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辛萍 (廣西科技大學,廣西 柳州 545006)
我國的城市社區養老服務始于20世紀8O年代,經過30多年的發展,取得了一定成效。隨著我國老齡化程度的加劇,家庭養老功能弱化、機構養老資源不足等問題日益突出,如何建立健全的社區養老服務體系愈顯重要。面對社區養老服務困境,不少學者和社區工作者倡導用“時間銀行”這一模式來解決社區養老服務中出現的問題。該模式實質是通過時間銀行這個中介,整合社區資源,對服務時間進行量化,實現勞動成果的延期支付,從而在社區達到互助共濟的目的。本文結合時間銀行在我國社區養老服務中的實踐分析其優勢,并針對制約時間銀行發展的因素進行分析,對進一步建立與完善社區養老服務模式提出建議。
20世紀80年代,美國人埃德加·卡恩首次提出并創設了時間銀行模式,從1990年第1家時間銀行在美國成立,至今已有超過1 000家時間銀行遍布世界六大洲的26個國家。其中,經官方認證的美國時間銀行共有53家,在108家英國時間銀行中,共有約20 000人參與,累計儲蓄130萬小時互助時間〔1〕。
1.1 時間銀行的概念 所謂時間銀行,是指志愿者將參與公益服務的時間存進時間銀行,當自己遭遇困難時就可以從中支取“被服務時間”〔2〕。結合時間銀行在我國的發展與實踐,本文認為“時間銀行”是指不同年齡階段的志愿者,參與為社區老年人提供各類服務的活動,通過累計服務時數,待自己年老需要服務或家人需要服務時,可兌換同等時數的服務。時間銀行的存儲內容包括醫療、法律、文化教育等專業服務及清洗、聊天、做飯等日常護理服務。
1.2 時間銀行所具有的獨特優勢 時間銀行與傳統的志愿服務的最大差異,在于時間銀行引入有償激勵機制,對志愿者的工作進行統一的規范化建設和標準化管理〔1〕。時間銀行模式下的互助服務,既符合人們“善有善報”的傳統理念,又滿足人們對養老服務的需求。時間銀行利用時間貨幣這一無形資產的運作不僅給儲戶帶來收益保障,而且還能讓儲戶在與他人賬戶數額良性競爭的過程中獲得榮譽感,這種方式不僅能對儲戶產生持久的激勵作用,更有益于保障互助養老行為的經常性與長期性。
1.3 時間銀行在我國的實踐應用 時間銀行模式自進入我國就受到許多社區工作者的重視,像上海市虹口區提籃橋街道、南京市建鄴區濱湖街道兆園社區、黃山市屯溪老街社區等許多城市社區,已經建立了以社區為依托,把老年人作為服務對象重點的時間銀行,以此探索社區養老服務新模式的構建。以成立于2006年的安徽省黃山市屯溪老街社區的時間銀行為例,該時間銀行就是由社區最初的結對照顧服務逐步發展而成的互助養老時間銀行,隨著社區內老年人的積極參與,如今已有300多名會員〔3〕。從各類媒體相關報道中可以發現,目前我國出現的時間銀行也主要采用這種形式。此外,浙江省政府在《浙江省老齡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中首次明確建立“時間銀行”制度,進行志愿服務儲蓄,促進助老志愿服務持續健康發展〔4〕。此舉可以被看做時間銀行在我國內地發展的一次重大飛躍。
在北美、歐洲等發達國家和地區,時間銀行的發展已經比較成熟,除了利用計算機系統對整個服務流程進行管理,政府嚴格規范該模式的運行,并從立法上予以保障〔3〕。而在我國,時間銀行模式的發展相對緩慢,歸納制約我國時間銀行推廣速度和接納程度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點:
2.1 缺少政策性引導,發展前景不容樂觀 目前,我國的時間銀行多由小規模的民間組織運作,各地做法各異,由于缺乏制度規范,時間銀行出現運行質量不高、組織穩定性不高、社會信譽不高等問題。造成這一現狀的主要原因在于目前我國尚未出臺正式文件來推動時間銀行發展。時間銀行實質上屬于志愿領域,理應由民間組織推動,但以時間銀行在我國當前的發展狀況來看,僅靠民間組織自下而上推動,力量遠遠不夠。必須依靠國家主導,通過制定相關的政策、制度,自上而下地全面推進時間銀行建設,并運用一定的公共資源予以保障,時間銀行才可能獲得較好較快的發展,否則時間銀行的發展前景將不容樂觀。
2.2 缺少技術性支持,管理效率低下落后 從現有時間銀行模式的運作經驗來看,對于時間銀行儲戶的服務內容、服務時間、服務水平等信息的記錄方式基本以手工記錄為主。受社區服務資金不足、人員有限等條件影響,社區信息化系統尚未建立健全,所以在信息管理效率上仍顯滯后。時間銀行在儲戶數量較少的情況下,還能保障信息記錄和統計的及時,一旦該模式的應用范圍獲得快速發展,在缺乏科學、高效的方式進行信息管理的情況下,就可能出現信息不對稱、記錄不準確、服務不及時等問題,因此只有依靠完善的社區信息化系統才能保證管理的有效性。
2.3 缺少規范化培訓,服務質量難以保證 國內外的時間銀行均以多功能為目標。以我國南京建鄴區濱湖街道兆園社區2005年成立的時間銀行為例,目前該時間銀行的服務項目包括小家電維修、自行車修理、理發、家教、健康咨詢、電腦維修、下水道疏通、家政服務、嬰幼兒護理、護綠養綠、社區教育、心理咨詢、法律援助等30多個。從一方面看,該時間銀行服務內容廣泛,適用于能提供各種服務的志愿者,可使各類群體受益;從另一方面看,該時間銀行服務目標分散,不能滿足老年人群體或需要長期照顧的群體作為重點服務對象的需要。此外,時間銀行的服務對象以老年群體為主,各種養老服務尤其是針對失能老人或需要長期照護老人的服務,需要服務者具備一定的專業技能,并非僅有良好的服務意愿就能提供服務。而時間銀行儲戶大多為社區居民,甚至是以低齡老人為主,許多人缺少專業技能,也沒有接受過正式的社區照顧技巧培訓,因此,對于某些項目的養老服務,在服務質量上還有待進一步加強。
2.4 缺少持續性激勵,參與動力嚴重不足 目前,我國時間銀行的儲戶主要以低齡或身體健康的老人為主,本質上還是一種傳統互助養老模式的延續,主要依靠低齡老人的責任意識與奉獻精神來維持,時間銀行能夠滿足老年人不同層次的需要是吸引他們加入的主要原因。但低齡老人的精力畢竟有限,從助人為樂行為中得到的成就感會存在邊際效用遞減,隨之會逐漸產生疲勞感〔1〕。另一方面,由于對自己未來的養老保障存在不確定性,會影響到其他年齡層次的社區成員加入的積極性。
雖然時間銀行的社區養老服務模式在我國發展的時間不是很長,還處在不斷探索階段,在具體實踐中也有一些問題亟待解決,但該模式為緩解當前我國面臨的養老壓力,提升社區養老服務水平提供了一條解決路徑。因此,借鑒其他國家和地區時間銀行的成功經驗對改善我國城市社區養老服務現狀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3.1 繼續完善和落實城市社區養老服務政策 作為社區養老服務的一種有效模式,時間銀行的建立與發展應當秉持平等、互助、可持續的基本原則。政府應當充分發揮宏觀指導的作用,把握時間銀行的發展方向,并通過給予適當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為時間銀行的發展建立良好的社會環境,最終確保該模式的良性運行。
3.1.1 通過政策促進時間銀行模式的推廣 建議政府制定與時間銀行組織、管理相關的政策制度,諸如對時間銀行組織的合法性、資金來源、時間銀行儲戶的權力、義務、培訓、使用方法等問題都做出明確的規定〔3〕。在此基礎上,借助社會大眾傳播媒介、社區居委會、社會工作者、志愿者以及社區領袖的力量不斷提高社區內居民對時間銀行模式的知曉度與認同感。鼓勵社區居民及各類志愿者進行志愿服務儲蓄,以此促進社區老年人互助養老服務和社區志愿服務相互融合,二者相得益彰,共同促進社區養老服務的持續健康發展。
3.1.2 通過政策扶持專業化社會工作服務機構的發展 借鑒部分城市政府購買社工服務,依靠專業機構力量整合社區資源,提升社區服務水平的成功經驗,建議政府出臺政策進一步扶持專業化社會工作服務機構的建立,借助專業社會工作者的力量來引導和推動時間銀行模式。同時,將時間銀行的志愿服務與專職社會工作服務結合起來,以前者為主,后者為輔。由專業社工提供前沿咨詢與技術支持,以保證時間銀行運行的良性狀態。此外,社區社會工作者還可以與社區各類組織、機構協作,提供“一站式”服務,合理有效統籌利用時間銀行的志愿服務。
3.2 不斷改進和加強社區養老服務管理
3.2.1 提高社區養老服務管理信息化程度 結合當前社區信息化建設,開發與實物體系相應的時間銀行管理信息系統,為時間銀行管理提供技術支持。要建立區域性時間銀行信息化管理平臺。以市、縣為單位建立相對獨立運行的時間銀行,其應用終端向下延伸至街道、鄉鎮進行基層管理;向上通過省級或全國的管理系統,與其他地區建立業務關系,通過信息平臺實現數據交換和數據共享,為各地提供信息服務。即如果時間銀行模式能夠在全國范圍內推廣,通過全國性信息管理平臺的建立,實現檔案體系全國聯網,則儲戶可以在各地實現“通存通兌”,保證時間支取的可攜帶性,這樣許多空巢家庭的子女就能夠實現異地照顧老人的效果。
3.2.2 加強社區養老服務管理規范化程度 時間銀行雖屬于自治組織,但時間銀行的管理規范化程度與社區養老服務管理的科學化程度是緊密聯系的,因此,可以在社區中設置崗位,由社區工作者或機構中的專業社會工作者對時間銀行進行日常管理與維護。時間銀行在運行過程中可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如在提供服務過程中,只用時間計量容易造成志愿者的懈怠,對勞動強度、提供服務質量較優的志愿者來說激勵程度降低。因此,如何區分、界定勞動強度、服務質量,有些問題單純依靠電腦是不可能解決的,必須在一定程度上對儲戶的差異化勞動進行合理有效的判定。此外,如何處理儲戶之間有可能出現的矛盾,如何對儲戶存儲和支取的服務進行轉換等問題,都需要依靠社會工作者通過專業的工作方法和技巧加以解決。
3.3 全面優化和提高社區養老服務質量
3.3.1 細化養老服務內容 根據目前我國開設時間銀行的實際情況,儲戶能夠儲存的養老服務內容大致包括五類:一類,看護、購物、談心、娛樂、清潔、住院陪護等服務;二類,二級護理服務,如協助老人參加戶外活動、掛蚊帳、倒開水等;三類,三級護理服務,協助老人換洗等;四類,四級護理服務,為無自理能力的老人翻身,起坐;五類,為因病住院的老人提供陪護。因此,進一步細化社區養老服務內容或項目,更有利于促進儲戶根據個人的實際情況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務,提高參與社區養老服務的積極性,同時也更有利于滿足老年人不同層次的養老需求。
3.3.2 對儲戶定期開展服務技巧培訓 一方面,可以委托專業社會工作服務機構承擔社區志愿者的招募、培訓、管理等工作。另一方面,可以利用社區內現有資源如高校社工專業師資力量對對社區現有專職工作隊伍進行培訓,通過社會工作專業知識和相關技能的培訓,提升服務提供者的專業化水平,并最終提高社區養老服務水平。
3.4 充分整合和拓展社區養老服務資源
3.4.1 對現實資源的整合 通過政策推動,讓以時間銀行為中介的養老服務實現社區搭臺、多方參與的形勢。政府盡可能加大對社區建設投資力度,同時充分整合社區現實資源,具體包括存在于社區內的人力資源、財產資源或公益資源、市場資源,如以前單位內部屬于員工福利性的服務設施,可以采取多種形式,納入社區統籌協調,逐步形成社區內“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互惠互利、和諧發展”的良好氛圍。在整此基礎上,還應主動尋求社區內外的各種力量為養老服務的發展和完善提供補充。如加強社區間合作,實現區域范圍內各社區時間銀行儲戶的資源共享,逐步擴展社區有效資源。又如,將時間銀行與服務機構結合,將機構服務納入時間銀行支取范圍,對于有時間儲蓄的老年人、殘疾人,經社會工作者評估需要入住福利機構者,可在福利機構支取時間,以替代服務收費。
3.4.2 對人力資源的整合 一方面,要增強居民社區參與動力。時間銀行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社區居民的社區認同感和歸屬感,而且通過這種模式建立的社區居民之間的互惠合作關系,不僅促進了社區關系網絡的發展,對培育社區社會資本也有積極作用。因此,要充分利用這一模式,繼續整合社區資源,在社區內倡導一種互助的理念,吸納不同年齡層次的社區居民參與,讓社區居民形成“今日我為社區付出,明日社區為我服務”的統一思想,在完善當前的社區養老服務體系的基礎上,最終形成多層次的社區照顧體系。另一方面,要擴展社區志愿者隊伍。社區志愿者隊伍的穩定性是保證時間銀行模式良性運行的關鍵。在時間銀行逐步發展的過程中,要通過不斷完善社區志愿活動效益評價機制、志愿者利益保障機制、受益者志愿服務補償機制等來鼓勵社區居民和其他人員參與到志愿者隊伍中來,并把青年志愿者作為社區志愿服務的主力軍。
目前,我國人口老齡化趨勢的不斷發展,在家庭養老功能弱化、機構養老資源不足的情況下,作為社區養老服務的一種運作模式,時間銀行可以最大限度動員社區內不同年齡階段、不同需求層次的社區居民參與到社區養老服務中,也只有最充分的整合、最廣泛地利用社區各種資源,才能逐步完善社區養老服務體系,并最終推動和諧社區的形成。
1 董登新.時間銀行——互助養老新模式〔J/OL〕.http://finance.eastmoney.com/news/1371,20120217191968442.html,2012 年 02 月17日 14:18.
2 時間銀行〔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3398439.htm.
3 馬貴俠.論“時間銀行”模式在居家養老中的應用〔J〕.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2):116-20.
4 盛 翔.“時間銀行”擔不起養老服務的重任〔J〕.中關村,2011;(1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