱時測量1次/4 h,待體溫恢復正常3 d后可減至2次/d。同時密切觀察呼吸、脈搏、血壓的變化。③測量患者出入水量,了解體液平衡情況。④監測患者檢查報告值,如白細胞計數、電解質等。
2.3 穿著與舒適護理
2.3.1 穿著 指導患者正確穿衣或蓋被,調節室溫和環境,以利散熱。患者寒戰時,宜給予保暖。
2.3.2 注意休息 高熱者應絕對臥床休息,低熱者可酌情減少活動。
2.3.3 口腔護理 協助患者晨起、餐后、睡前漱口,高熱患者定期行口腔護理保持口腔清潔。
2.3.4 皮膚護理 高熱患者在退熱時應隨時擦汗,
更換汗濕的衣物、被套、床單,防止受涼,保持皮膚清潔、干燥,對長期臥床者,應協助翻身,防止壓瘡的產生。
2.4 飲食護理 ①體溫上升期提供營養高、易消化的流質飲食,如牛奶、豆漿、蛋花湯、稠米湯、綠豆湯、藕粉、鮮果汁、去油雞湯及菜湯等,并囑其少食多餐,以增進食欲。待體溫下降、病情好轉,可改為半流質飲食,如面條、米粥、面片湯、餛飩、豆腐腦、銀耳羹等,配以高蛋白、高熱量菜肴,如豆制品、魚類、蛋黃等,以及各種新鮮蔬菜。恢復期改為普通飲食,食欲好可進食雞、鴨、牛肉、魚、豬肉、蛋、牛奶和豆類等。②除非有腎臟或心臟疾病的限制,否則應保證入水量在3 000 mL/d左右,防止脫水并促進毒素和代謝產物的排出。可飲開水、鮮果汁、菜汁、米湯、綠豆湯等。對不能進食者,應給予靜脈輸液或鼻飼。③忌用濃茶、咖啡、酒精飲料及刺激性調味品(芥末、辣椒、胡椒等),并限制油膩食物。④采用少食多餐:流質飲食進食6~7次/d,半流質進食5~6次/d,軟飯3~4次/d。
2.5 降溫護理 物理降溫包括局部冷敷(前額、腋下、腹股溝處等)、全身冷療。物理降溫無效時,還可用藥物降溫法,并應嚴格掌握藥物適應證及注意事項。
物理降溫法有:①32~34℃溫水擦浴法,可以在應用退熱藥物后隨即給予,國外也有人提及退熱藥結合“冷圍巾”降溫效果好,患者感覺舒適,對發熱的患者是一種有益的護理干預;②冰袋和水囊降溫法;③25%~35%的酒精擦浴;④4℃冰鹽水灌腸法;⑤靜脈降溫法,將患者需輸入的液體置于冰箱,待液體溫度降為0~10℃時取出,用棉套保溫,按“靜脈輸液法”把液體輸入患者體內,該方法多用于下丘腦功能紊亂所致的中樞性高熱及體溫升高快、降溫效果差者;⑥化學制冷袋;⑦冰毯機。
2.6 心理護理 如安撫患者,滿足患者的需要,及時解除患者痛苦,增加患者的舒適感。
①由于抗生素及解熱藥或糖皮質激素的早期應用,可使某些疾病的特征性熱型變得不典型或呈不規則熱型;同時,熱型也與個體反應的強弱有關,如老年人休克型肺炎時可僅有低熱或無發熱,而不具備肺炎的典型熱型。②對冷敏感的患者不宜用物理降溫。但不論采用何種降溫方法,都應在足心置熱水袋。頭部降溫對顱腦損傷患者尤為重要。③對有出血傾向、皮疹、皮下出血點及伴有皮膚性損害的患者禁用酒精擦浴。④禁止在枕后、心前區、腹部和足底等處擦浴,以免引起不良反應。⑤采取降溫措施30 min后測量體溫(最好測肛溫,如測腋溫,需測量側停止物理降溫>0.5 h),同時密切觀察患者血壓、脈搏、呼吸及意識變化。⑥使用冰塊降溫的患者要經常更換部位,防止凍傷。應用醫用冰毯降溫的患者,體溫探頭應放在直腸或腋中線與腋后線中間為宜。⑦物理降溫(頭部冷敷外)與藥物降溫不能同時應用,因為在藥物降溫過程中,皮膚毛細血管擴張、出汗,通過汗液蒸發帶走許多熱量,物理降溫是冷刺激,皮膚毛細血管收縮。如果藥物降溫和物理降溫同時進行,影響藥物降溫效果。
①高熱患者體溫驟降時,常伴有大量出汗,以致造成體液大量丟失,年老體弱及心血管患者極易出現血壓下降、脈搏細速、四肢冰冷等虛脫或休克表現,應密切觀察,注意保暖,一旦出現上述情況,應立即配合醫生及時處理,不恰當地使用退熱劑,也可出現類似情況,應慎用。②高熱出現譫妄、躁動、幻覺的患者,護士應從旁守護照料,及時用床擋防墜床,防止發生意外。由于發熱引起的精神癥狀,除降溫外,遵醫囑給予適量的鎮靜劑是必要的。
R47
A
1672-7185(2014)07-0008-02
10.3969/j.issn.1672-7185.2014.07.005
2014-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