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測試?
臨床執業助理醫師資格考試歷年真題解析(四)
[A1型題]
1.慢性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最常見于
A.幼兒
B.兒童
C.青年女性
D.壯年男性
E.老年人
答案:C
考點: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的臨床表現
解析: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臨床上分急性和慢性兩型。急性型多見于兒童,大多數患者在發病前1~3周有上呼吸道或病毒感染史。起病急驟,皮膚黏膜出血往往較重,常見消化道及泌尿生殖道出血,顱內出血雖屬少見,一旦發生可危及生命。慢性型以青年女性發病較多。起病緩慢,出血往往較輕,以反復發作的皮膚淤點為主。故選C。
2.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多見于
A.急性粒細胞白血病
B.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
C.急性單核細胞白血病
D.紅白血病
E.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
答案:B
考點:急性白血病的臨床表現
解析:急性白血病時造血功能受抑制表現為貧血、發熱及出血等,其中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有10%~20%的患者死于早期出血,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的發生率高,大約60%的患者發生DIC。白血病細胞增殖浸潤可導致肝脾淋巴結腫大(多見于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中樞神經系統白血病及睪丸浸潤(多見于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等。故選B。
3.缺乏時可使活化部分凝血酶時間(APTT)延長而凝血酶原時間(PT)正常的凝血因子是
A.Ⅱ
B.Ⅴ
C.Ⅶ
D.Ⅷ
E.Ⅹ
答案:D
考點:凝血機制
解析:凝血包括內源性凝血途徑和外源性凝血途徑,內源性凝血途徑是指參加的凝血因子全部來自血液(內源性)。臨床上常以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來反映體內內源性凝血途徑的狀況。參與的凝血因子有Ⅶ、Ⅺ、Ⅸ、Ⅷ及Ⅹ等,外源性凝血途徑是指參加的凝血因子并非全部存在于血液中,還有外來的凝血因子參與止血。這一過程是從組織因子暴露于血液而啟動,到因子Ⅹ被激活的過程。臨床上以PT來反映,參與的凝血因子有組織因子、Ⅶ、Ⅹ等。故選D。
4.關于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正確的是
A.急性型常見于老年人
B.慢性型常見于男性
C.脾臟一般不增大
D.骨髓巨核細胞數大多減少
E.脾切除對慢性型無效
答案:C
考點: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的特點
解析: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急性型多見于兒童,慢性型多見于青年女性。故A、B錯。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表現為廣泛出血累及皮膚、黏膜及內臟,血小板計數減少,脾不大或輕度腫大,骨髓巨核細胞增多或正常,有成熟障礙,D錯,治療上主要包括糖皮質激素治療、脾切除、免疫抑制治療等,脾切除治療的有效率約為70%~90%,E錯,故選C。
5.急性白血病診斷必須具備
A.骨髓增生極度活躍
B.白細胞計數顯著增高
C.骨髓中原始及幼稚細胞比例明顯增高
D.胸骨壓痛伴肝脾增大
E.發熱、貧血及出血
答案:C
考點:急性白血病的診斷
解析:急性白血病發病急驟,病情發展迅速,進行性貧血,發熱,出血,肝、脾、淋巴結腫大,骨痛,尤其胸骨壓痛。白細胞計數常增高,有的多至(300~500)×109/L,也有部分少至(0.2~0.5)×109/L。血片中可有原始、幼稚細胞。骨髓增生多明顯或極度活躍,也有少數增生或低下者。一般原始細胞如早幼粒細胞(或加幼稚細胞)>30%,其他系細胞受抑。骨髓細胞學檢查是診斷白血病的主要依據及必做檢查,原始細胞占全部骨髓有核細胞≥30%為急性白血病的
診斷標準。故選C。
6.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可有
A.骨髓巨核細胞消失
B.凝血時間延長
C.血小板壽命縮短
D.網織紅細胞絕對值降低
E.Coombs試驗(+)
答案:C
考點: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的臨床特點
解析: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ITP)是血小板免疫性破壞、外周血中血小板減少的出血性疾病,以廣泛皮膚黏膜或內臟出血、血小板減少、骨髓巨核細胞發育成熟障礙、血小板生存時間縮短及抗血小板自身抗體出現等為特征,骨髓巨核細胞增多或正常,有成熟障礙,A錯,血小板減少時出血時間延長,凝血時間不變,B錯,網織紅細胞可由于貧血而增高,但不會降低,D錯,抗人球蛋白試驗用于免疫性溶血的檢查,E錯,故選C。
7.纖維蛋白(原)降解產物(FDP)增高最常見于
A.血管性出血疾病
B.血小板疾病
C.血凝固異常
D.血抗凝物增多
E.纖溶亢進
答案:E
考點:纖維蛋白降解產物的意義
解析:纖維蛋白(原)降解產物主要反映纖維蛋白溶解功能。增高見于:①原發性纖維蛋白溶解功能亢進;②繼發性纖維蛋白溶解功能亢進(高凝狀態、彌散性血管內凝血、腎臟疾病、器官移植排斥反應、溶栓治療等);③血管栓塞性疾病(肺栓塞、心肌梗死、閉塞性腦血管病、深部靜脈血栓);④白血病化療誘導期后、出血性血小板增多癥、尿毒癥、肝臟疾病或各種腫瘤。降低無臨床意義,綜上,選E。
8.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ITP)治療首選
A.長春新堿靜脈滴注
B.脾切除
C.輸濃縮血小板
D.靜脈注射大劑量丙種球蛋白
E.腎上腺糖皮質激素
答案:E
考點: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的治療
解析:糖皮質激素是治療ITP的首選藥物,激素的作用機制是抑制單核-吞噬細胞的Fc和C3b受體,從而減少對被覆抗體的血小板的吞噬清除;脾切除,脾臟是產生抗血小板抗體及破壞被覆抗體的血小板的主要場所,因此,脾切除治療被認為是僅次于皮質激素的主要治療方式;免疫抑制治療不宜作為首選,經皮質激素或脾切除后療效不佳者或不宜使用皮質激素而又不適于脾切除的患者,可給予免疫抑制劑治療。選項C、D是急癥處理的方法,不是治療的首選,故選E。
9.中樞神經系統白血病最常見于
A.急性粒細胞白血病
B.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
C.急性單核細胞白血病
D.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
E.慢性粒細胞白血病
答案:B
考點:急性白血病的臨床表現
解析:中樞神經系統白血病可發生在白血病的各個時期,但常發生在治療后緩解期,這是由于化療藥物難以通過血腦屏障,隱藏在中樞神經系統的白血病細胞不能被有效殺滅,引起中樞神經系統白血病。以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最常見,臨床上表現為頭痛、頭暈、頸項強直,甚至昏迷。故選B。
10.對判斷慢性粒細胞白血病預后最有價值的是
A.血小板計數
B.白細胞計數
C.Ph染色體測定
D.中性粒細胞堿性磷酸酶積分
E.外周血幼粒細胞計數
答案:C
考點: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的預后判斷
解析:>90%的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細胞中出現Ph染色體,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經有效治療后,Ph染色體可轉陰,通過檢測Ph染色體和BCR-ABL融合基因mRNA來進行微小殘留病灶的動態監測,并實施相應的治療,以達到疾病的根除。故選C。
[A2型題]
1.患者男,25歲。四肢皮膚間斷分批出現紫癜1個月,紫癜稍癢,略高出皮面,其余部位皮膚正常,既往體健。對診斷最無幫助的是
A.血小板計數
B.尿常規
C.糞便常規
D.束臂試驗
E.骨髓檢查
答案:D
考點: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的診斷
解析:血小板計數發現急性型血小板多<20×109/L,慢性型常在50×109/L左右,A對診斷有幫助,尿便常規可有助于內臟出血檢查,骨髓檢查可發現骨髓巨核細胞增多或正常,有成熟障礙有助于診斷,束臂試驗是毛細血管脆性試驗,對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的診斷無幫助,故選D。
2.患者男,25歲,半個月來原因不明的牙齦出血,下肢皮膚發現出血點和淤斑,既往體檢。血常規:血紅蛋白122 g/L、白細胞5.4×109/L、中性粒細胞0.64、淋巴細胞0.32、單核細胞0.04、血小板23×109/L。為明確診斷,首選的檢查是
A.凝血功能
B.骨髓檢查
C.骨髓活檢
D.血小板功能
E.束臂試驗
答案:B
考點: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的診斷
解析:患者有出血的臨床表現及血常規血小板減少,如骨髓檢查發現巨核細胞增多或正常伴成熟障礙,基本可明確診斷為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凝血功能檢查可用于凝血功能異常疾病的診斷,A錯;骨髓活檢用于骨髓成分及結構異常的診斷,如骨髓纖維化等,C錯;血小板功能檢查可用于診斷血小板質量異常的疾病,如血小板無力癥、血小板病等,D錯;束臂試驗用于毛細血管脆性檢查,E錯,故選B。
3.患者男,17歲,發熱,皮膚紫癜、齒齦腫脹1個月,皮膚散在紫癜,淋巴結及肝、脾腫大,白細胞42×109/L,分類可見原始細胞,非特異性酯酶染色強陽性,能被氟化鈉(NaF)抑制,過氧化酶染色弱陽性,最可能的診斷是
A.急性單核細胞白血病
B.急性粒細胞白血病
C.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
D.類白血病反應
E.淋巴瘤
答案:A
考點:急性白血病的診斷與鑒別診斷
解析:根據患者發熱、出血及淋巴結、肝、脾腫大,以及血象白細胞增高等表現可初步確定為急性白血病,另外,單核細胞白血病非特異性酯酶染色強陽性,能被氟化鈉(NaF)抑制,過氧化酶染色弱陽性;急性粒細胞白血病非特異性酯酶染色弱陽性,NaF抑制低,過氧化酶染色分化差的原始細胞弱陽性,分化好的原始細胞強陽性;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非特異性酯酶染色陰性,不能被NaF抑制,過氧化酶染色陰性,類白血病反應無以上反應,D錯;淋巴瘤時出血少見,常以無痛性淋巴結腫大為首發表現,而且無上述細胞化學反應,E錯;故選A。
4.患者男,28歲。低熱、乏力伴左上腹腫塊半年,檢查:肝肋下3 cm,脾肋下8 cm,血紅蛋白85 g/L,白細胞100×109/ L,骨髓象原始粒細胞3%,Ph染色體陽性,正確治療應為
A.DA方案
B.CHOP方案
C.羥基脲
D.VP方案
E.脾切除
答案:C
考點: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的診斷與治療
解析:根據白細胞增高、肝脾大、Ph染色體陽性診斷慢性粒細胞白血病并不困難。當臨床上符合慢性粒細胞白血病而Ph染色體陰性時,應進一步行BCR-ABL融合基因檢測,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的治療包括化療、干擾素、干細胞移植等,羥基脲作為細胞周期特異性抑制DNA合成的藥物,已經成為當前首選的化療藥物和基礎治療藥物。DA(柔紅霉素、阿糖胞苷)方案是急性髓性白血病(AML)誘導緩解治療的標準方案,A錯;VP(長春新堿、潑尼松)為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ALL)的誘導緩解方案,D錯;CHOP(環磷酰胺+多柔比星+長春新堿+潑尼松)方案為治療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標準方案,B錯;血小板減少且脾大明顯者可考慮脾切除,本患者無明顯出血,E錯;故選C。
[B型題]
(1~3題共用備選答案)
A.急性粒細胞白血病
B.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
C.急性單核細胞白血病
D.紅白血病
E.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
1.易導致肝脾淋巴結明顯腫大的是
答案:E
2.可導致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的是
答案:B
3.常可導致牙齦腫脹、口腔潰瘍的是
答案:C
考點:急性白血病的臨床表現
解析:急性白血病時造血功能受抑制表現為貧血、發熱及出血等,其中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有10%~20%的患者死于早期出血,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的發生率高,大約60%的患者發生DIC,故2題選B。白血病細胞增殖浸潤可導致肝脾淋巴結腫大(多見于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故1題選E。50%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診斷時有淋巴結腫大,常見
為淺表淋巴結腫大,白血病細胞浸潤口腔黏膜可引起牙齦腫脹或口腔潰瘍,多見于急性粒-單核細胞型(M4)及急性單核細胞型(M5),故3題選C。
(4~5題共用備選答案)
A.寒戰、高熱、出血并迅速衰竭
B.頭痛、嘔吐、腦脊液可檢出白血病細胞
C.低熱、乏力、頸部淋巴結腫大、切口不愈合
D.低熱、貧血、巨脾
E.貧血、發熱、無痛性淋巴結進行性腫大
4.中樞性神經系統白血病的臨床特點
答案:B
5.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的臨床特征是
答案:D
考點:白血病的臨床表現
解析:中樞神經系統白血病可發生在白血病的各個時期,但常發生在治療后緩解期,以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最常見,臨床上表現為頭痛、頭暈、惡心、嘔吐、頸項強直,甚至昏迷。化療藥不易通過血腦屏障,故腦脊液可見白血病細胞,故4題選B。慢性粒細胞白血病起病緩慢,早期無明顯癥狀,其后逐漸出現代謝亢進的癥狀,如乏力、消瘦、低熱、出汗。后期有明顯貧血、感染及出血傾向。脾腫大是其突出體征。貧血、發熱、無痛性淋巴結進行性腫大需要考慮有淋巴瘤,故5題選D。
(6~8題共用備選答案)
A.高血壓病Ⅰ期
B.高血壓病Ⅱ期
C.高血壓病Ⅲ期
D.高血壓腦病
E.急進性高血壓
6.患者血壓持續增高,出現腦出血
答案:C
7.舒張壓持續>95 mm Hg,出現腦出血
答案:A
8.舒張壓持續>95 mm Hg,左心室增大,心功能1級
答案:B
考點:高血壓的分期
解析:一般情況下,理想的血壓為120/80 mm Hg,正常血壓<130/85 mm Hg,130~139/85~89 mm Hg為臨界高血壓,為正常高限;140~159/90~99 mm Hg為高血壓Ⅰ期,此時機體無任何器質性病變,只是單純高血壓;160~179/100~109 mm Hg為高血壓Ⅱ期,此時有左心室肥厚、心腦腎損害等器質性病變,但功能還在代償狀態;>180/110 mm Hg為高血壓Ⅲ期,此時有腦出血、心力衰竭、腎功能衰竭等病變,已進入失代償期,隨時可能發生生命危險。故6題選C,7題選A,8題選B。
(9~10題共用備選答案)
A.肺氣腫
B.肺不張
C.肺水腫
D.肺膿腫
E.肺褐色硬化
9.慢性心力衰竭出現
答案:E
10.急性心力衰竭導致
答案:C
考點:心力衰竭的肺部改變
解析:左心衰竭的主要臨床表現為肺淤血和心排血量降低所致的臨床綜合征,包括呼吸困難,咳嗽、咳痰、咯血,體力下降、乏力,泌尿系統癥狀等。慢性心力衰竭導致肺循環長期淤血,進而纖維化、硬化,故9題選E。急性心力衰竭時,肺毛細血管楔壓急劇上升,而出現肺水腫,表現為呼吸困難、端坐呼吸、煩躁不安、大汗淋漓,嚴重時咳粉紅色泡沫樣痰。故10題選C。
(11~12題共用備選答案)
A.P波呈雙峰
B.P-R間期逐漸延長
C.P波消失,代之以f波
D.P波與QRS波群完全無關
E.P波為逆行型,與QRS波群關系恒定
11.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
答案:E
12.Ⅱ度Ⅰ型房室傳導阻滯
答案:B
考點:心電圖特征
解析: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①心室率150~250次/ min,節律規則;②QRS波群形態、時間正常(差傳除外);③逆行P波(在Ⅱ、Ⅲ、aVF倒置,aVR直立);④起始突然,常由一個房早觸發,下傳P-R間期顯著延長。Ⅱ度Ⅰ型房室傳導阻滯表現為:①P-R間期進行性延長,直至一個P波受阻不能下傳心室;②相鄰R-R間期進行性縮短,直至一個P波不能下傳心室;③包含受阻的P波在內的R-R間期小于正常竇性P-P間期的兩倍。故11題選E,12題選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