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麗芳
(河北大學經濟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2)
逃課,前蘇聯心理學家季亞欽科將其定義為“逃課是指學生在未請假的情況下,沒有按照既定時間和地點上課的一種曠課行為。”從經濟學角度,我想將逃課理解為理性經濟人對資源的一種重新配置,如何利用現有資源實現效用最大化,帕累托最優等等。
西方經濟學家認為,經濟學是研究一個經濟社會如何對稀缺的經濟資源進行合理配置的問題。他們是從經濟資源的稀缺性前提出發,當一個社會或一個企業用一定的經濟資源生產一定數量的一種或者幾種產品時,這些經濟資源就不能同時被使用者用在其他的生產用途上。換言之,生產一定的產品都是以放棄用同樣的經濟資源來生產其他產品為代價的。對于逃課這一問題,我們可以將自己的時間與精力視為所擁有的資源。很明顯,這些資源是有限的,我們將45分鐘用于上某節課,就必須放棄用同一時間做其他事情的選擇。如放棄去聽一場講座,去做兼職,去學習其他課程等等。我們假設經濟生活中的人都是理性人,即都會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那么選擇逃課,即經濟行為人認為他把同樣的時間花在其他事情上更有價值。如去參加一次免費的旅行考察,聽一個著名學者的演講等等。在這些事情上,他獲得了更多的收獲。從這個意義上說,逃課有益于經濟行為人優化資源配置。
此處,假設我們只擁有時間資源,將時間用于上課相當于購買商品X1,其他的選擇如逛街、約會、去圖書館等等均視為購買另一種商品X2。同時,假設A同學偏好于商品X1,B同學偏好于商品X2。如下畫出兩位同學的無差異曲線圖。
由假設知A同學偏好于商品X1,B同學偏好于商品X2。在上述無差異曲線圖中,A同學的無差異曲線靠近X1軸,B同學的無差異曲線靠近X2軸,由于時間資源的有限性,我們做出時間預算約束線AB,分別與同學A同學B的無差異曲線相切于a、b兩點。根據效用論,同學A選擇的兩商品的組合為(X1a,X2a),同學B選擇的兩商品的組合為(X1b,X2b)。同學A將更多的時間用在聽課上,而同學B將更多的時間用于課程學習以外,但是兩者都是在既定條件下實現了各自效用最大化。
假定兩種產品分別為X1(上課)和X2(其他),其既定數量分別為盒狀圖邊長。另有兩個消費者,即兩位同學分別用A和B來表示。下面用埃奇渥斯盒狀圖為工具來分析兩種產品在兩個同學之間的消費情況。
此處,與經濟理論分析方面不同,兩個同學的時間資源是獨立的,不互相影響對X1X2商品的消費。
根據微觀經濟學,交換的帕累托最優狀態是無差異曲線的切點,所有無差異曲線的切點的軌跡構成的曲線OAOB叫做交換的契約曲線(或效率曲線)。圖中abc三點都在交換的契約曲線上,都是實現效用最大化的,有效率的。在此,我們假設花費在上課的時間與學習成績呈現正相關關系,即若同學將更多的時間花費在商品X1上,其學習成績更好;花費在商品X2的時間與個人其他能力呈現正相關關系,即若同學將更多的時間花費在商品X2上,其能力如演講、舉辦活動等能力更強。如若未加限定條件,A選擇c點,B選擇a點兩者可分別實現各自的最優狀態。但是由于時間資源的有限性,我們將上圖加以改進,加入CD線,表示總時間。
這樣,當A、B都選擇b點時,不但實現個體最優,更實現整個社會最優狀態。在本案例中,A、B應該充分利用自己的時間,在上課與做其他事情的兩種商品上合理搭配,從而實現帕累托最優。
依據亞當·斯密的絕對優勢論,如果一國相對于另一國在一種產品的生產上有絕對優勢,而在另一種產品的生產上處于絕對劣勢,則兩國可以通過專門生產自己絕對優勢的產品,并用其中的一部分換取自己絕對劣勢的產品,國際貿易產生,兩國均受益。此處,我們假設兩種商品X1(上課)和X2(其他,不妨假設為藝術技能鍛煉),A、B兩位同學,各有兩份時間。兩位同學實力相當,只不過各自擅長不同。A擅長學習,B擅長藝術。
?
本表表示A、B分別將兩份時間投入兩個商品X1X2后的產出,我們不妨將產出量化。假設A、B兩位同學選擇的時間投向組合均為一份時間投入上課,另一份時間投入藝術技能鍛煉。進一步,可以假設同學A將一份時間投入學習可以得到5個證書,而投入藝術技能鍛煉可以得到1個證書。而同學B的產出與之相反。這樣,我們看到,A在上課投入上有絕對優勢,B在藝術技能鍛煉上有絕對優勢。整個社會A、B的總產出為12個證書。
?
當A、B依據絕對優勢理論進行時間分配時,可得到上表結果。就個體而言A可獲得10個證書,B可獲得10個證書,整個社會可產出20個證書。即依據絕對優勢理論分配時間,兩人均受益。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分析都是建立在理性經濟人的前提基礎之上的,即微觀個體懂得如何更好地利用稀缺的資源,總是在追求實現個體利益最大化。但是,在現實中,并不是每位同學都可以做出理性的選擇行為。不乏不懂得如何安排時間的同學,或許由于自制力差,或許由于興趣等等而選擇逃課,轉而去娛樂等。這無疑使資源配置扭曲。他們娛樂的機會成本是相當高的,效用減少,存在帕累托改進余地。建議大學生做有思想的人,權衡利弊,做出決定,爭做生活上的理性經濟人。